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中医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中医杂志
山东中医药学会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杂志

山东中医药学会 山东中医药大学

皋永利

月刊

0257-358X

zazhi@sdutcm.edu.cn

0531-89628058,89628059

250355

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杂志/Journal Shando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医药学术期刊。反映山东中医药研究的最新成果,设有学术探讨、临床经验、针灸推拿、中西结合、中药园地等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医药临床工作者及医学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分型论治不寐

    李丹阮梽珅吴波
    441-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探讨不寐,遵循三阴三阳开阖枢的时空周期规律,佐以六经欲解时理论,结合不寐的临床症状,将不寐分为入睡型、维持型、早醒型和特发型4种类型。入睡型不寐与少阴、太阴和阳明的开阖枢功能异常关系密切,治宜枢转少阴、降阳明、开太阴,方予麦门冬汤、归脾汤等。持续型不寐与太阳、少阴和少阳的功能失常息息相关,治分寒化、热化两端:寒化则温元阳、发太阳,予麻黄附子细辛汤;热化则滋少阴肾水、清上炎之火,方予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早醒型不寐与少阴、厥阴和少阳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宜通少阴枢纽、调厥阴气机、清少阳之火,方予柴胡辈、黄连温胆汤等。特发型不寐是一种易于特定时间清醒的不寐类型,以厥阴欲解时清醒者居多,治宜阖厥阴、升少阳,方予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

    五运六气三阴三阳开阖枢六经欲解时入睡型不寐维持型不寐早醒型不寐特发型不寐

    《山东中医杂志》临床研究栏目征稿

    445页

    "平阴阳,畅情志"推拿治疗焦虑性失眠探讨

    李莹刘子嘉王亚旎汤梦珍...
    446-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焦虑性失眠的主要发病机制是阴阳失衡、情志失调,与肝、心、脑等关系密切。根据睡眠的生理基础以及焦虑性失眠发生的病因病机,提出"平阴阳,畅情志"诊治方法,运用推拿治疗焦虑性失眠。该法从机体经络入手,以腹部、项背部作为主要推拿部位,通过推拿手法调整任脉、督脉、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等经络的气血运行,起到调节气机、引阳入阴、平衡阴阳、安神定志的作用。

    焦虑性失眠阴阳失衡情志失调平阴阳畅情志推拿

    基于"皮部理论"运用头部浅刺治疗慢性失眠临床观察

    宋江瑜滕汝枫师亚星刘枫明...
    451-45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皮部理论"观察头部浅刺疗法对慢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慢性失眠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刺组和对照组各41例。浅刺组选取施术部位为头部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皮部区域(前至神庭穴水平,后至百会穴水平,左右以正中线旁开3 cm为界),针刺间隔为10~15 mm,针刺深度约2~5mm。对照组取双侧照海、申脉、神门、三阴交、安眠及四神聪共14穴行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3次,共4周。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ISI、ESS、SDS与SAS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浅刺组ESS、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皮部理论"运用头部浅刺治疗慢性失眠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状况及焦虑、抑郁状态,且在改善焦虑、抑郁状态和日间嗜睡方面较常规针刺更有效。

    皮部理论头部浅刺慢性失眠督脉足太阳膀胱经

    陈全新运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经验

    张洁怡李颖王聪陈磊...
    456-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陈全新教授运用其祖传的"岭南陈氏针法"治疗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特色经验。对该病的认识,陈教授主张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辨体辨期,即从疾病、证候、体质及围绝经期气血阴阳消长、脏腑功能特点等方面认识和分析病情。陈教授崇尚华佗"针灸不过数处"的学术思想,强调谨察病机,取穴精准,并注意取穴的左右交替。施术时使用"陈氏飞针法"无痛进针,同时配合特有的行针导气及分级补泻手法,重视针感传导和气至病所,疗效确切。

    围绝经期睡眠障碍岭南陈氏针法陈氏飞针法行针导气分级补泻陈全新

    从跷脉论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

    史经昊张明宽周苗苗吴建林...
    461-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跷脉的生理功能与卒中后抑郁病因病机,探析针刺跷脉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机制。肾精亏虚、脑神失用、心失所养为卒中后抑郁根本所在。跷脉循经肾、心、脑,奉冲脉血气养先天以充肾精,携精血济脑府以养脑神,调营卫安寤寐以彰心神,与卒中后抑郁的病机联系密切;治疗上,跷脉司肾水以强志、调卫气以安寐、利五官开灵机,同卒中后抑郁的典型症状紧密相连。卒中后抑郁属形神共病范畴,形神互病为其发病的重要特点,形神并治是临床诊治的重要手段,而针刺跷脉直指心脑,二者同调,摄御神机,可缓形病之消废、神病之昏聩。

