首页期刊导航|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柳卸林

月刊

1002-0241

kxx518@163.net

022-24324829

300011

天津市河东区新开路138号科技档案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Journal 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T.(Monthly)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关于科学技术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的综合指导类期刊。1992和1996年分别荣获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和一等奖;荣获在华北地区第二届优秀期刊奖,第三届特别荣誉奖;1999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为中文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科技强国战略下新时代中国创新范式

    陈劲李根祎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准把握信息革命这一机会窗口,凭借契合当时中国情境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创新范式实现国家实力的大幅跃升,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的创新能力与创新实力不断提升.然而随着外部情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加剧,我国稳步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目标仍面临重重阻碍和挑战.立足新时代国际形势与我国发展战略目标,西方主导下的创新范式无法为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效的方法论指导,必须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科技创新范式,加快塑造驱动我国高质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先发优势.面向科技强国战略目标,首先基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禀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解析新时代创新范式的框架结构,分别从思想导向的思想层、能力跃升的理论层、方法力撑的方法层阐述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范式与发展方向.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目标,需要贯彻全面创新和引领创新的内涵要义,全面考虑经济、科技、政治、生态、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协同发展,以及人类文明进入更高发展阶段的未来视野推动的引领创新;需要持续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路径,高效汇聚、转化、运用全体人民的知识资本,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创新活力;需要深刻把握体系工程和数字科技对实现科技强国的牵引与驱动作用,带动中国创新范式重塑与创新实践发展.

    创新范式科技强国战略全面创新引领创新原始创新以人民为中心创新体系工程数字科技

    基于合作与竞争视角下的开源软件创新合作本质和理论演进研究

    陈晓红周源
    1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对管理学领域1999年-2022年共138篇文献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究了开源软件研究现状、概念本质、理论突破和主流研究视角下的理论演进.结果发现,开源软件以创新合作为本质,建立在组织视角和创新视角的基础之上,其中组织视角以资源观、交易成本理论、制度主义为根据;创新视角以分布式创新、开放式创新、互补式创新为基础.合作与竞争视角是围绕开源软件涌现的新的主流视角,基于合作视角,已有研究对开发人员和公司的合作动机、合作治理模式、影响合作的要素进行了理论发展;基于竞争视角,已有研究围绕开发人员的竞争行为选择、开源软件与闭源软件之间的竞争模式、影响竞争的要素机制进行理论推进.基于此,提出合作与竞争视角基础上的互补性机制、开源对国产工业软件创新追赶作用、开源科技政策、开源社区运营管理四个可能的未来研究方向.

    开源软件文献计量分析理论演进

    中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评价模型与实证

    孙玉涛姜琳王茜柳玉梅...
    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阐述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从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治理属性和功能属性入手,从国家科技创新治理水平、国家创新能力和两者适应性三个方面,建立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现代化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并对中国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9年,国家科技创新治理水平中的制度环境指数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资源结构指数则表现为波动性增长;国家创新能力中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处于持续且缓慢的增长状态,而科技产出能力则呈现出迅猛增长态势;治理与能力适应性呈现持续上升.从整体趋势来看,我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较为平稳,科技创新治理体系需要体系转型和战略突破,实现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水平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现代化指标体系耦合协调度Mann-Kendall

    人才高地的发展脉络与演进机制——基于制度逻辑视角的纵向案例研究

    孙雨洁孙锐闫淑敏
    4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高地是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布局,对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至关重要.研究遵循"触发动因—响应行动—生成结果"的整合性逻辑框架,选取中关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分析方法系统探究人才高地的演进过程.研究发现:(1)人才高地的发展脉络历经蓄能起步期、发展加速期以及成熟飞跃期等阶段,呈现出科教资源助推型、制度环境优化型、系统优势引领型等多样化的模式类型;(2)人才高地的演进机制体现为政府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动态性适配,凸显出资源配置"互补→互嵌→互洽"的差异化进阶和结构样态"链条型→网络型→生态型"的递进式发展;(3)人才高地的发展与演进过程涌现出扩散效应、乘数效应、溢出效应等人才作用类型以及"交互式激活—适应式成长—内生式造血"等人才作用机制.

    人才高地发展脉络演进机制制度逻辑

    双积分政策对转型期汽车产业创新的动态影响——基于断点回归的经验证据

    孟溦夏青
    5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积分政策意在通过市场机制,构建推进传统汽车节能技术进步和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的长效协同机制,是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制度保障.作为一种重要的政策创新,双积分政策以市场化机制牵引产业转型的有效性有待检验.基于2018-2021年中国汽车生产企业数据,运用断点回归方法,通过传统汽车节能升级和新能源汽车创新双重绩效视角,衡量双积分政策对转型期汽车产业创新的动态影响.进一步,检验其在新能源汽车在位与后发企业,以及不同补贴条件下的异质性作用.结论表明:(1)双积分政策兼具促进传统汽车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创新的双重绩效,能够有效推动汽车产业转型.(2)伴随政策收紧,政策的节能绩效将逐年增强,而新能源汽车创新绩效对不同收紧方式敏感,阶梯式收紧方式具有积极意义,但间断式收紧方式会带来部分绩效损失.(3)异质性分析表明,双积分政策的双重创新绩效在后发企业中会被放大,有助于加速后发企业追赶进程;无补贴条件下政策的新能源汽车创新绩效将大幅增强,进一步加速创新资源向新能源汽车流动.进一步提出,双积分政策可作为推进汽车产业转型的有力工具,政策收紧需兼顾产业发展目标与积分交易市场供需平衡,优化调整应充分考虑车企资源禀赋差异等政策建议.

