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口与发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口与发展
人口与发展

郑晓瑛

双月刊

1674-1668

rkyfz@pku.edu.cn

010-62751975

100871

北京市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内

人口与发展/Journal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由北京大学主办,以人口、老龄、健康、劳动、统计、计划生育的理论与实际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学术期刊,自2000年改版扩版以来,以其一流的学术水准、严格规范的编辑体例受到学术界的推崇与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口抽样数据偏误研究:测度、成因及修正

    王猛王艺霖
    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抽样年均增长率、普查年均增长率之差测度人口抽样数据偏误,该指标适用于大量观测值的跨城市、跨年份比较.在此基础上,构造回归模型研究人口抽样数据偏误的成因.发现城市的行政等级显著影响人口抽样数据偏误,主要表现为行政等级越高则低估偏误越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政府干预、公共服务也显著影响人口抽样数据偏误,普查年人口对人口抽样数据偏误的影响则不显著.进一步地,研究提出一种人口抽样数据偏误的"事前"修正策略.通过回归分析考察普查年均增长率的决定,由此得到的普查年均增长率的拟合值可用来计算此后若干非普查年的人口.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有助于提高非普查年人口数据的质量.

    人口抽样偏误行政等级人口普查

    模型生命表与中国死亡模式差异分析

    李成刘悦
    1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基于中国1982-2020 年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分析了Coale-Demeny、United Nations和中国区域三套模型生命表死亡模式和中国死亡模式的差异.结果表明:模型生命表死亡模式与中国死亡模式的差异受模型生命表的选择、性别和死亡水平的影响,但同一套模型生命表中各类模式与实际模式的偏差存在相似性.Coale-Demeny东区和西区模式、United Nations一般模式较为符合高死亡水平下的中国男性死亡模式;Coale-Demeny西区模式符合低死亡水平下的中国女性死亡模式;中国区域西南和华中-华东模式最为适合体现所有死亡水平下男女死亡模式.Coale-Demeny和United Nations模型生命表死亡率的降低模式和中国模式的差异较为接近,但中国区域模型生命表各类的下降模式与实际模式的差异存在明显区别.

    死亡率死亡模式模型生命表差异分析

    户籍分割何以影响城市社区居民的志愿行为?——基于CSS2021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霖
    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速城镇化下的户籍分割现象改变了社会成员间的互动模式,深刻影响着城市社区居民的志愿行为.运用2021 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考察户籍分割的两重维度——户籍身份和户籍隔离对城市社区居民志愿行为的影响,以及户籍融合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户籍分割更多通过户籍隔离而非户籍身份对居民志愿行为产生影响;作为户籍隔离衡量方式的异质性指数和孤立指数对志愿行为存在积极影响,分异性指数则产生了负向影响;孤立指数对志愿行为的影响会因个体户籍身份差异而产生变化;户籍融合的中介作用得到证实,其部分缓解了分异性指数对志愿行为的负向影响,也局部抵消了孤立指数对志愿行为的促进作用.

    户籍分割居住隔离社区融合志愿行为

    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已婚女性初育风险变迁的事件史分析

    黄博文刘天俐
    3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也可能影响女性从初婚到初次生育的时间间隔,然而针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却很少.研究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2018 年的数据,通过离散时间Logit模型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婚育间隔处于四个不同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全面改革开放时期、市场经济初期和市场经济发展期)的已婚女性初育风险的变迁.研究发现,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已婚女性的初育风险显著降低了21.2%;改革全面探索时期,总体已婚女性的初育风险显著降低32.3%;在市场经济初期和市场经济发展期,总体已婚女性的初育风险分别显著降低了57.1%和71.4%.此外,初育风险的队列效应显著,即随着出生队列不断变晚,初育风险逐渐增加.在剔除队列效应后,初育风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变迁的效应依旧显著.

    经济体制改革初婚初育间隔生存分析

    中国多代家庭情感联结的类型和结构特征——基于对50个城乡家庭网络样本的观察

    吴帆闫本超
    5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社会现代化和少子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乡家庭的形态、结构、关系和功能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多代家庭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拓展家庭定义的基础上,基于对 50 个城乡多代家庭网络的调查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多代家庭的情感联结类型和结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主要有三个发现:一是多代家庭的情感联结具有网络化结构形态,并以多中心和双中心为主;二是情感联结中心的数量、代际分布均衡性、性别分布均衡性与情感联结紧密程度具有正向关联;三是大多数家庭的情感联结紧密程度较高,在情感地位上具有更高程度的代际平等、性别平等和父系母系平等.这些特点反映出当代中国家庭关系的历史性进步,也代表了多代家庭关系发展的主流趋势.