    卒中后抑郁跷脉针刺肾精亏虚脑神失用心失所养形神一体观

    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内涵探讨

    郎睿王新慧闫蕾杨嘉仪...
    46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多维论治角度结合部分健脾祛湿和络方的研究进展,阐释健脾祛湿和络方有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中医学内涵。IMN以脾虚证、肾虚证为核心证候,健脾祛湿和络方立方以调理脾胃为基础,脾肾同治。从肺肾相关、肠肾相关、肺与大肠相表里等理论看,健脾祛湿和络方亦体现出了脾肺同治、肠肾同治、肠肺同治的中医学内涵,脾、肺、肠、肾相结合的多维论治是健脾祛湿和络方取效之根本。

    特发性膜性肾病健脾祛湿和络方调理脾胃脾肾同治脾肺同治肠肾同治肠肺同治

    舌诊在慢性肝病中的应用刍议

    李毓秋沈佳王凯尹训军...
    471-475,5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舌诊作为中医特色诊法之一,在肝病的诊治与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慢性肝病患者在不同的病理阶段有不同的舌象改变。舌色可反映肝病轻重缓急,如缓解期多见淡红舌,发作期多见红绛舌,而严重肝病多见青紫舌;舌形可反映肝病形气神,其中长条舌、圆柱舌是慢性肝病的常见舌形,舌缘肿大或者肝积舌多代表慢性肝病中的占位性病变;舌苔与肝病轻重及疾病预后有关,还可辅助诊断慢性肝病的细菌感染情况。此外,舌象在慢性肝病的临床用药指导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可多方面、多角度指导临床。

    舌诊舌色舌形舌苔慢性肝病疏肝祛湿活血化瘀

    管氏针灸学术流派伤科用药规律分析

    黄培冬李新龙王花蕾管遵惠...
    476-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梳理管氏针灸学术流派伤科用药规律,为流派传承及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管氏常用中医处方与遣药圭臬》所载管氏第二代名医管庆鑫的伤科经验方分别归类并建立数据库,通过Excel进行频数统计,JAVA及Gephi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挖掘管氏针灸学术流派伤科用药规律。结果:管氏伤科经验方共71首,其中内服方66首(含4首小方)、外用方5首。使用药物共139味,使用频次802次,使用频次≥10的常用药共有26味,使用关联频次≥10的药对组合54对,前5位的依次是乳香与没药、当归与红花、当归与没药、当归与乳香、当归与桃仁。在药物属性中,温、平、寒及辛、苦、甘药常用,归经前三位依次为肝经、心经、脾经。结论:管氏针灸学术流派伤科用药以活血化瘀药为主,佐以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或温里药。

    管氏针灸学术流派可视化分析活血化瘀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温里药

    天麻钩藤饮加减联合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下肢偏瘫合并高血压临床研究

    杨莹闫俊乔琳叶楠...
    482-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加减联合电针对急性脑梗死下肢偏瘫合并高血压患者偏侧下肢神经功能及血流变化的影响。方法:收集肝阳上亢型急性脑梗死下肢偏瘫合并高血压患者2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础治疗组62例、中药组61例、电针组58例、联合组61例,基础治疗组给予降压、抗血小板、降脂稳斑、改善循环、清除自由基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中药组加服天麻钩藤饮加减方,电针组加用电针治疗,联合组同时加以天麻钩藤饮加减方及电针治疗。治疗2周、4周后分别对患侧下肢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平衡功能进行评估,同时记录患侧下肢胫后(PT)动脉峰值流速、足背(DP)动脉峰值流速,评估患者下肢神经功能和血流变化情况。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治疗后,各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感觉功能、PT动脉峰值流速、DP动脉峰值流速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显示,治疗2周、4周后,中药组、电针组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4周后电针组感觉功能明显改善(P<0。05),中药组平衡功能显著改善(P<0。05);治疗2周、4周后中药组PT、DP动脉峰值流速均明显改善(P<0。05),电针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加减方联合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及平衡功能,提高下肢动脉峰值流速,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患侧下肢的神经功能及循环功能。

    肝阳上亢急性脑梗死高血压下肢偏瘫天麻钩藤饮电针神经功能循环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