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教育人需要有比普通人更明确、自主、恒定的方向感,才能有效发挥导向、牵引、信号、筛选功能,才能有效履行教育职责.长期以来,教育人在纷繁的生活中存在着对方向的迷茫、随众、悬置状态和忽视、无视、无感现象.在社会的历史大变局中,不少教育当事人处于忙碌的迷茫状态,不重视辨别教育与社会以及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不能清醒地确认自己和学生的方向,常常表现为埋头苦干,这成为职业倦怠以及诸多教育问题滋生的根源.教师不善于"抬头乐干",也培养不出"抬头乐干"的人.缺少自主、短视与功利是教育人看不清方向的主因,短视、功利的教育观以及相应的管理与评价是一些"反教育"现象的根源.矫治教育人的方向问题,必须看到并重视确定方向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明了教育人的方向应具有的特征.这既需要从根源、环境、社会条件等方面改进,也需要针对不同问题选择适合的矫正策略,以使教育人在认清人类文明前进方向基础上定位自己的方向.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人重视增强学生对人类文明前进方向的思考与辨识能力,使其依据自己的个性化条件选择并准确定位与定向自己,才能更好地让学生通过教育实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