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命的化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命的化学
生命的化学

阮康成

双月刊

1000-1336

smhx@sibs.ac.cn

021-54921091

200031

上海市岳阳路319号31B-407

生命的化学/Journal Chemistry of Lif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述性、通讯性的学术期刊,重点刊登国内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最新发展趋势的综述性、进展性文章,同时也刊登技术和方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的传记轶事、书评、教学讨论、访问观感、学术活动信息等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铁死亡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冷萧如叶宇航胡霞敏
    1337-1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cerebral strock,ICS)是一种由脑部血流不足引起的疾病,可以直接导致神经损伤,目前仍没有十分有效的神经保护剂.铁死亡是一种主要依赖于铁的脂质过氧化物驱动、受多种细胞代谢途径进行调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铁死亡在ICS的病理生理发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能诱发和加重脑缺血后的损伤并贯穿着整个病理过程.ICS损伤的铁死亡机制涉及铁超载、氧化还原失调和脂质过氧化等.参与ICS的铁死亡调控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SLC7A11-GSH-GPX4、AMPK/PGC-1α及COX-2/PGE2等.本文以铁死亡的作用机制为切入点,通过综述铁死亡与ICS之间的关系,以期为ICS的临床研究和治疗,以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思路.

    缺血性脑卒中铁死亡脂质过氧化铁超载

    信号通路相关的lncRNA调控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张宝林尚志忠王铭川王昕...
    1346-1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的脊柱退行性疾病,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IDD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治疗效果不显著,因此迫切需要找到新的治疗靶点.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种超过200个核苷酸且不具编码功能的RNA,参与了细胞的增殖、凋亡、衰老等,调控多种疾病的进展.近些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了lncRNA通过Wnt/β-catenin、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影响IDD的基因表达.因此,本文就lncRNA通过信号通路调控IDD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治疗IDD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椎间盘退变长链非编码RNA信号通路靶点髓核

    LncRNA-miRNA轴在结直肠癌进展和治疗抗性中的作用

    潘莹倩陈佳祎张新军余轩...
    1356-1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表观遗传因素是生物学和病理机制的关键调节因子,它们可以与不同的分子通路相互作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作为表观遗传因子通过靶向调控微小RNA(microRNA,miRNA)及相关信号通路,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发挥促癌或抑癌作用.因此,根据特定的lncRNA/miRNA相互作用,明确lncRNA-miRNA轴对于CRC的诊断、预后及精准靶向策略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lncRNA-miRNA轴在CRC增殖、迁移、侵袭和治疗抗性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总结与讨论.

    长链非编码RNA微小RNA结直肠癌作用机制化疗耐药性放疗抗性

    PIKfyve的生物学功能及与疾病的关系

    乔子肢邢爽王华余祖胤...
    1364-1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含FYVE结构的磷酸肌醇3-磷酸5-激酶(FYVE domain-containing phosphatidylinositol 3-phosphate 5-kinase,PIKfyve)是哺乳动物体内的一种磷脂酰肌醇脂质激酶.PIKfyve通过催化磷脂酰肌醇-3-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 3-phosphate,PtdIns(3)P]生成磷脂酰肌醇-3,5-二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3,5-bisphosphate,PtdIns(3,5)P2]或磷脂酰肌醇-5-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5-phosphate,PtdIns(5)P],在调节膜运输以及维持溶酶体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还参与内体转运、转录调控和免疫调节等重要细胞生物学功能.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IKfyve在炎症、病原微生物感染、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潜在的疾病防治靶点.本文就PIKfyve的生化特点、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相关疾病中发挥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PIKfyve生物学功能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炎症

