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民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民族
世界民族

郝时远

双月刊

1006-8287

sjmzbjb@cass.org.cn

010-6893280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

世界民族/Journal World Ethno-National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民族学专业学术期刊。选登国内外学者研究世界民族的论著和资料。主要内容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族际热点问题透视、民族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国外民族考察报告、人物与机构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中"人类解放"思想的历史考量与现实观照

    崔延强张子扬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寻人的解放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思想主线和核心要义.马克思致力于改造现代社会中人的"本质错位"的生存境遇,旨在将人从物质的枷锁中挣脱出来,在全面占有人的本质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解放.《论犹太人问题》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起始阶段和现代性批判的重要宣言,马克思对犹太人问题的讨论将思想论域聚焦于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关系问题.在犹太人问题成为当代普遍问题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借助宗教批判、政治批判与市民社会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深刻洞察了"人的解放"的整体向度与未来图景,清晰阐明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分裂的本质原因.伴随着犹太人问题的时代转换,宗教复兴运动的死灰复燃重新给现代国家披上了宗教的外衣,西方学界关于共同体的现代建构始终处于抽象思辨的境地而停滞不前,人的主体性在资本逻辑主导下无法揭开人类解放的面纱.如何回归人类解放的本相面目,省察现代性的顽固性和矛盾性,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使命.

    犹太人问题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人类解放

    国籍"商品化"现象辨析——兼评《公民身份2.0:作为全球性资产的双重国籍》

    李明欢
    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在单一国籍时代,改变国籍是一件十分严肃庄重的选择,是当事人对新国籍的认同与归化.但是,随着越来越多国家认可双重、多重国籍,国籍不再具有神圣性,公民身份归属不再具有一元性.本文通过当代世界权力、财富和机会不平等的棱镜,揭示"国籍"如何成为某些特殊阶层人士手中的工具,如何在与国家的"共谋"中使其成为一种可以购买、变现、牟利,而且可以代代传承的全球性特殊资产.本文指出,随着力主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移民治理模式的理论主导,经济资本持有人得以利用手中的钱财铺就改变自身国籍身份隶属国的道路,进而获取作为入籍国公民所能拥有的政治、经济权益,如此趋向对于国家、社会及个体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值得认真探讨.

    《公民身份2.0》国籍商品化个体全球化

    世界民族志地图的使用与方法论新探

    施琳别潇
    2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图是人类认识、描述和解释世界的有力工具之一,人类学家借助地图标识田野地点、描绘被研究族群生活的时空范围,从而以多种方式生动地"形构"世界与民族.在人类学世界民族研究的广泛范畴中,地图方法的使用一直是广泛与频繁的,但迄今仍非常欠缺有关地图方法的专门性探讨——地图的使用呈现"自由生长"状态,使用不当、错漏与偏误等情况时有发生,由此也成为人类学方法论研究中较为薄弱的一环.本文对世界民族志领域的地图使用问题进行了全新探索:第一部分从拉采尔、博厄斯等影响深远的先驱性探索谈起,回溯与分析了人类学和地图方法的深刻渊源;第二部分进而阐释了殖民时期世界各地的土著人地图及其与世界民族志研究的复杂关联;第三部分则关注了全球化背景下地图方法出现的快速发展进阶、反思性批判与创新性综合运用.本文认为,人类学使用地图方法从多方面促进了世界民族志研究,但整体上看,学科对地图方法的认识与使用仍相对薄弱.新形势下,我们亟须显著提升对地图方法的专业性理解,而梳理与反思学术史中地图使用的"得与失",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与启发,既是强化人类学"方法工具库"的关键一步,也对促进我国世界民族研究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人类学世界民族志地图研究方法

    全球治理视角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西方传统全球正义理论的超越

    张育瑄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传统全球正义理论本质上仍然是自由主义国内正义理论的国际化应用,以逻辑上的抽象人权和政治上的西方式自由主义制度为主要特征,而全球正义视域下的全球分配正义,仍然是自由主义国内分配正义理论的一种翻版.这种自由主义化的国际分配正义理论极易受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干扰,从而将国际援助转化成某种对他国内政的干涉手段.最重要的是,西方传统全球正义理论始终关注的是民族国家之间某种形式财富的再分配,对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创造漠不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全球共同发展,这一理念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目标,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在实践中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可行性.

    全球正义分配正义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

    欧洲差异性一体化的新实践:欧洲政治共同体

    曹慧赵晨
    5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差异性一体化理论在2016年英国脱欧后,在欧洲一体化研究界重新受到重视.它对欧洲一体化的概括和类型学分析,符合欧盟近年来的发展趋势.2022年出现的欧洲政治共同体是乌克兰危机后、欧洲最新的差异性一体化现象.从差异性一体化理论的视角看,欧洲政治共同体是有望打破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内-外部"二元僵化体系的补充方案,可从外部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政治共同体被欧盟定位为寻求欧洲认同的"地缘政治俱乐部",是其实现战略目标的便捷"门户",其目的是重建不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洲安全新秩序.但由于章程、机制和资金的缺位,它暂时仍无法为非欧盟国家提供"联系国协定"或"伙伴关系"以外的"福利".未来,欧洲差异性一体化自身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双刃剑"效应也会辐射到欧洲政治共同体,影响其建设的顺畅与成败.

