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食品工业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食品工业科技
北京一轻研究院
食品工业科技

北京一轻研究院

张铁鹰

半月刊

1002-0306

spgykjgj@163.com

010-87244116;87244117

100075

北京永外沙子口路70号

食品工业科技/Jour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创刊于1979年,国家轻工业联合会(原国家轻工业部)主管,北京市食品工业研究所主办。综合性科技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轻工行业优秀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的来源期刊,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被美国CA收录。在中国食品行业具有权威性,代表着中国食品工业发展水平。内容:集市场分析,技术探讨于一身,市场分析包括:权威导航,行业观潮,法规前沿,安全视角,互动平台,展会风景线,企业先锋,资讯纵横等,文章以宏观分析为主,旨在为企业决策者了解市场,拓展思路提供帮助。技术探讨包括:研究与探讨,工艺技术,包装与机械,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储运保鲜,分析检测,综述等,以新技术及实用技术为核心,启发企业技术人员思路,开发新产品。读者群:面向全国大中型食品企业,政府管理机构,食品及相关专业大专院校,综合性科技期刊覆盖食品各分支行业,不论对企业决策者,还是研发人员都能提供有益的帮助。是目前中国食品行业市场分析透彻,实用技术全面的综合性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植物乳杆菌和肠膜明串珠菌混合发酵泡萝卜的工艺优化

    汪姣玲李加兴岳元媛
    172-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和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LM)混合发酵改善泡萝卜品质.以发酵过程中泡萝卜的亚硝酸盐含量、pH、总酸含量、总糖含量、质构特性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研究菌种配比、接种量、食盐种类和添加量、氯化钙及蔗糖添加量对泡渍萝卜品质的影响,并利用电子舌进行滋味对比分析.通过响应面试验,确定泡渍萝卜的最佳工艺为:植物乳杆菌和肠膜明串珠菌配比为1.6:1,接种量5.7%、低钠盐添加量4.5%、氯化钙添加量0.3%、蔗糖添加量2%.在此条件下发酵6 d,与自然发酵组相比,接种萝卜的总酸含量、脆度及感官评分显著增加,分别为0.59 g/100 g、108.8 N和38.9分,且亚硝酸盐含量低,为0.41 mg/kg.电子舌测定结果表明,混合发酵可有效降低泡萝卜的苦味回味,增强酸味、甜味和鲜味.综上,本研究表明混合发酵有利于提升泡渍萝卜的质地、风味和安全性.

    乳酸菌泡萝卜接种发酵响应面法电子舌

    铜藻多酚的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何袅袅陈雅鑫蔡树芸施丽君...
    183-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铜藻多酚的分离纯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在超声辅助提取铜藻多酚的基础上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法分离纯化铜藻多酚提取物,以VC为对照采用体外实验分析其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大孔吸附树脂LX-158具有最佳的吸附和解析条件,静态吸附和解析平衡时间为5 h,动态吸附和解析的最佳条件为:粗提液和洗脱剂流速为3 mL/min,上样体积为10 mL,洗脱剂为40%乙醇溶液,洗脱剂体积为120 mL.此条件下铜藻多酚纯度从7.52%提高到40.31%.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铜藻多酚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和Fe3+还原力,随着多酚浓度增大其抗氧化能力增强,IC50值分别为6.60μg/mL、75.70μg/mL、2.22 mg/mL、5.62 mg/mL.实验证明该纯化工艺可行且稳定,可以作为铜藻多酚纯化的工艺条件.

    铜藻多酚分离纯化大孔吸附树脂抗氧化活性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膨化鱼糜制品料坯配方的研究

    王蕾王金厢李学鹏励建荣...
    192-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冷冻鱼糜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淀粉种类、淀粉添加量、食盐添加量、膨松剂添加量、蛋清粉添加量对微波膨化鱼糜制品料坯的凝胶强度、膨化度、质构特性、感官评分的影响;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确定影响料坯品质的关键因素,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方差分析优化了微波膨化鱼糜制品料坯的最佳配方.结果显示,最适合添加到微波膨化鱼糜制品料坯中的淀粉种类是糯米淀粉,食盐添加量、糯米粉添加量和复配膨松剂添加量是影响料坯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微波膨化鱼糜制品料坯的最佳配方为:以鱼糜质量为基准,食盐添加量2.16%、糯米粉添加量6.26%、复配膨松剂添加量0.49%、蛋清粉添加量0.9%,在此条件下料坯的凝胶强度为16729.33±270.72 g·mm,感官评分为85.8±0.84,与预测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为新型鱼糜制品的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响应面优化微波膨化鱼糜制品料坯配方凝胶强度膨化度