    硫化氢对血管重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宋运佳张蓉钟晴孙许涛...
    1375-1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硫化氢(H2S)被认为是一种无色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大量吸入可导致多种组织器官的损害,严重者可导致死亡.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2S在心血管系统具有多种生理和病理调节作用,是心血管功能调节的第三种气体信号分子,主要由酶促反应生成,受多种代谢途径调节.作为一种生理性血管调节因子,H2S具有抑制血管细胞增殖、凋亡和自噬,并调控血管张力的作用.H2S通路的下调参与了多种血管疾病的发病,如高血压、肺动脉高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并且可以通过补充H2S来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管炎症,防止血管细胞钙化、氧化应激和增殖以及调节血管细胞凋亡及焦亡,进而极大地帮助防治血管疾病,这一结论已在动物和细胞实验,甚至临床研究中得到验证.本文主要论述H2S在血管生理和病理生理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旨在为多种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H2S生成代谢高血压肺动脉高压

    分枝杆菌膜蛋白相关抗结核药物靶标的研究进展

    赵一澍沙珊珊安冬贾海英...
    1389-1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当前结核病耐药等问题愈加严重,基于新靶点的抗结核新药研发也变得尤为重要.分枝杆菌膜蛋白是镶嵌于细胞膜磷脂双层或与脂双层结合的一类蛋白,参与细胞结构合成、物质跨膜转运、催化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并在宿主感染中参与免疫识别、免疫逃逸、毒力因子释放等致病机制.另一方面,膜蛋白具有特定的拓扑结构和细胞定位,药物靶标可及性强,因此膜蛋白是抗结核药物作用的理想靶标.本文就分枝杆菌膜蛋白在细胞壁合成、物质跨膜转运、细菌休眠、细菌与宿主互作及分泌系统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抗结核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分枝杆菌膜蛋白抗结核药物靶标

    雌激素受体α甲基化与肾系相关疾病

    陈保江胡存静栾仲秋
    1397-1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雌激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理激素,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雌激素通过雌激素受体对肾脏有调节作用.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alpha,ERα)在体内肾脏相关区域有多处分布,而雌激素受体甲基化异常会影响雌激素对肾脏的调节作用,导致骨质疏松、糖尿病肾病等多种肾脏相关疾病的发生.本文总结了ERα的生理结构和甲基化进程以及对部分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希望通过阐明ERα甲基化对肾脏疾病的调节作用,发现不同肾脏疾病的交叉通路蛋白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持.

    雌激素受体α甲基化骨质疏松系统性红斑狼疮

    靶向p53信号通路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

    魏红刘倩张祖禹王耀强...
    1405-1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肿瘤抑制因子,p53可协调多种反应,包括细胞周期阻滞、DNA修复、抗氧化作用、抗血管生成作用、自噬、衰老和凋亡等.p53主要通过调节其靶基因的转录发挥其肿瘤抑制功能,但p53是癌症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之一,当p53发生突变时,就会导致其功能丧失进而导致肿瘤细胞生长.p53已成为癌症治疗中最重要和最有吸引力的药物靶点之一,因此以p53为靶点产生了许多癌症治疗方式.本文回顾了靶向p53信号通路在基因治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中的研究,以期为了解靶向p53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癌症p53基因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lncRNA-miRNA-mRNA网络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潜在调控作用

    王珍唐娜胡俊波
    1412-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具有侵袭性的一种乳腺癌亚型,其特征是复发率和转移率较高.非编码RNA特别是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microRNAs(miRNA)是人类基因转录组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调节健康和疾病的编码转录本相互作用.近年来,研究证实,lncRNA、miRNA和mRNA之间复杂的调控网络在TNBC发生发展的不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该文主要综述了lncRNA、miRNA及其下游mRNA之间调控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强调了lncRNA-miRNA-mRNA网络在TNBC发生发展及诊疗中的潜在作用,旨在为了解TNBC的发病机制和开发新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提供重要线索.

    lncRNA-miRNA-mRNA网络三阴性乳腺癌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物及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交互作用

    杨杰
    1423-1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经久不愈易导致关节畸形,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包括肠道微生态失调、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CFA)、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ndogenous cannabinoid system,ECS)以及炎症反应等的交互作用.本文以"菌-肠-关节轴"为主介绍了肠道微生物、SCFA与ECS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RA治疗策略的相关进展,旨在为RA的新药研发机制提供新思路.

    肠道微生态短链脂肪酸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麻素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