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燃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燃机
内燃机

朱厚国

双月刊

1000-6494

cqnrj@sina.com

023-68614626

400039

重庆市石桥铺渝州路17号

内燃机/Journal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查看更多>>本刊是介绍各类内燃机设计、生产、使用、维修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内容有:各类柴油机和汽油机的整机及配件的科研设计成果、新产品开发、最新制造技术、装配技术、测试技术、材料与燃料、节能与环保措施、使用维修经验、国内行业综合和发展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点燃式甲醇发动机校正净功率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研究

    庞永胜庞国民吴涛阳刘吉绪...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掌握和提高点燃式甲醇发动机校正净功率测量准确度,基于一台 6 缸甲醇发动机在额定点工况系统研究了校正净功率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建立了校正净功率数学计算模型,并对模型中测量重复性、测功机精度和温度压力测量精度等各影响因素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与评定,最终得到校正净功率的不确定度评定结果。试验结果显示,发动机额定点工况的校正净功率均值为 312。43 kW,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 0。28%,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0。8868 kW,扩展不确定度为 1。7736 kW。对比分析各影响因素的不确定度,其中扭矩测量对不确定度影响贡献最大。本研究将为点燃式发动机性能的精确测量提供参考。

    点燃式发动机校正净功率计算模型不确定度影响因素

    氢燃料内燃机试验室设计与思考

    莫坵潼汤弘扬陈本林汪啸寒...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氢作为替代传统碳基燃料的选项,是消除内燃机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得益于各国氢能政策的推动,氢燃料内燃机的研发迅速增长,相应的测试需求也愈发重要。然而,由于氢气的活跃性及其带来的安全风险,氢燃料内燃机试验室在设计和安全方面需要特别考虑。本文聚焦于氢燃料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及当前产业发展现状,总结了氢燃料内燃机试验室建设中以下关键子系统的需求:进气空调系统、氢气供给系统、尾气排烟系统、全室空调系统以及安全监控系统。在综合分析技术需求和安全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创新性的氢燃料内燃机试验室设计方案,该方案涵盖了系统设计、风险评估以及安全策略分析。

    氢燃料内燃机试验室设计安全

    增压中冷柴油机净功率测量的不确定度研究

    翟学超李劲松杨兆宇白晓鑫...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GB/T 17692-2024 标准中的净功率测试方法,对增压中冷柴油机的净功率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探讨。通过在同一台发动机台架上独立运行 8 组重复性试验,对额定点的功率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分析。将净功率的不确定度分解为实测转速、扭矩、校正系数等 3 个分量,并进行了A类与 B类不确定度评定。研究结果表明,净功率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1274kW,置信概率为 95%。该不确定度相对较小,表明发动机状态稳定、测量方法及设备精度较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良好。

    净功率发动机台架不确定度分量扩展不确定度

    氢发动机中润滑油乳化特性的试验研究

    刘吉绪吴涛阳李万洋王艳龙...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一台 4 缸直喷氢发动机上系统研究了运转时长、采样温度、润滑油温度等因素对润滑油乳化特性的影响,并采用热重分析法对高含水量润滑油的蒸发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氢发动机在低油温工况运行时,润滑油含水量随运转时长快速线性增长。润滑油采样温度对含水量测量结果几乎没有影响。乳化后润滑油中的水分在受热条件下可挥发,温度越高挥发速率越快。在 100℃油温条件下,600 s内 15%含水量的润滑油中水分可完全挥发,这表明采用热管理措施可抑制氢发动机中润滑油乳化。

    氢发动机润滑油含水量机油乳化影响因素

    某柴油机主轴瓦化瓦故障分析

    焦明裕李成艳孙久洋侯斌...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某Ⅴ型 12 缸柴油机主轴瓦的化瓦故障,通过轴瓦接触压力、油膜厚度以及轴心轨迹的仿真计算,并结合发火顺序与曲轴结构特点,确定了在高转速工况下,旋转惯性力是导致第四主轴下瓦受力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根本原因。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采取了提高曲轴平衡率的措施,从而有效减轻了第四档主轴瓦的受力情况,并提高了最小油膜厚度,降低了因混合摩擦产生而导致化瓦的风险。经过试验验证,表明所采取的改进方案效果良好。