    离子液体辅助超声法提取工业大麻叶中大麻二酚的工艺优化

    王崑仑管立军高扬严松...
    203-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工业大麻的经济价值,本研究以工业大麻叶为原料,利用离子液体辅助超声法提取具有药用价值的活性成分大麻二酚(CBD),并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本研究以CBD得率为指标,先从16种咪唑类离子液体中筛选出[C8mim]NTF2为最佳提取溶剂,再对影响离子液体辅助超声法提取CBD得率的6个因素(超声功率、超声温度、超声时间、乙醇溶液浓度、离子液体摩尔浓度和液料比)进行单因素实验,并确定乙醇浓度为65%,离子液体摩尔浓度为0.3 mol/L(65%乙醇溶液配制).在此结果基础上,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4个显著因素(超声功率、超声温度、超声时间和液料比).并利用响应面Box-Behnken试验设计进一步优化提取工艺.确定CBD显著因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280 W,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62.5 min,液料比25 mL/g.在上述条件下,离子液体[C8mim]NTF2提取CBD得率为7.66%±0.2%、甲醇的CBD得率为6.42%±0.3%,65%乙醇溶液的CBD得率为5.81%±0.2%.即CBD的提取能力,离子液体[C8mim]NTF2>甲醇>65%乙醇溶液.通过CBD降解实验,表明离子液体[C8mim]NTF2的CBD降解率为16.40%±0.3%,小于甲醇的24.65%±0.6%和65%乙醇溶液的32.88%±0.5%,结果表明65%乙醇溶液加入离子液体[C8mim]NTF2后,既可以降低CBD的降解率,又可提高CBD的得率.本研究证明了离子液体既是CBD的保护剂,也是CBD的优良提取溶剂,研发了离子液体辅助超声法提取CBD工艺,为工业大麻的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工业大麻叶大麻二酚(CBD)离子液体超声提取Plackett-Burman设计响应面

    野生牛肝菌纯种分离及液态培养促三萜类物质合成的诱导剂优化研究

    徐伟王植朔王瑞琦梁珊珊...
    213-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获得牛肝菌人工纯菌株,提高液态培养菌丝及产三萜类物质的能力.方法:以云南鲜野生牛肝菌子实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母体纯菌株分离并鉴定;以金属离子Ca2+、亚油酸及香菇水提物作为诱导剂,研究其对液态菌丝体中三萜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经多次分离纯化获得1株纯菌种NG-3,经rDNA-ITS分子生物学鉴定,NG-3为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对NG-3菌丝体进行SEM观察,在培养8~16 d时,出现具有结实能力的锁状联合形态菌丝.对3种诱导剂进行了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结果为Ca2+浓度12 mmol/L、亚油酸量4%、香菇水提物浓度150 mg/100 mL,此时三萜含量为6.77 mg/g,比未加诱导剂三萜含量提高了76.00%.结论:3种诱导剂复合使用能够促进三萜类物质合成,提高其含量,为解决野生资源不足、实现牛肝菌功能产品产业化提供技术参数.

    野生牛肝菌母体纯种液态菌丝三萜类物质诱导剂

    木纳格葡萄表皮蜡质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成分分析

    王雨菲吕云皓宋昕昕江英...
    221-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表皮蜡质是影响果蔬耐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故本研究以木纳格葡萄为材料,采用响应面法对有机溶剂浸泡提取葡萄表皮蜡质的工艺进行优化分析,同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葡萄表皮蜡质成分及其含量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在单因素基础上,响应面法优化蜡质提取最佳条件为二氯甲烷与正己烷混合比3:1 mL/mL,液料比2:1 mL/g,提取时间7.5 min,在该提取条件下,蜡质提取量为43.60±1.04 mg/100 g,这与响应面预测值相差0.98%.表皮蜡质经GC-MS检测,共鉴定出61种蜡质化合物,包括脂肪酸、烃类各13种,醇类10种,酯类9种,醛类5种,萜类4种,未分类化合物7种,其中脂肪酸的相对含量最高,占总蜡质含量的58.06%.这为深入研究葡萄表皮蜡质化学成分与果实采后品质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参考.