    欧洲政治共同体欧洲一体化差异性一体化理论多速欧洲

    新自由主义表象隐藏下的美国种族主义

    方长明王莹
    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在民权运动之后,种族主义的土壤并未彻底改变,白人对民权运动的回应无意中为20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条件.新自由主义对消极自由的强调以及在紧缩、私有化、放松管制和减税等核心政策立场上所暗含的种族主义意图与种族主义者反民权运动的诉求高度契合,而"白人—私有""黑人—公共"的二元对立种族话语体系也获得了中下层白人的支持.同时,新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责任,通过规避直接的种族用语或种族问题议程,用政治自由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来解释种族问题,强调种族不再"重要".最终,在制度性种族主义退出历史舞台的背景下,新自由主义将美国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更具隐蔽性的、种族不平等更加难以消除的系统性种族主义时代.

    新自由主义种族主义黑人白人美国

    中古时代波斯人对中亚他者族群形象的建构与共生关系

    龙沛
    7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波斯人与中亚游牧人的冲突交往贯穿铁器时代初期至近代早期的历史中,波斯古典世界观中的中亚游牧人具有典型的对立型他者形象.而突厥语系民族在11世纪进入中亚并征服波斯之后,波斯人将自身历史记忆中的图兰人与中亚的突厥人之间建立起想象的族群渊源,并使伊斯兰化之后的突厥人接受了波斯人的图兰记忆.而中世纪晚期突厥—蒙古王朝在中亚和伊朗的统治,进一步将突厥认同泛化为对王朝统治族群的认同,并以之与代表定居波斯人的"塔吉克"相对举.因此,波斯化世界语境下的"突厥"认同是"突厥—塔吉克"反义文化认同的内生性组成部分,是中古波斯人历史记忆对中亚他者族群构建的产物.波斯人和突厥人的历史交往过程也是族群认同构建与涵化的双向过程,由此对现代伊朗和中亚民族国家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波斯化世界图兰认同突厥—塔吉克范式共生关系

    移民问题与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瑞典民主党的崛起

    陈文胜
    8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西方国家和地区种族色彩浓厚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勃兴,折射出时代之变、西方之变,对全球政治走向产生重要影响.而移民是解释激进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瑞典,移民和种族问题正在成为民粹主义激进右翼政党意识形态和主流话语的一部分.近年来的选举结果表明,瑞典民主党已经成为该国国内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它通过民族主义和反移民政治策略在选举中取得了持续成功.这些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概念,它将外来者当作"替罪羊"贴上社会问题的标签,"种族""移民""难民"和"寻求庇护者"成为排外的意识形态或话语,反映和迎合了国内公众日益高涨的反移民情绪.事实上,瑞典民主党的成功取决于对移民议题的掌控和炒作.在瑞典移民的新动态和新问题驱动下,民族主义政治、排外政治、恐惧政治、媒介化政治、父权政治等在移民框架下融为一体.瑞典民主党的崛起也是欧洲右翼民粹主义浪潮的一部分,它隐喻着整个西方国家右翼民粹主义"主流化"和"合法化"的趋势正在普遍出现.深入探讨移民和瑞典民主党崛起的共轭发展关系,能够为认识当今西方国家右翼民粹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态势提供一个重要的分析框架.

    移民右翼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瑞典民主党

    当代琉球族群认同问题的根源与特征

    孙家珅
    100-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琉球曾历经独立王国时期(1429-1879年)、日本殖民时期(1879-1945年)、美国占领时期(1945-1972年)和日本施政时期(1972年至今).1972年5月15日,美国将琉球群岛的施政权移交日本,结束了长达27年的占领统治.但重回日本施政下的琉球人却不断推进反日运动或琉球独立运动,重拾并强化历史记忆,以凸显自我族群的独特性.在当代,冲绳社会思潮存在"琉球化"转向,具有后殖民时期边缘族群认同再建构的基本特征,作为长期遭受差别对待、悲惨历史经历所带来的"冲击"之下的"回应",冲绳县民开始思考自己的日本人身份、琉球人身份,催生出琉球身份建构的浪潮,琉球族群认同结合自身的利益而演变,每次受欺压后族群认同都会再次强化,具体体现为传统符号的再发明、话语体系的再建立、族群特色的再展示、光辉历史的再记忆这四个核心特征.

    琉球族群认同日本美军基地共同体意识

    俄国远东地区日本移民问题探析(1861-1917)

    白景虹
    11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60年代,俄国在新获得的远东地区推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东亚移民.其中,以中国人、朝鲜人居多,日本人是较晚来到该地区的移民群体.1861-1917年间,俄国远东地区的日本人社群经历了萌芽、发展、复苏等三个历史阶段,他们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积极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移民在俄国远东地区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有别于其他东亚移民的独特社群.他们一方面坚守着母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另一方面又与当地社会保持了一定距离.这一独特性是在日本政府和俄国远东当局的移民政策引导下,结合移民群体的自身努力共同塑造而成.

    俄国远东地区日本移民母国文化民族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