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余新炳

月刊

1672-3619

xulyw@tom.com

020-87333191

510080

广州市中山二路74号中山医学院

热带医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广东省寄生虫学会主办,中山大学中山医院寄生虫学研究所,第一军医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广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承办,编委会由全国及香港知名的寄生虫学,病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十余位专家组成,发行全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及卫生医疗部门及港澳、台湾、英美地区。本刊专业论文起点高,质量优,印刷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低氧培养对ICSI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姜煜陈志恒王慧杨丽...
    1594-1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不同氧气浓度对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胚胎的发育潜能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生殖医学中心2019年1月-2023年6月期间行ICSI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培养箱的氧气浓度不同,分为低氧培养组(5%氧气浓度)和高氧培养组(20%氧气浓度).比较胚胎在不同氧浓度培养环境中的发育潜能及妊娠结局.结果 高氧培养组的66~68 h(D3)可用胚胎率、D3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活产率均低于低氧培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1.142、19.390、32.329、38.730、4.598,P均<0.05).高氧培养组和低氧培养组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新鲜周期移植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移植胚胎数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t=0.280、2.424、3.000、2.512、2.466、-0.468,P均>0.05).结论 低氧培养(5%氧气浓度)能够改善ICSI受精胚胎的发育潜能,提高活产率,获得更多的可用胚胎,确切的结果验证尚需要更大的样本量和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低氧培养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发育潜能妊娠结局

    HBeAg阳性慢乙肝低病毒血症患者换用丙酚替诺福韦疗效分析

    陈家辉万雨林汪莉萍
    1598-1602,1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换用或联合应用丙酚替诺福韦(TAF)对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LLV)后的疗效,探究影响病毒应答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3年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73例经恩替卡韦(ETV)或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治疗后产生LLV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单药组(n=45)和联合组(n=28),随访24、48周,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完全病毒应答(CVR)分为部分应答组(n=25)与完全应答组(n=48),单因素分析两组间基线特征、实验室指标,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病毒未发生完全应答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第24周联合组CVR率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73,P=0.044);第48周两组CV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14,P>0.05);亚组分析,TDF使用史组第24周联合组CVR率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应答组的基线HBV DNA、各组HBeAg、各组HBsAg及第24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高于完全应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Z=3.848、3.900、3.913、2.678、2.059,P均<0.05),部分应答组中TDF使用史的比例高于完全应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17,P=0.025).基线HBV DNA、TDF使用史是患者治疗48周内不能达到完全应答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5,OR:7.849,95%CI:1.483~41.534;P=0.039,OR:5.503,95%CI:1.091~27.757).结论 对 HBeAg 阳性的低病毒血症患者换用或者联用TAF都能较好的提高完全病毒应答的概率;ETV联合TAF在24周完全应答率优于单药TAF;基线HBV DNA、TDF使用史是该类患者治疗48周内未完全应答的独立预测因素.

    慢性乙型肝炎低病毒血症乙型肝炎e抗原丙酚替诺福韦病毒应答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HbA1c、FBG及2hPG表达水平及意义

    邢琪常文龙翟娜姚名言...
    1603-1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h血糖(2hPG)表达水平,分析其在临床评估的意义.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98例,设为病例组,选择同期本院体检的8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HbA1c、FBG及2h PG与血脂、甲状腺激素的相关性以及HbA1c、FBG及2hPG鉴别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价值.结果 病例组血清HbA1c、FBG及2h PG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94、5.208、16.485,P均<0.05).病例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促甲状腺激素(TSH)低于对照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589、10.415、42.946、10.805、9.337,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中显示,血清HbA1c、FBG、2 h PG 与 TG、TC 及 TSH 均成负相关(P<0.05),血清 HbA1c、FBG、2 h PG 与 FT3、FT4 均成正相关(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血清HbA1c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11,灵敏度67.60%,特异度71.20%,截断值8.12%;血清FBG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的AUC为0.746,灵敏度69.30%,特异度73.60%,截断值5.36 mmol/L;血清2 h PG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的AUC为0.962,灵敏度82.10%,特异度88.40%,截断值6.87 mmol/L.联合检测较单独检测的AUC及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血清HbA1c、FBG及2 h PG水平表达异常,可能与甲状腺功能亢进有关,可作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评估指标.