    木纳格葡萄表皮蜡质提取工艺响应面法蜡质成分

    佛手果皮精油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成分与抗氧化活性分析

    王祎赫夏燕莉张欣杨航...
    230-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纤维素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提取法提取佛手果皮精油,在以酶解pH、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及酶解时间作为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进行提取工艺优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法分析提取的精油的化学组成,最后以ABTS+·和DPPH·清除率为指标,评价佛手果皮精油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佛手果皮精油最佳提取工艺为:酶解pH5.2、酶添加量0.7%、酶解温度52℃、酶解时间2.1 h,此条件下精油得率为3.11%.从提取的果皮精油中共鉴定出42种化合物,其中乙酸芳樟酯的相对含量最高(14.72%),其次为d-柠檬烯(14.58%)、芳樟醇(8.89%).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显示:该法提取的佛手果皮精油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并呈现明显量效关系.当精油浓度为40 mg/mL时,其对ABTS+·的清除率为91.20%;浓度达70 mg/mL时,其对DPPH·的清除率达93.19%.此优化工艺精油得率高,且佛手果皮精油其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进行开发.

    佛手果皮精油提取响应面优化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抗氧化活性

    响应面法优化爵床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理化性质

    魏婧韩朋春吴明月杜至云...
    240-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爵床总黄酮的回流提取工艺,并对其进行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考察.方法:以爵床为药材,选择不同的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作为单因素,以爵床总黄酮提取量为指标,进行单因素考察;继而运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获得最佳提取工艺.通过设定不同的温度、光照、pH以及金属离子等条件,考察爵床总黄酮的稳定性;通过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进行测定,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爵床总黄酮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料液比1:23 g/mL、乙醇体积分数55%、提取时间20 min、提取温度70℃;提取量为9.02 mg/g.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爵床总黄酮在30~90℃、pH4~9条件下较稳定,在金属离子Cu2+、Fe2+、Zn2+、Al3+、Ba2+条件下较不稳定.DPPH自由基清除率结果表明,爵床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的IC50为0.079 mg/mL.结论:响应面法优化爵床总黄酮回流提取工艺稳定、可靠,提取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

    爵床总黄酮响应面法提取工艺稳定性抗氧化活性

    固定化磷脂酰胆碱水相酶催化合成磷脂酰丝氨酸

    朱帅黄澳刘夏忠刘云...
    248-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构建了一种固定化底物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水相催化体系,磷脂酶D转化PC合成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新技术.探讨了沉淀剂种类、载体类型和底物初始添加量等主要因素,对固定化底物PC过程中PC吸附率的影响,获得了最佳工艺参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固定化底物PC酶法合成PS的时间反应动力学和酶重复利用特性.结果表明,催化反应24 h后,PS得率为98.74%,磷脂酶D重复使用10次,PS得率仍然大于60%.文章还比较了固定化底物水相催化体系和双液相催化体系酶法合成PS效果,结果发现,固定化底物水相催化体系中PS得率和酶循环利用特性均优于双液相催化体系.本文研究结果为今后酶法改性PC合成PS提供了一种新的催化反应体系.

    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丝氨酸(PS)酶法改性固定化底物双液相催化体系

    无籽刺梨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硫酸酯化改性及性质分析

    苏靖程张传单范方宇
    25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无籽刺梨渣可溶性膳食纤维(Rosa sterilis Soluble Dietary Fiber,RSDF)为原料,取代度为评价指标,对RSDF进行硫酸酯化改性(氨基磺酸-N,N二甲基甲酰胺法),制取硫酸酯化无籽刺梨渣可溶性膳食纤维(Sulfated Soluble Dietary Fiber,SSDF).探究料液比(g/mL)、氨基磺酸比(g/g)、反应时间(min)以及反应温度(℃)对取代度影响,并进行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获取最佳酯化工艺,最后采用红外光谱与差示扫描量热对比分析RSDF与SSDF差异.结果表明,硫酸酯化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80 g/mL、氨基磺酸比1:4 g/g、反应时间195 min和反应温度80℃,此条件下SSDF的取代度为1.84±0.19.红外光谱表明经硫酸酯化改性后SSDF在1254 cm−1与893 cm−1处出现了硫酸酯化物的特征峰,表明硫酸酯化成功.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表明经改性后SSDF的熔融温度为140℃,热稳定性略低于RSDF.

    硫酸酯化可溶性膳食纤维无籽刺梨渣工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