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詹世友

双月刊

1004-2237

srxb66@126.com

0793-8150642

334001

江西省上饶市志敏大道85号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angrao Normal Colleg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上饶师范学院主办的立足高校、面向社会的学术理论刊物。第1、2、4、5期为社科版,第3、6期为自然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贯彻“双百”方针,坚持“二为”方向,刊登的文章注重学术性、地域性、师范性,尤其注重有突破性、创新性、争鸣性和综述性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周敦颐对理学道统的道义建塑——以"寻孔颜乐处"之教为中心

    郭文李凯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北宋初年士风与世风转变之影响,宋初儒学存在两条不同的演进路线.以范仲淹、欧阳修为代表的宋初诸儒从"政事治平之学"的进路复兴儒学,而以周敦颐、二程为代表的理学诸儒则从"寻孔颜乐处"之教的内圣心性之学的进路复兴儒学,并对理学道统作道义上的建塑努力.理学诸儒的努力在两个层面上得到证立和说明:一则"寻"的意义在于对儒家价值的确认以及对儒门道统的自觉认同与回归;二则孔、颜所象征的圣贤人格与品质在周子看来"可学可致".

    周敦颐道统道义建塑"寻孔颜乐处"之教

    陆九渊"改过"思想研究

    王家旺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九渊继承孟子的"性善说",认为人之本心"无有不善",但受到气禀与习俗的影响,往往有所蔽溺,故人不可能无"过".陆九渊还从能否"遽免"的工夫论角度对"恶"与"过"进行了区分,强调"恶"关乎立志之大端,"过"存乎日常践履,有过不改,便容易积"过"成"恶".陆九渊认为人有等差,指出小人之过在于"物欲",俗人之过在于"自弃",学者之过在于"私意",其改过工夫思想基本都是针对"学者之过".陆九渊主张人之改过必须"宽猛相济",先"责己"再"责善",体现出其改过工夫"自立"与"自克"的正反两种进路,二者既有主、从之别,又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陆九渊辨志自立自克

    智者派的现代研究及其两种路向

    章勇
    16-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黑格尔对智者派进行重新评价之前,智者派的地位受柏拉图评价的影响一直不高.但自黑格尔以来,智者派得到了西方学界的重新关注.如果说黑格尔对智者派的评价是从哲学角度出发的话,那么格罗特的评价则是对智者派的政治肯定.此后,对智者派的这两种解释路向都有不同程度的推进和发展.在哲学路向上最为著名的是尼采和海德格尔基于现代性批判的反思,在政治路向上则仍然基于对自由民主意识形态进行平反.就这两种路向而言,哲学路向的思想成果更值得关注,智者派地位在现代的高扬无疑与现代性的展开息息相关.

    智者派黑格尔格罗特尼采海德格尔

    道德伤害:研究现状及其未来伦理走向

    陈代东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德伤害是指道德主体实施、参与、未能阻止、目击或了解到违反其根深蒂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期望的行为而导致的持续的心理、生理、精神、行为和社会影响.西方精神病学专家以实证研究厘清了道德伤害的症状、发生机制,但未能把握到其根本原因.道德伤害源于人们深层的道德信念冲突而导致的道德自我破碎.这就需要伦理学去调节、整合那些信念以达到和谐的状态,从根本上修复道德伤害.伦理学介入道德伤害研究有助于明确道德伤害的定义、揭示道德伤害的本质、提出更具实效性的修复方式.

    伦理学视角道德伤害道德伤害修复

    辛弃疾农村词中精神家园的构建与破坏

    胡晨晖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辛弃疾在农村词中构建了一个带有浓厚理想色彩的精神家园,体现了词人的"桃源情结",用以安放英雄失意之心.辛弃疾农村词的创作心境及其主观色彩,与其重农思想的现实目的性不相符合,农村词和重农思想没有根本意义上的联系.农村词缺少反映民生疾苦的内容,是因为这既不符合词人的创作目的,也不符合词的体制特征,因此不应视为辛词的缺陷.辛弃疾农村词创作可以分为带湖与瓢泉两个时期,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在现实的残酷打击下,辛弃疾的精神家园逐渐破坏以致坍塌.品味稼轩农村词的内蕴,我们可以窥探到词人在闲退岁月中的心境变化.

