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任正隆

季刊

1000-2650

jsau@sicau.edu.cn

0835-2882295

625014

四川雅安市雨城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反映植物生产、草业科学、森林资源、环境生态、畜牧兽医、水产养殖、经济动植物、农畜产品贮藏加工、农牧业经济管理和生物科学等农业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方面的成果。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农业科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和进展情况,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增强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为全省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已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大规模城市粮食安全保障和有效供给—基于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的思考

    贾晋蒋玉
    231-239,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天府粮仓的建设对于超大规模城市及其周围城市群的粮食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旨在探索该背景下超大规模城市粮食安全保障和有效供给路径。[方法]系统总结超大规模城市粮食安全形势和特点,识别特定风险并提出系统解决方案。[结果]保障成都超大规模城市粮食安全需要提升粮食附加值保量,强化质量安全的政策引导,建立粮食安全预警—响应—处置体系,建立多元化、社区化粮食储备体系。[结论]超大规模城市的粮食安全保障不仅要关注平时的市场调控和法律政策支撑,更要重视应急情况下的供应保障与效率提升,同时注重区域协调与辐射效应,以实现区域粮食安全的系统性治理。

    超大规模城市天府粮仓粮食安全有效供给

    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国际经验、现实基础与发展对策

    蓝红星冯文薏胡原
    240-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归纳总结国内外高水平粮仓建设现状与典型特征,剖析"天府粮仓"的历史演变,战略方位,建设基础,并提出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对策建议。[结果]世界高水平粮仓的典型特征是粮食高度自给,农业现代化程度高,农业设施设备建设良好,我国现有高水平粮仓具有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宜机化程度高,交通便利等优势,但集中于东部的地理区位与受资源约束的粮食产量及种类,依然制约着我国粮食安全的全方位保障。[结论]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把握战略方位,结合建设基础,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藏粮于仓4个维度实现战略目标。

    粮食安全天府粮仓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天府粮仓"建设的时代价值、内蕴矛盾与实践路径

    廖祖君侯宏凯
    248-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设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是立足"两个大局",从国家发展与安全角度对四川提出的战略要求。[方法]通过数据整理、理论辨析、案例研究等方法,阐明"天府粮仓"建设的时代价值,剖析"天府粮仓"建设的内蕴矛盾,总结粮食主产区保障粮食生产供应与建设粮食产业体系的相关经验,提出"天府粮仓"建设的实践路径。[结果]要从保护天府耕地资源和构建现代粮食体系着手,在市场机制下综合把握粮食的经济物品与公共产品属性,引导粮食适度规模种植与全产业链产业效益提升。[结论]要创新粮食播种面积保障机制,完善粮食生产区域分工机制,健全粮食经营主体培育机制,构建粮食产业"三链融合"机制。

    天府粮仓时代价值内蕴矛盾经验借鉴实践路径

    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实现产量突破的育种实践

    杨武云
    255-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人工合成小麦是科学家模拟小麦进化过程,利用四倍体小麦与二倍体节节麦杂交、染色体加倍而成的新型六倍体小麦资源,集合了双亲的优良性状,可作为桥梁改良现代小麦。[方法]回顾了四川小麦80多年的育种历程,对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实现产量水平突破的方法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为进一步利用小麦近缘属种育种应用提供参考。[结果]利用大群体有限回交法和重组自交系育种法改良初级人工合成小麦及其衍生系,育成了产量提升近30%的小麦品种川麦42及衍生品种川麦104,维持四川小麦产量台阶20余年。[结论]种质资源发掘、育种方法技术创新,是实现产量新突破有效途径。

    人工合成小麦产量小麦近缘属种

    转录因子调控植物挥发性有机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李晓燕周瑾杜佳庚李梦瑶...
    264-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植物中挥发性有机物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系统总结了近年来转录因子调控挥发性有机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结果]挥发性有机物是植物特征性香味的主要成分,其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种类丰富,结构复杂。MYB、NAC、AP2/ERF、bHLH、bZIP和NAC等6类转录因子可通过调控挥发性有机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表达,进而调控挥发性有机物的积累。[结论]概述了植物中挥发物有机物的种类及结构特点、挥发物有机物合成途径中的重要基因、6类转录因子调控挥发物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为进一步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相关研究做了展望。

    挥发性有机物生物合成转录因子调控机制

    小麦种子活力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吴沁烜石冰欣刘子辉赖瑶...
    277-284,中插1-中插2,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鉴定控制小麦种子活力相关性状位点,发掘相关候选基因,为高活力品种提高理论基础。[方法]以404份遗传背景广泛的小麦为试验材料,对11个种子活力相关性状进行测定,结合基因型信息与活力相关性状参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鉴定出28个与小麦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显著关联位点。[结论]发现2个控制小麦种子活力潜在新位点,在这2个位点共检测到80个与种子活力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TraesCS4A01G020000。1编码LEA蛋白基因和TraesCS5B01G298500。1编码解螺旋酶基因,在种子中特异表达,与种子活力高度相关。