    情感联结家庭网络多代家庭关系

    "996"工作模式对配偶心理健康的溢出效应——基于CFPS2018的实证研究

    李韵秋张顺
    6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时劳动对个体心理健康的负面效果已被广泛证实,但已有研究较少探讨"996"工作模式对配偶心理健康产生的溢出效应.使用CFPS2018 年的夫妻匹配样本分析"996"工作模式对配偶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妻子或丈夫是"996"工作模式,都会造成另一方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下降,并且丈夫是"996"工作模式对妻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强度更大.在影响机制方面,当妻子是"996"工作模式时,会显著降低丈夫对妻子家庭经济贡献和家务贡献的满意度,进而传递到心理健康方面.同时,丈夫的"996"工作模式也通过上述两条中介路径影响妻子心理健康,相关结论均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因此,"996"工作模式不仅会对劳动者自身健康产生影响,还会在家庭内部产生溢出效应,影响配偶的心理健康水平.

    "996"工作模式心理健康配偶溢出效应

    教育如何影响健康:基于跨配偶效应的实证分析

    李荣彬
    7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不仅为自身所有,而且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但鲜有文献对教育的溢出效应进行探讨.研究利用2017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教育对健康的跨配偶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教育对健康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并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健康受自身教育水平影响较大,而男性健康主要受配偶教育水平的影响;第二,传统性别角色观念是导致教育溢出效应存在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与传统性别观念弱的男性相比,配偶受教育水平对传统性别观念强的男性健康负面影响更大;第三,市场化有助于弱化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调节配偶受教育水平对男性健康的不利影响,市场化程度越高,男性的传统性别观念就越弱,而配偶受教育水平对男性健康的负面影响则越小.研究的政策启示:要充分保障女性的受教育权,尤其是提高女性在中小学阶段的入学率和毕业率,充分释放教育对健康的梯度提升效应;积极促进市场化发展是弱化传统性别角色观念,改善男性健康的可行之策.

    教育溢出效应健康性别差异传统性别观念

    家庭状况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同胞的调节作用

    汤秋芬张贵生
    8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育政策变迁凸显了同胞在青少年发展中的作用.基于家庭系统视角和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文章探讨了同胞在家庭中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家庭状况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在独生子与非独生子之间存在差异,同胞对青少年发展具有"缓冲效应",即同胞的存在难以让青少年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非忽视型教养方式、非吵闹型夫妻关系、亲密的亲子关系中获取更多的"发展红利",但也不会更多地遭遇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弱势、忽视型教养方式、吵闹型夫妻关系、疏离的亲子关系导致的"发展赤字".同胞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更趋近于"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这一发现有助于回应"越穷越生""有条件生二孩却不生"等社会现象,同时预示"少子化"可能会加剧青少年发展的两极分化.

    家庭状况青少年发展同胞缓冲效应

    农村"双困"老年人长期照护筹资规模及保障机制研究

    李元张岳伟
    10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我国乡村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23.8%,2021 年面临自理能力丧失困境的农村老年人所占比重为26.4%,相较城镇,农村老年人口存在自主能力受限和认识能力障碍的人数较多,占比分别达到37.8%和36.5%.鉴于农村收入水平和家庭照护能力较低,完善农村"双困"老人照护机制已成为国家老龄事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也是目前农村养老政策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运用Markov模型,结合2013-2015 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测算未来 30 年农村"双困"老人的人口规模及结构,进而得出农村"双困"老人照护需要及社会救助成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失能老人数量呈现倒U型增长趋势,从2021 年农村失能老人1789 万人,到2036 年达峰值后,随后会出现小幅下降,2051 年降到1961 万人.农村"双困"老人的照护需求和社会救助成本也随之上升,在中方案下,农村"双困"老人的救助成本规模从2021 年的292.62 亿元上升到2051 年的580.96 亿元,但此成本规模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少.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以满足农村"双困"老人照护服务需要为切入点,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双困"老人照护筹资体系,农村老年照护救助是解决农村"双困"老人照护问题的政策选择.

    农村贫困失能老人照护救助筹资规模

    中国社区嵌入式养老:现状与问题浅析

    杜鹏马琦峰
    113-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目标,社区嵌入式是未来中国养老服务发展的重点方向.社区嵌入式养老是指通过下沉与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在社区内打造集居家、社区、机构服务为一体的养老综合体,以实现在家中或家门口就近就便享受优质养老服务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基于嵌入性的理论视角,研究从需求嵌入、资源嵌入、主体嵌入与理念嵌入四个维度构建了中国社区嵌入式养老的制度框架,并对当前社区嵌入式养老的服务项目、服务设施及运营模式进行了系统归纳.研究发现中国社区嵌入式养老发展面临着多维度的嵌入问题,这集中表现为:供需关系存在错位,缺乏有效链接机制;专业服务人才有限,服务品质良莠不齐;权责利益交织纵横,多方主体协同困难;地区基础存在差异,经验范式推广受阻等.基于此,建议政府、社区、企业及社会组织等应进一步明晰主体职责定位,结合地区特点,依托有利资源,合力推动社区嵌入式养老实现高质量发展.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社区养老居家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