    辛弃疾农村词桃源情结精神家园构建破坏

    隐逸情志交流:稼轩词的陶渊明叙事

    陈力士周诗涵李雨微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稼轩现存 629 首词,有 56 首直接关涉陶渊明.通过名字号、诗酒松菊意象、爱菊嗜酒事象等标示,读者可快速找到稼轩词的渊明叙事.稼轩词有客观再现渊明事件的述事、铺陈演绎渊明事件的演事、评价渊明事件的议事三种基本叙事方式.这三种叙事方式,作者介入叙事的成分依次增加,客观叙事逐渐转化为主观感事、议事,叙述分层、叙事意图也逐渐明晰.在酬赠词中,稼轩将受述者(酬唱赠寄者)同渊明关联起来,建构了隐逸交流事境,实现了向受述者交代隐退心境、表达告慰赞祝的交流意图.在退隐之词中,稼轩将渊明与自己的进退境遇、自适心境关联起来,彰显自己退隐心境的变化,实现了向理想读者(陶渊明)交代其隐逸境界理解的交流意图.为表明其节士、隐士情怀,证明其不贪图功名富贵,稼轩用其词之陶菊、陶酒叙事展示了节士、隐士之真、善、美,向真实读者(当世、后世读者)交代了其对渊明隐逸文化的接受.从交流叙事角度探究稼轩词的渊明叙事,有助于推进词体典故叙事的研究、深化稼轩词隐逸情志的理解、阐释中国隐逸文化的接受.

    陶渊明典故弱叙事性交流叙事隐逸文化

    马华文学"小镇经验"的后现代叛逆与生成——以黄锦树、黎紫书的互文创作为例

    闫蔚雯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镇作为生产和生活的场域,随着时代嬗变而在马华文学作家笔下呈现出极具隐喻意义的本土特征,蕴含着作家关于身份位移与变异的思考.与原乡情结、救赎焦虑等情绪相交织,马华文学后现代的"小镇经验"具有相当的混杂性,自黄锦树的短篇小说《落雨的小镇》始,小镇空间的视觉性与自我的主体性紧密勾连在一起.《落雨的小镇》本身即与多个前文本形成互文关系,而黎紫书《无雨的乡镇·独脚戏》对于《落雨的小镇》的"后设之后设",又富有致敬与反思的姿态.二者之间的互文关系彰显了"小镇经验"在马华文学脉络中叛逆与生成的后现代逻辑,创造了属于马华后现代小说自身的独特性经验,为"后理论"时代的世界文学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个案.

    马华文学"小镇经验"黄锦树黎紫书后设小说

    论五度相生律的严密逻辑结构

    苏前忠熊华平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用严密的数学归纳法定义了"五度相生律",并科学地给出"生律次数"这个无限五度律最核心的概念.为适应任一律制中的各律必须限于一个八度之内这个最基本的律学"铁律",以严格的数学方式得到由五度律某一律的生律次数x 计算其"二倍音调节数"m 的公式.根据生律次数完全确定一律的音名、频率值和从基音 C到该律的音程的音程名,并提供四种方法精确计算该音程的音分值(精确到 0.001 音分)和频率(精确到 0.01 Hz).

    五度相生律归纳定义生律次数向前生律向后生律二倍音调节数音名音程

    简论弋阳腔短剧的编创特征

    李彪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戏曲艺术正面临逐渐消亡的困境,其活态继承和保护迫在眉睫,探究这些戏曲艺术的继承和保护方法成了当下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弋阳腔在现当代经历了由鼎盛到衰败再到复兴的独特发展历程.运用田野调查法,对近些年商演中排演较好、深受观众喜爱的弋阳腔短剧剧本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剧情改编、内容创新、声光电技术多维烘托效果的融入,是弋阳腔戏曲艺术复兴并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弋阳腔改编和创新过程中所运用的"洞鉴古今、取精用弘"编创理念,对其他戏曲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弋阳腔短剧剧情内容编创

    五大重点革命老区乡村生态文明水平比较评价及优化路径

    汪忠华刘想
    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革命老区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利用木桶理论和 CRITIC法,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态、高品质生活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五大重点革命老区乡村生态文明水平及成效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11-2020 年间,五大重点革命老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总体上呈逐步增长的趋势,但是子系统高品质生态建设的成效远低于高质量发展及高品质生活两个子系统的建设成效;从各重点革命老区来看,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得分要高于其它革命老区.要稳步提升革命老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需推动生产、生态、生活"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五大重点革命老区应加快培育绿色生产力助力发展生态富民产业;实施生态环境分类分区管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增进人民生活福祉.

    五大重点革命老区生态文明评价体系CRITIC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