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史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史林
史林

熊月之

双月刊

1007-1873

shilin33@sass.org.cn

021-64862266-28261

200235

上海市中山西路1610号826室

史林/Journal Historical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刊登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史、世界史及上海学研究等最新研究成果为主,并开设城市史、口述史、海外史学名著评介、书评、读史札记等专栏。立意新颖,资料翔实,信息量大,已成为史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破与立:文艺复兴时期帕多瓦大学亚里士多德著作版本之争

    彭博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古典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围绕文献版本的优劣问题,帕多瓦大学出现了亚里士多德著作古希腊版本和经院哲学阿威罗伊版本之争.亚里士多德思想相关的希腊语原著手稿、评注与旧有的阿威罗伊版本各自的支持者相持不下,势均力敌,形成激烈的竞争态势.拜占庭学者群体与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通过不懈努力,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确立了亚里士多德希腊语典籍的权威,终结了旷日持久的学术争论.这场论争打破了基督教经院哲学对亚里士多德思想解释权的垄断,丰富和完善了世俗化的亚里士多德理论体系,完成了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祛魅,推动了古典传统文化的传播,为文艺复兴时期新学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艺复兴运动亚里士多德著作阿威罗伊派古希腊原著派新旧版本之争

    论理查德·马卡斯特的体育思想

    燕阳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查德·马卡斯特是16世纪晚期英格兰一位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为发展平民主义的体育思想作出了贡献.具体而言,马卡斯特将旧贵族用于备战和修身的训练转变为在校学生强身和益智的锻炼,扩大了受教育的主体,使体育成为近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扩大体育理论的医学基础的同时保留了大众体育观念中的民族主义情结.这些思想成果既顺应了时代需求,也是16世纪英格兰体育思想演化的自然结果.

    英格兰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体育思想理查德·马卡斯特

    近代早期英国文雅观念的去道德化进程

    蔡纪风
    2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仪书是欧洲宗教和宫廷社会的行为手册,其中包含的文雅观念能够体现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的价值选择与社会运行机制.15世纪以前的英国礼仪书以文雅举止为内在美德的体现,通过对举止的规训塑造贵族精神与良好人格.随着欧洲礼仪作品尤其是卡斯蒂廖内《廷臣论》的译介,英国社会认识到礼仪的伪装性与非道德性,将文雅视为自我塑造工具的设想使得德行合一的礼仪观走向瓦解.与此同时,都铎英国的社会失序使神定秩序观逐渐崩解,文雅举止的工具化特征使礼书对进一步重视他者感觉,考虑他人成为社交生活不可撼动的社会规约.尽管英国学者不断批判虚伪矫饰的礼仪风气,但也逐步肯定了身心分离和思想保留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创生出尊重社会中每个成员的平等礼貌观.原本服务于等级秩序的文雅思想不断演进,促使人们放弃单纯通过举止判断德行的努力,最终推动了社会观念的平等化.

    英国礼仪书卡斯蒂廖内文雅观念平等

    访问赣鄱: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江西之行考论

    刘杰冯田甜
    3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江西都督李烈钧及江西军政各界的邀请,孙中山于1912年10月18日自上海启程,乘坐军舰溯江而上,展开长江沿线省份考察之行.经江苏南京、安徽安庆等地停留后,24日至江西九江、南昌等地进行访问.10月24-29日,孙中山与江西军政等界广泛互动,应邀出席了江西省内军、政、商、学界等组织的集会活动,并多次公开演讲、谈话,内容围绕江西地方城市现代化建设、区域铁路建设、民国政府迁都、民主共和政治建设等主题.孙中山以此向江西省内各界进一步宣传了其革命与建设思想,也加强了与江西地方军政的联系.从国内政局演化看,访赣之行一定程度上为"二次革命"中李烈钧率先在江西湖口起义反袁奠定了地方政治力量的基础.

    孙中山李烈钧江西铁路建设迁都

    改进团与二次革命前后的湖北政局

    高翔宇
    5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13年3月至7月间,湖北革命党人发起改进团组织,提出"倒黎反袁"的政治口号.改进团风潮的初兴,实与湖北裁军引起的退伍风波直接相关,以季雨霖统辖的鄂军第八师为主力,联络退伍军人及会党为助.改进团斗争的复起,既是湖北地区酝酿二次革命的先声,也牵动了江西李烈钧的讨袁之役.黎元洪借助北洋军南下驻鄂,对改进团先后两次运动进行了不遗余力的镇压.透过改进团顿挫起伏的背后,既可厘清黎元洪、季雨霖、黄兴等各方派系的离合关系,又可理解此间湖北革命党人力量的整合、黎元洪与袁世凯军事合作的形成,揭示二次革命前后湖北政局中明争与暗潮并存的多重面相.

