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周波

双月刊

1009-2560

njyxyb@sina.com

0574-87217980

315010

宁波市环城北路西段625号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ingb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学术刊物,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开设语言文学、政治、历史、经济、法学、外国语、自然科学与技术、艺术、体育、教育学、心理学等研究栏目,并设有“教师教育研究”、“继续教育研究”、“浙东文化研究”等特色栏目。热忱欢迎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专业认证背景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索——以"幼儿园课程"为例

    张地容张梦妮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专业认证为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基于专业认证视角,以"幼儿园课程"为例,发现当前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目标泛化、内容滞后、教学模式固化及评价未能体现师范性和实践性等问题.为此,应从专业认证的理念和标准出发,以能力产出为目标驱动,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块化内容体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凸显师范性、实践性的评价理念,促进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高质量发展.

    专业认证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课程改革

    近现代宁波幼儿教育发展史研究

    辜筠芳
    5-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思想,从现代教育视角分析宁波近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四个不同时期及其特征.1844 年开埠之前的慈善时期:宁波各属县开办以育婴堂为主的儿童福利机构;1844-1922 年的萌芽时期:萌芽前期主要表现为被动地引进幼儿园这一幼教机构,后期则以积极主动地模仿幼儿园为特征;1922-1949 年的本土化探索时期:宁波各幼稚园摒弃机械式模仿,结合本土情况开办幼稚园;1949年之后的社会主义时期:幼教事业凸显为劳动人民服务的特征.

    近现代宁波幼儿教育历史

    幼儿园教师教学效能感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

    赵杰王增祥李守彪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良好的教学效能感可以让幼儿园教师有更好的职业认同和情感,在工作中表现出良好的态度和行为,并进一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利用幼儿园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对活动设计效能、促进幼儿发展效能、教学组织管理效能和教学效能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年龄、婚姻状况、编制、幼儿园性质、所在地区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幼儿园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各维度,以及各个维度之间均是两两显著正相关关系.为此,应给予年轻教师更多锻炼机会、调动在编教师工作积极性、缓解公办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改善农村幼儿园工作条件,以提高幼儿园教师教学效能感.

    幼儿园教师教学效能感教师效能

    幼小衔接中大班幼儿家长教育焦虑类型及成因分析

    欧阳娟张莅蓓李易洁
    18-2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幼小衔接阶段家长的教育焦虑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通过随机抽样,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选取若干幼儿家长为研究对象,分析幼小衔接背景下家长焦虑的现状,并从家长、幼儿园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科学的育儿观念,从而进一步推动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幼小衔接家长教育焦虑

    0~3岁婴幼儿普惠性托育服务的内涵与实施路径

    梁伊迪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惠托育服务不仅是我国托育服务事业发展的主基调,也是政府建立健全社会福利体系的战略规划之一,还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家庭对 0~3 岁婴幼儿托育需求的增加,使普惠性托育被大众所关注,党的二十大则对托育服务的普惠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当前 0~3 岁婴幼儿普惠性托育服务存在着托育总缺口大且形式单一、收费标准悬殊、专业水平低且优质资源紧缺等问题,政府及相关机构可以从完善政策法规、健全评价标准、创新托育模式等方面探索普惠性托育服务的实施路径.

    0~3岁婴幼儿普惠性托育服务

    家校社共促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的构建

    徐宪斌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广受社会的关注,通过家校社协同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建设积极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推进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然而,家校社如何协同,协同的抓手在哪里,都是现实之痛,聚焦家校社协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也比较缺乏.交叠影响域理论以对儿童的"关爱"为主轴,认为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影响着儿童的发展,这种影响不是独立分离的,而是相互影响,存在着重叠的领域.该理论基于实践发展了六种家校社协同的实践途径,这种融合交叠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策略为家校社协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不仅在理论意义上有助于深化学界对当前全员育人本质的理解,而且可从实践角度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落实提供可行方略.

    儿童心理健康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生态

    基于儿童本位的"三期式"主题审议模式建构及实施

    江柠柠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幼儿园主题审议是保障幼儿园园本课程适宜性、解决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遇到问题的关键手段,能有效推进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主题审议过程存在"儿童缺失"的情况.基于儿童本位的"三期式"主题审议模式强调教师关注幼儿的发展需求,立足课程实施过程的前期、中期、后期,探索并构建一种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发展需求与兴趣的主题审议模式,实现教师课程观、教学观、儿童观的转变与发展,让儿童经验、儿童表现、儿童成长真实可见.

    儿童本位"三期式"主题审议模式

    幼儿园户外自然游戏中STEAM教育实践及启示

    冯宝梅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进行学习.走向户外,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开展户外自然游戏,可以给予幼儿更多的机会和挑战,获得更多的感官体验和关键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STEAM 教育的目标在于激发儿童的兴趣、学习品质与思维.结合户外自然游戏及STEAM 教育的研究起源,分析户外自然游戏中践行STEAM 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幼儿园户外自然游戏中开展STEAM教育的支持性策略,从而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推动幼儿STEAM思维和探究精神的发展.

    幼儿户外自然游戏STEAM教育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数字教研室建设:内涵、价值与机制

    张世波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数字教研室,是义务教育基层教学学术组织的建构与完善,符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需求.在探讨研究数字教研室内涵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不同场域构建数字教研室的发展方向,分析多维度建设的价值需求,倡导将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主要出发点,阐述信息科技课程数字教研室建设与管理的机制驱动,并提出智能平台搭建、多维资源融合、个性化研讨方式等主要实施建议,促进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实施与课堂教学改革.

    数字素养数字教研室信息科技课程专业发展

    OBE理念下历史课程与学前教育有效融合途径

    周险峰
    48-5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理念,着眼于提升公共基础课对幼儿教师培养的匹配力与实效性,历史课程可以更好地发挥对学前教育师范生培养的应有之义.通过教学实践与行动研究,探索出历史课程与学前教育的融通途径,即进行"两教融合"课程顶层设计、建构利于教师培养的课程资源、创新"两教融合"教学模式,以此最大化地促进师范生的专业发展.

    历史教学学前教育融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