    小麦种子活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叶面喷施硒肥对彩色小麦种子活力影响

    刘泽厚李阳彭欣媛李执...
    285-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彩色小麦是通过远缘杂交等方式培育出的营养组分的含量优于普通小麦的一种优质的功能性小麦,提升彩色小麦种子活力对于提高彩色小麦产量,推动彩色小麦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选取蓝粒小麦品系蜀蓝麦2001和紫粒小麦品系蜀紫麦1801为研究对象,以白皮小麦蜀麦691为对照,设置3种亚硒酸钠浓度进行喷施,通过测定彩色小麦活力相关性状明确硒对彩麦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Se2处理使白皮小麦和蓝粒小麦的发芽势、发芽率、SOD酶活显著提高了12。66%、6。90%、14。07%、7。13%、68。70%和12。82%、9。76%、22。13%、42。00%、37。14%,老化发芽率降幅和电导率显著降低32。43%、12。92%和70。83%、14。00%;Se3处理使紫粒小麦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SOD酶活显著提高了29。17%、14。46%、32。87%、36。97%和46。38%,老化发芽率降幅和电导率显著降低了31。67%、22。70%,种子的活力与耐藏性增强;Se2使白皮小麦和蓝粒小麦的幼苗根长、苗长增长了8。73%、8。83%和71。20%、14。86%;Se1使紫粒小麦幼苗根长增长了2。00%,Se3使紫粒小麦苗长增长了3。72%;Se2处理使小麦幼苗干重显著提高了9。71%~28。25%;小麦花后各时期的4种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量发生不同程度提高,其中Fe-SOD和Mn-SOD基因在灌浆前期、Cu/Zn-SOD和GR基因在灌浆中期的相对表达量上调幅度最大,彩色小麦的SOD相关基因和GR基因表达量在整个灌浆时期高于白皮小麦。[结论]喷施硒肥能够引起种子活力相关的抗氧化酶相关基因上调表达,增强抗氧化系统的活力,最终显著提高彩色小麦种子活力和耐藏性。

    种子活力彩色小麦基因表达量

    青稞种质资源抗条纹病鉴定及抗病基因分子检测

    龙有赵珂侯璐
    296-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发掘更多的抗条纹病青稞种质资源,明确抗条纹病基因在青稞种质资源中分布状况。[方法]选用127份青稞种质资源,利用2个菌株室内人工接种方法进行抗病性鉴定和评价,并利用3个已知抗条纹病基因的SSR分子标记引物进行检测。[结果]127份资源中综合抗病表现免疫、高抗、中抗、高感和中感的分别有13、26、19、52和17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10。24%、20。47%、14。96%、40。94%和13。39%。Rdg基因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可能携带Rdg1a、Rdg2a和Rdg3的青稞种质资源数分别有3、40和11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2。36%、31。50%和8。66%。[结论]'青0027'可能同时含有Rdg2a和Rdg3这2个抗性基因。

    青稞条纹病抗病性鉴定分子检测

    豌豆根瘤菌SCAU P10的接种效果、促生特性及系统发育研究

    张艳琴陈远学PENTTINEN Petri刘明...
    306-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获得共生固氮能力强、抗逆促生效果好、宿主识别范围广的高效豌豆根瘤菌。[方法]以前期初筛的优良豌豆根瘤菌SCAU P10为材料,在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和广元市剑阁县验证SCAU P10的田间接种效果,采用常规方法测定菌株的抗逆促生能力,用水培法研究菌株与四川主要豌豆品种"长寿仁""中豌6号""无须豆尖1号""云豌91号"的共生匹配性,通过16S rRNA基因、持家基因、共生基因序列分析研究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结果]金堂县豌豆接种供试菌株SCAU P10的鲜豌豆籽粒(青豌豆)显著增产32。3%,两试验地接种供试菌株的根瘤数、株高、绿肥产量(植株鲜重)、饲草产量(植株干重)、植株氮钾积累量均较不接种对照(CK)显著增加。抗逆促生特性试验表明,菌株耐酸耐碱能力均较强,可在pH 4。0~10。0条件下生长,耐盐能力较差,仅能在NaCl浓度0。01%~0。6%条件下生长,能分泌生长素(IAA),具有较强的溶磷(卵磷脂、磷酸钙、磷酸铁、磷酸铝)和溶钾能力。匹配性试验表明,供试菌株SCAU P10与四川4个主要豌豆品种均高效匹配。16S rRNA基因、持家基因和共生基因综合分析表明,菌株SCAU P10归属于Rhizobium sophorae,且经历了共生基因的水平转移。[结论]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sophorae SCAU P10与四川主要豌豆品种共生匹配性好,具有溶磷溶钾和分泌IAA的能力,pH生长范围较广,可有效促进豌豆生长及养分吸收。研究结果可为四川地区豌豆根瘤菌菌剂的研制、推广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豌豆根瘤菌田间验证抗逆促生性共生匹配性系统发育

    青海省蚕豆赤斑病主要病原菌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室内药剂筛选

    陈华喻敏博侯璐张贵...
    315-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青海省蚕豆赤斑病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寻找适合病原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并筛选出对蚕豆赤斑病病原菌抑制作用较强的药剂品种。[方法]对蚕豆赤斑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记录其在不同氮源、碳源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情况;选用9种化学药剂进行药剂筛选试验,记录在不同浓度、不同药剂下病原菌的生长情况。[结果]前期鉴定出的菌株中,灰葡萄孢出现频率最高,作为试验的代表菌株。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葡萄糖和酵母分别作为最适碳氮源、培养温度为20~25℃时,病原菌的生长速度最快。室内药剂筛选试验表明,噁酮·霜脲氰和代森锰锌2种杀菌剂的EC50值较低,EC50值均小于5。00 mg/L,药物毒力较强。[结论]灰葡萄孢是引起青海省蚕豆赤斑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葡萄糖和酵母对ZS045B生长的促进效果较强,在20~25℃下培养最适合病原菌的生长,噁酮·霜脲氰和代森锰锌对病原菌ZS045B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强。

    青海省蚕豆赤斑病生物学特性病原菌鉴定药剂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