    双积分政策产业转型断点回归研发创新政策效果

    绿色创新合作的技术分布、主要模式及网络演化研究——以294个地级市以上城市能源领域为例

    谢其军苏竣汝鹏许苑...
    7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专利数据,构建时间跨度37年、涵盖294个地级市以上城市的能源绿色创新合作数据库,利用二维象限分析框架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创新合作.研究发现:能源绿色创新合作增长迅速,合作的主要技术领域已经从替代能源生产类为主转向能源节约类为主,技术领域分布越来越广,但仍集中在少数IPC小类中,且这些小类在不同阶段一直在变化;跨组织合作中,企—企合作与企—研合作是最主要的两种合作模式,企—企合作逐渐取代了企—研合作成为主导型创新合作模式;区域合作中,城市绿色创新合作强度与其创新合作强度高度相关,跨城合作大于同城合作;跨城合作网络规模和密度增加迅速,结构洞数值减小,网络节点的平均控制力下降,三种中心性的数值呈现差异化变化;城市在网络中的位置和地位差异较大,据此划分了三类城市.

    绿色创新能源跨城市合作跨组织合作合作网络

    科技领军企业如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基于产学研融合视角的双案例研究

    张羽飞刘兵原长弘
    8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领军企业肩负着实现中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使命,承担着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历史责任.在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背景下,产学研深度融合已成为了中国科技领军企业破题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关键,但学术界对此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缺乏足够关注.立足国家战略需求牵引与现实瓶颈破解,聚焦科技领军企业这一技术创新关键主体,采用双案例研究方法设计,选取中国中车与华为公司两个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了科技领军企业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内在实现机制与具体实施路径,构建了科技领军企业产学研融合突破机制模型.研究发现:科技领军企业通过融通基础研究、融通多学科、融通上下游、融通全球资源四个典型的产学研融合突破机制可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应的具体实施路径是在点线面上全方位融通基础研究、构建多样态的多学科融通研究组织、在上下游开展环节内横向融合与环节间纵向融通、构建专业化分工的多层级网络化海外研发体系.

    科技领军企业产学研融合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机制研究案例研究

    国家标准制定中的企业联盟:强强联合还是强弱互补?

    崔维军刘紫欣颜宇轩孙成...
    10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正式标准制定中,企业间形成了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复杂联盟.研究采用中国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的国家标准数据,从企业技术能力差距角度对标准企业联盟进行分类,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分类下的标准企业联盟网络的特征.研究发现:(1)国家标准制定中的标准企业联盟可以分为少强多弱、强弱均衡和强强联合三种类型;(2)少强多弱型联盟是龙头企业带头进行标准制定,中小企业跟随学习,联盟内倾向于合作;强弱均衡型联盟是多个企业各自组织小规模的标准联盟争夺标准制定权,联盟内倾向于合作;强强联合型联盟是多个企业协作进行标准制定,联盟内话语权分散,竞争与合作并存.

    标准联盟企业国家标准

    数字创新过程与多主体行为:研究框架与展望

    陈姿颖敖嘉悦杨亚倩蔡莉...
    120-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创新成为学者们关注的话题.企业进行数字创新需要与其他主体互动从而获取资源以实现创新的产出,这些创新活动往往超越了企业自身的边界和能力.然而,现有文献对数字创新过程的多主体行为与结果尚缺乏深入探究.基于此,在所选择的UTD24、FT50、SBE、Technovation、R&D Management、JPIM、RS、APJM等57个期刊中提炼数字创新的相关英文研究成果,并依所提研究框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非生态情境与生态情境下企业的数字创新行为和结果存在差异,生态情境下多主体的数字创新行为、数字创新结果与影响因素均具有独特性.最后从社会认知、过程、生态和中国情境这四个视角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数字创新过程数字技术多主体行为生态情境创新行为比较

    逆向工程、知识创造与企业突破性创新——基于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研究

    张峰朱蕾许治
    138-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逆向工程是后发企业技术学习的重要手段,但是过度依赖逆向工程亦会导致企业陷入"低端仿制"的陷阱,难以实现创新突破,甚至造成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阻碍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关于逆向工程与突破性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且未成定论.为了回答逆向工程如何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影响企业的突破性创新,基于知识创造理论,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来考察逆向工程如何通过知识创造实现突破性创新,以及在不同制度环境条件下逆向工程作用的变化.通过对515家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逆向工程通过知识创造正向影响企业突破性创新.根据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发现,不同制度环境因素对上述中介路径有差异的调节作用,政府支持加强了逆向工程对知识创造的正向影响,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削弱了逆向工程对知识创造的正向影响.

    逆向工程知识创造突破性创新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