    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

    孕产妇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分布

    白雪皎赵越张莉滟杨丽辉...
    1607-1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探讨孕产妇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和药敏试验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广东省人民医院产科病区血流感染病例的临床病历资料、送检血培养阳性病原菌分布和药敏试验情况.结果 共收集50例血流感染孕产妇,其中44例(88%)患者并发妇产科相关疾病和并发症,46例(92%)患者在病程中出现发热,2例(4%)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所有患者的炎症指标在病程中均有升高,经积极治疗好转痊愈出院,但有6例(12%)出现感染性流产.50例血流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57株病原菌,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22株(39%)、无乳链球菌10株(18%)和粪肠球菌7株(12%).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率为50%(11/22),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的敏感率为100%,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无乳链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万古霉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利奈唑胺的敏感率为100%,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结论 孕产妇血流感染主要发生在分娩后,会导致感染性休克和感染性流产,对母婴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孕产妇血流感染分离病原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粪肠球菌为主,临床应根据相应的病原菌结合药敏结果合理规范选用抗生素.

    血流感染孕产妇病原菌分布药敏试验

    2012-2023年广州市海珠区疑似麻疹风疹病例血清学检测

    王国玲郭鹏娟王军陆家海...
    1611-1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广州市海珠区麻疹及风疹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及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抗体捕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广州市海珠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收的2012-2023年期间麻疹和风疹疑似病例的血清标本检测IgM抗体,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23年期间麻疹IgM抗体的总阳性率为18.06%(244/1 351),风疹IgM抗体的总阳性率为9.03%(122/1 351).各年份麻疹及风疹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61.680、83.700,P均<0.001).与2012-2016年相比,2017年之后的麻疹阳性率下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2020-2022年)麻疹阳性率较低.男女麻疹、风疹病例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麻疹阳性年龄主要分布在8月龄~<8岁、15~<30岁、30~岁,风疹阳性主要分布在15~<30岁.麻疹和风疹各年龄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39.980、276.701,P均<0.001).2012-2023年麻疹、风疹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5-6月.免疫史无或不详者,麻疹阳性病例中占70.49%(172/244),风疹阳性病例中占82.79%(101/122).结论 应加强重点人群和易感人群的麻疹、风疹疫苗接种和查漏补种,发病高峰月份应加强疫情监测,避免暴发流行.

    麻疹风疹IgM抗体血清学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广州市番禺区大肠癌筛查情况及肠镜顺应性影响因素

    阮慧红吴迪由娜苏珩...
    1615-1619,封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广州市番禺区大肠癌筛查情况及肠镜顺应性影响因素,为疾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广州市番禺区2021年40~74岁参与大肠癌筛查人群资料,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肠镜顺应性的影响因素,并绘制肠镜顺应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2021年广州市番禺区的大肠癌初筛阳性率为19.64%(1 156/5 887),肠镜检查率为28.37%(328/1 156).40~<45岁组肠镜检查率最高,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9.422,P<0.05).非晚期腺癌检出率40~<45岁组最高,晚期腺癌和结直肠癌检出率均为55~74岁组最高,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347,P<0.05)、初筛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或均为阳性(OR=2.430、2.081,P均<0.05)是肠镜顺应性的有利因素.年龄高(OR=0.974,P<0.05)、随访次数少(OR=0.873,P<0.05)是肠镜检查的不利因素.结论 广州市番禺区居民大肠癌初筛阳性者肠镜顺应性不高,可以通过针对性措施提高肠镜顺应性,特别是针对男性、老年患者、初筛结果仅危险因素评估问卷阳性者和随访次数少的人群.