    改进团二次革命湖北革命党季雨霖黎元洪袁世凯

    汉璧礼家族在沪土地投资与经营方式探微(1861-1933)——以上海道契和地籍图册为核心

    牟振宇
    6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上海道契和公共租界、法租界地籍图册资料,结合汉璧礼日记、书信等史料,对汉璧礼家族及其公平洋行在沪地产投资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1.1861-1864年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汉璧礼抓住契机,以低价大量永租华人地产,前后总计约460余亩,一跃成为上海开埠早期的大地产主,为其后来在上海发展事业奠定基础.2.1865-1933年间,汉璧礼土地交易主要以土地开发为主,仅有少量地产被转租或划租.1907年汉璧礼去世后,部分土地转给了其妻子、儿女及家族成员;部分土地转到汉璧礼创办的公司公平洋行名下;3.汉璧礼土地开发的经营方式以营建里弄住宅为主,主要由代理人、经管人或公平洋行负责,承揽房屋出租、代客经租、土地出租(租地造屋)、建筑设计、挂号道契等业务.据统计,汉璧礼营造的里弄住宅,可考的至少49处,房屋1 500余间.房地产经营获取的利润,成为汉璧礼从事慈善、教育或其他事业的主要经济来源.

    汉璧礼房地产道契地籍近代上海

    石湖与虎丘:明中后期吴中文人创作生活对姑苏景观文化的重塑

    许哲娜
    8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虎丘与石湖是明代苏州备受瞩目的两处景观.二者在姑苏名胜版图中的地位变化,与明中后期的社会变迁关系密切,更涉及文化风尚上的雅俗之辨.受此影响,以二者为主题的书画作品在创作技法、创作机制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差异.以文徵明为领袖的吴中文人在石湖的流连与集会,将石湖打造成为承载共同文化志趣的精神象征,并在对彼此作品与人格的惺惺相惜中,完成了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从而形成了更多元性的社会价值取向.他们的诸多传世之作,不但记录了石湖的历史,更将自己的审美品位转化为可视的文化遗产,使"石湖情结"得到长远的历史传承,巩固了文人在明中后期以来社会文化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吴中文人石湖虎丘景观文化社会文化竞争

    东晋前中期扬州侨民社会变迁

    李彦楠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门阀士族与流民帅在权力来源方面存在根本性冲突.东晋前期庾亮北伐罕见地得到王导支持,这与当权士族意图消解扬州侨民社会内部权力关系有关.最终北伐未成行,流民帅与侨民社会依然保持紧密联系.东晋中期,郗鉴人事遗产消退,郗愔交出北府兵权、桓温城广陵、谢玄重建北府三事发生,与此同时,北府中下层武人家族仕宦经历脱离北府,从流民帅和侨民两个角度观察,均可认为流民帅与侨民社会失去紧密联系.从侨民社会变迁角度,晋宋革命契机可上溯至东晋中期.

    东晋前中期扬州侨民社会流民帅晋宋革命

    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与苏州丝路港的兴起:以陶瓷贸易为中心的考察

    张晓东
    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隋朝开通大运河后,隋唐时期国内和对外的交通格局都因此发生深刻的变化.隋唐大运河的江南运河段经过苏州,苏州在隋唐时期不但是重要的运河城市,在对外交流中的地位也得到巨大提升,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新的交流中心.中外人士包括使节、高僧多有经苏州出入华境和登船远航,还有不少胡商在此经营,给苏州留下了中外交流的各种文化印记.唐代苏州还出现了常熟黄泗浦和华亭青龙镇两大陶瓷外销港.在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及其陶瓷贸易的兴盛,很大程度上也与大运河开通所造成的积极刺激有关.在此背景下,南北各地不少陶瓷名窑的产品可借由便利的水路运到唐代苏州,在当地中转出口.这也使当时的苏州成为一座"运河—丝路城市".

    大运河丝绸之路陶瓷贸易隋唐苏州

    元明竞争视角下的洪武前期外交

    林炫羽
    11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元明竞争视角审视洪武前期外交,其实质是一次大规模的政治合法性建构活动.为摆脱元明军事对峙、士大夫阶级的政治疏离感,及明朝建政正当性的话语转变所导致的合法性困境,朱元璋积极开展外交,营造四夷来朝的盛世局面.元朝在洪武前期外交中扮演"不在场的在场者"角色.明朝在外交活动中以元朝为假想敌,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元竞争意识.通过《元史·外夷传》的书写,宣传不征政策,中山国改名及琉球来朝等,明朝分别建构了元朝的穷兵黩武形象与自身的和平形象,通过这种形象对比,彰显明朝的合法性优势.

    元明竞争洪武前期外交政治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