    柴油机主轴瓦曲轴平衡率

    高速柴油机油气分离器出气含油量高故障分析及改进

    秦伟侯晓良李洪亮侯斌...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某高速艇用柴油机的油气分离器功能试验中出现了出气含油量高的问题。经分析,主动式油气分离器驱动油的回油直接落在齿轮系顶部,被齿轮系搅动,导致齿轮室油雾浓度过高;同时,齿轮室上的油气分离器取气位置距离齿轮过近,且取气口缺乏遮挡结构。以上两点因素共同导致油气分离器初始进气含油量过大,超出了主动式油气分离器的设计要求限值。为解决问题,采取了以下改进措施:在齿轮室增加了油气分离器驱动油回油导流结构,对回油进行引导;对取气口位置的齿轮进行了半包裹遮挡,以减少油雾的直接进入;在取气口加装了高档油筋,以降低从取气口位置进入油气分离器的油滴数量;此外,新增加了一个预分离腔,对大油滴进行了进一步的过滤。经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分析,预分离腔对 10μm以上的大油滴分离效果较好。试验验证表明,结构改进后的油气分离器出气含油量已满足限值要求,改进措施有效。

    主动式油气分离器出气含油量预分离计算流体动力学

    某型航空活塞发动机中冷器与风扇匹配方法研究

    王磊刘中宝翟博闻董方圆...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航空活塞发动机中冷器与风扇匹配方法研究现状,以某型航空活塞发动机中冷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高空环境温度与空气密度变化对中冷器及风扇性能影响,采用GT-COOL软件、地面试验与低气压试验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中冷器与风扇匹配后在不同高度下的散热特性。通过GT-COOL软件建立中冷器模型进行仿真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信度。通过低气压实验方法模拟高空环境,测试中冷器与风扇匹配安装后实际工作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中冷器与 300W、500W、800W风扇匹配后,在高度为 4572m(15000ft)时流经中冷器风速仅有海平面的 77%、82%、80%,风扇电功率仅有海平面的51%、48%、46%。将低气压试验中流经中冷器风速结果代入GT-COOL软件,进行中冷器高空性能仿真计算。结果表明中冷器与 300W和 500W风扇匹配后在高度为 4572m(15000ft)时不满足发动机需求散热量,缺口分别为 11%和 2%。与800W风扇匹配后在高度为4572m(15000ft)时散热量为11。5kW,是发动机需求散热量的1。06倍。

    航空活塞发动机中冷器风扇匹配高空

    发动机润滑油沉积物评价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郝婧王威李国田苏牛旺...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内部的润滑油会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可促使发动机部件上积聚一定量的沉积物。为了精确量化并鉴别这些沉积物的种类与数量,需将发动机拆解并采用特定的评分方法对沉积物进行评价。由于沉积物评分具有主观性,因此需要通过标准方法规范评分过程涉及的所有细节和评分结果的计算,实现主观评分的客观化,从而保证评分结果的一致性。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标准中发动机润滑油沉积物评价方法,包括沉积物种类、评分要求和结果计算方法,旨在为润滑油行业从业人员提供详细的参考,助力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更加准确、高效地评估发动机润滑油的性能及其沉积物状况。

    润滑油沉积物评分积炭油泥

    燃油滤清器PTC加热器性能提升与试验研究

    陈文珂赵玲姜海波于策...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燃油滤清器加热器功率不足、温升低问题进行分析,加热器传热能力弱可能是造成加热能力不足的原因。研究制定性能试验方案,测试验证不同绝缘材料对加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并对加热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通过采用复合导热硅胶的聚酰亚胺膜材料,优化了正温度系数(PTC)元件厚度参数,有效提高了加热器传热能力,解决了加热能力不足的问题。

    燃油加热器功率不足聚酰亚胺导热硅胶膜传热能力

    《内燃机》杂志约稿函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