    大肠癌筛查肠镜顺应性影响因素

    2021-2022年天津市某中心非结核分枝杆菌菌种鉴定

    赵慧巨韩芳王志锐江丽娜...
    1620-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肺部感染患者的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进行菌种鉴定分析,探讨NTM菌种类型和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就诊于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门诊,疑似肺结核患者的呼吸道标本14 414例进行分枝杆菌培养(BACTEC MGIT 960和改良罗氏法),纳入1 838例培养阳性标本,采用结核分枝杆菌抗原MPT64胶体金法进行菌群鉴定,对MPT64检测阴性或MPT64结果阳性但有质疑的样本,进行罗氏培养基转种,抗酸染色初筛后,采用DNA微阵列芯片技术进行分枝杆菌菌种鉴定,无法确定的菌株进一步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对剔除重复后的NTM菌株在不同年龄、性别、以及NTM不同类菌株的分布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21-2022年分离培养的分枝杆菌中,剔除重复菌株,共有1 289例标本分枝杆菌培养阳性.通过4种方法联合使用,剔除重复后,确定从313例标本中分离出315株NTM菌株,NTM分离率为24.44%(315/1 289).NTM分离株中,构成比占前4位者依次为胞内分枝杆菌26.03%(82/315)、慢生黄分枝杆菌20.00%(63/315)、脓肿分枝杆菌16.19%(51/315)、堪萨斯分枝杆菌10.79%(34/315).男性NTM感染者190例,女性123例,比例为1.54:1.4种NTM优势菌株的年龄分布中,脓肿分枝杆菌偏向于年轻患者,胞内分枝杆菌老年患者偏多.结论 本中心NTM分离率较高,NTM分布种类多样,优势菌株以胞内分枝杆菌、慢生黄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和堪萨斯分枝杆菌为主.

    非结核分枝杆菌菌种鉴定胞内分枝杆菌慢生黄分枝杆菌

    以培养"四个自信"为主线的医学寄生虫学课程路径探讨

    余泽英王昕韩蓉
    1626-1628,1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个自信"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医学寄生虫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本教学团队以培养"四个自信"为根本任务,将我国优越的体制制度与寄生虫病防控的历程和成果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同时将中医药在寄生虫病防治中的作用、我国自主科研的临床诊疗新方法和前沿成果融入到教学中,构建了理论到实践、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过渡的连续性,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分析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课程评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该课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思政课程.综上所述,将"四个自信"融入医学寄生虫学是课程思政的内涵升华和必要举措.

    四个自信课程思政医学寄生虫

    肺弓形虫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刘星卓吕芳丽
    1629-1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弓形虫感染可导致宿主全身多种器官损害,肺弓形虫病的发生率排在弓形虫病器官损害的第3位.肺弓形虫病患者临床可表现为肺炎、胸腔积液,甚至呼吸衰竭.该病发展迅速,诊断较困难,预后多数不良.本文就肺弓形虫病的临床表现、致病机制、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以期为相关科研和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刚地弓形虫肺弓形虫病发病机制

    刚地弓形虫与妇科恶性肿瘤的关系及其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戴仕芬陈秋燕陈启城黄小欢...
    1634-1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癌症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医疗挑战,其复杂性尤其是高度变异性和低成熟度的肿瘤特点,使传统的治疗策略如化疗、放疗及手术等均面临严峻考验.化疗药物往往难以在肿瘤部位有效聚集,并且易导致身体产生抗药性,而放疗则对中心区域的肿瘤细胞效果有限,手术切除则难以根除已发生远处转移的癌灶.鉴于此,有必要探索和开发新型抗肿瘤疗法.刚地弓形虫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畜之间的机会性致病原虫,曾因引发广泛传播的寄生虫疾病而备受关注.然而如今,人们对弓形虫的认知不再局限于其致病性,研究发现其与癌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刚地弓形虫不仅能够激活针对肿瘤的免疫反应,还能重塑肿瘤微环境,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凋亡.此外,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弓形虫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这为深入探索弓形虫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潜在作用提供了新视角.本综述旨在梳理弓形虫与妇科恶性肿瘤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其作为抗肿瘤免疫调节剂的机制,以及如何利用弓形虫或其成分作为新的抗癌手段.希望能为理解弓形虫在肿瘤免疫学中的角色开辟新路径,为未来的癌症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刚地弓形虫妇科肿瘤免疫调节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