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教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教育科学
当代教育科学

亓殿强

半月刊

1672-2221

0531-81758321 81758319

250011

济南市青年东路1号

当代教育科学/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由山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山东省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一份面向基础教育为主的综合性教育期刊。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教育科研人员,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的师生,学会及其分支机构的干部和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小学课后服务:问题与破解

    朱益明
    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民生工程,课后服务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在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扎实做好课后服务工作意义重大.当前,课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是,课后服务工作与学校责任的定位和"课后服务"的概念模糊,缺少对各种相互关系的厘定.我们必须从教育强国建设、国际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三重视角出发,提升有关课后服务工作的思想认识,聚焦育人宗旨,创建协同的支持体系,提供可持续的教育预算供给,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后服务工作的制度框架.

    教育强国课后服务学校改革

    智能时代的教学模式:转型困境与突围之路

    郭文良张文凤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技术为教育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引发了教学模式的系统性、综合性和整体性变革.教学模式是对教学活动的归纳、抽象与概括,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在智能时代,教学模式正在向更加现代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在教学理念上从注重"知识技能"转向"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上从强调"模式化操作"转向"私人订制",在教学方式上侧重从"人主机辅"转向"人机协同".但是,智能时代的教学模式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认识论危机、价值论困顿和技术论迷失等困境.因此,为突破教学模式的转型困境,需要深化智能时代教学模式的学理认知,重构智能时代教学模式的价值体系,明确智能时代教学模式的技术边界.

    智能时代教学模式教学与技术模式优化

    智能时代教学生态系统:表征形态、潜在风险与实践向度

    龚旭凌曲铁华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学生态系统是教育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及各要素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动态整体.智能技术对教学生态系统的迭代升级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其内部各个要素将呈现新的表征形态,即教学生态主体从在场交互转变为人机交互;生态介体从大规模集体授课转变为个性定制教学;生态环体从固定物理空间变为虚实结合的多维空间.人工智能热潮狂飙猛进,也引发教学生态系统的多重潜在风险:过度依赖智能技术,诱发生态主体弱化;智能算法精准推送,造成生态介体低质化、同质化;虚实空间边界模糊,引发生态环体失真.为了促进智能时代教学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发展,应明晰生态主体角色定位,探求人机共生关系;发挥智能技术中轴作用,靶向核心素养培育;创设虚实交互教学环境,加强情感补位作用;遵从整体性原则,构建高质量智能教学生态.

    智能时代教学生态系统潜在风险实践向度

    空间正义视域下"课间圈养"的伦理学审思

    户艳茹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校空间正义是学校教育空间生产的重要伦理范畴,其意在强调所有教育主体都有获得公正的空间发展的机会与权利,以此满足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需求,凸显教育正义的伦理精神."课间圈养"产生的空间剥夺、空间挤压、空间压迫现象,偏离了空间价值正义、空间生产正义、空间权力正义的伦理准则,最终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从根本上纾解"课间圈养"造成的不良后果,回归学校教育空间正义性的伦理导向,必须贯彻人本性伦理原则,赋义庇护性场所精神,多方协同重塑安全生态.

    课间十分钟课间圈养空间正义空间生产伦理学

    现代教育的时间伦理困境及其超越

    夏剑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教育时间的运行逻辑立基于现代性时间技术、时间制度和时间伦理之上.相较于以往研究所偏重的时间技术和时间制度这两个向度,时间伦理对现代教育时间有着更为深刻也更为根本的塑造作用.因此,对现代教育时间问题的反思和批判,寻找一个基于教育时间伦理的问题分析向度十分必要.分析发现:"时间偏爱"与"现在"的消逝,"效率崇拜"与"成长"的加速以及"心智优先"与"生命"的割裂是现代教育时间伦理困境的基本表征.经济时间伦理的僭越,技术时间思维的宰制以及系统时间规范的缺失是导致现代教育时间伦理困境的深层根源.凸显教育时间伦理的独立品性,强化教育时间伦理的正义思维,以及完善教育时间伦理的规范体系,是超越现代教育时间伦理困境的可能出路.

    现代教育时间时间伦理教育时间伦理困境超越路向

    纾解道德认识之困的道德隐喻及其教育实现

    赵亚婷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理性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使整个世界祛魅化,追求确定性知识成为教育的主要目的,道德知识被窄化为必须遵守的道德法则,无法通达人的内心.破解这一困境,需要澄明道德认识的特殊性,阐明道德知识何以发生.从现象学视域看,道德认识发生就是道德经验的发生,道德认识是直观的,它源于人的感性经验,包含着想象力的生发和权变思维.道德隐喻思维作为人的基本认知方式之一,具有非确定性、具象化以及"情""知"一体的特性,能够激发人的道德想象力,解除抽象知识之蔽,进而通达人的意义世界.以道德隐喻疏解道德认识之困,需要重视儿童的具身体验,从感性直观走向本质直观,进行诗性的道德教化.

    道德认识道德隐喻道德教育

    真实性学习的基本意涵、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

    刘径言石冒丹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真实性学习作为核心素养落实的基本途径,旨在依托真实性情境,促使个体模拟专家思维来探究逼近某一实践领域的真实问题,在动态的对话交互中推动认知的真实发生.在实践过程中,真实性学习存在真实问题的劣性结构被遮蔽、情境的真实性和整体性缺失、活动探究的条件无法保障、真实性评价的过程难以落实等困境.对此,真实性学习不仅需要基于生活提炼真实问题、促进情境的逻辑化与结构化、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并加强学校组织文化,而且要求相关部门和教师群体协同推动真实性评价的有效落实,促发内在认知的多向度发展.

    真实性学习专家思维实践困境

    从知识到素养:数字教材建设的学理依据与逻辑向度

    张靖卉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教材建设是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环节,是人工智能时代推进知识向素养转化的核心基石.知识与素养之间内含学理关联:知识学习是素养生成的逻辑基础和过程条件,知识与素养构成动态生成的连续体.人工智能时代数字教材知识形态趋向"软质化"与"跨界流动性",知识结构趋向"图谱化"与"有限开放性",知识性质趋向"境遇化"与"协同创生性".为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数字教材应在内容、关系与价值向度上,追寻基于意义建构的知识选择与整合,塑造凸显人机协同下学习者主体性的知识空间,探索知性与德性共生的知识呈现架构.

    数字教材建设核心素养知识演进人机协同

    从"在乡"到"在县"——乡村教育在地化发展县域转向的可能与实现

    卢鉴策王晓丽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教育的在地化发展是激活乡土文化价值、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已有的研究大多将乡村教育在地化发展的诠释空间默认在乡村地域,而此种研究倾向忽视了乡村教育景观消逝所带来的理实割裂问题,并且容易导向对乡村教育的非正义性承认,造成乡村教育的浪漫化叙事以及对政府逻辑的背离.通过将学理视角上升至县域空间,会发现行政架构的显性优势与乡土文化的内在赋能使乡村教育在地化发展的县域转向成为可能.通过县域学校共同体的构建、"互联网+在地化"教育模式的开发、在地化教育变革科学导向的确立等路径来助力乡村教育在地化发展,能够促成乡村教育在地化发展县域转向真正实现.

    乡村教育在地化教育县域发展转向

    《当代教育科学》来稿格式规范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