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癌症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黄欧平

双月刊

1001-5930

syazzz@163.net

0791-88329442

330029

江西省南昌市北京东路519号

实用癌症杂志/Journal The Practical Journal of Canc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凭着对杂志精品意识的执着追求,编辑出版了今天这样一本学术先进、编校规范、印刷装帧独具风格的精品杂志,使它能在广阔的医学期刊领域里,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特别是在肿瘤学期刊园地里,亨有较高的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乳腺癌组织中PTEN、MMP-2、AKT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邓亚萍荆海红吴瑜
    1611-1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内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激酶B(AKT)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63例乳腺癌患者,收集其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距离病灶边缘≥3 cm),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组织内PTEN、MMP-2、AKT表达.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分析PTEN、MMP-2、AKT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癌组织中的MMP-2、AKT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PTEN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有统计学差异(P<0.05).PTEN、MMP-2、AKT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部位无关(P>0.05);与患者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PTEN、MMP-2、AKT在乳腺癌组织内呈异常表达,其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

    乳腺癌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激酶B临床病理特征

    鼻咽癌组织中VEGF及受体、CXCL10、PDK1表达与复发转移的相关性

    李玉宁黄小芳王淑云陈加艳...
    1614-1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鼻咽癌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受体、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丙酮酸脱氢酶激酶-1(PDK1)表达与复发转移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89例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放疗前采集所有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开展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VEGF受体-2(VEGFR-2)、CXCL10、PDK1表达,并比较其在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性;比较不同年龄、性别、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患者间VEGF及受体、CXCL10、PDK1表达的差异.随访2年,统计复发转移情况及其与VEGF及受体、CXCL10、PDK1表达间的关系.结果 肿瘤组织内VEGF及受体、CXCL10、PDK1阳性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患者VEGF及受体、CXCL10、PDK1阳性表达率高于临床分期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89例中27例复发转移,复发转移率为30.34%(27/89);复发转移患者VEGF及受体、CXCL10、PDK1阳性表达率高于未复发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及受体、CXCL10、PDK1在鼻咽癌组织中存在较高表达,其高表达与肿瘤复发转移关系密切,临床需高度重视,以完善早期治疗方案.

    鼻咽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趋化因子配体10丙酮酸脱氢酶激酶-1复发转移

    《实用癌症杂志》编辑部2025年征稿征订启事

    1617页

    LMP-1、Bcl-2表达与鼻咽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

    程运霞
    1618-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鼻咽癌组织中潜伏膜蛋白(LMP)-1、B淋巴细胞瘤(Bcl)-2基因与其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择120例NPC患者进行研究,使用鼻内镜采集病灶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LMP-1、Bcl-2的表达,根据TNM分期评估NPC肿瘤侵袭和转移程度,分析LMP-1、Bcl-2与NPC侵袭和转移的关系.结果 120例NPC患者中LMP-1阳性共86例,占71.67%,Bcl-2阳性共90例,占75.00%;LMP-1、Bcl-2阳性患者中EBV-DNA阳性占比居高,与LMP-1、Bcl-2阴性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NM不同分期患者LMP-1、Bcl-2阳性表达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卡方Phi和Cramer's Ⅴ系数检验发现,NPC组织中LMP-1、Bcl-2表达与肿瘤侵袭和转移均显著相关(P<0.05).结论 LMP-1、Bcl-2在NP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普遍较高,且LMP-1、Bcl-2阳性表达与肿瘤侵袭和转移有关.

    鼻咽癌潜伏膜蛋白-1B淋巴细胞瘤-2基因肿瘤侵袭转移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Ki-67、SOX2、C-Myc、p6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龚浩燕孙金旗张燕松
    1623-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SOX2、C-Myc、p63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97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采集其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距癌组织边缘≥3 cm),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样本Ki-67、SOX2、C-Myc、p63表达;另收集患者的年龄等资料,分析Ki-67、SOX2、C-Myc、p63与患者各项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癌组织Ki-67、SOX2、C-Myc、p63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SOX2、C-Myc、p63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P>0.05);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 Ki-67、SOX2、C-Myc、p63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内呈异常高表达,四者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有关,参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食管鳞状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法临床病理特征

    BAG3蛋白在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黄珂姜清芳
    1626-1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Bcl-2相关抗凋亡基因3(BCL2-associated athanogene-3,BAG3)在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例宫颈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宫颈癌组织标本70例(宫颈癌组)、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标本46例(LSIL组)、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标本50例(HSIL组)和宫颈正常组织标本35例(正常组).随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所有标本组织中BAG3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BAG3蛋白表达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BAG3蛋白在宫颈癌组中的高表达率明显高于HSIL组、LSIL组、正常组(宫颈癌组>HSIL组>LSIL组>正常组,P<0.05).BAG3蛋白表达与宫颈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关系,低分化、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BAG3蛋白高表达率更高(P<0.05).70例宫颈癌患者3年生存率为60.00%,其中BAG3高表达、低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53.57%(30/56)、85.71%(12/14),二者3年生存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宫颈癌预后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BAG3表达有关(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低分化、淋巴结转移、BAG3高表达均为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BAG3蛋白在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表达高于宫颈正常组织,且表达水平与宫颈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BAG3蛋白高表达是宫颈癌预后危险因素,其有望作为临床诊治宫颈癌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Bcl相关抗凋亡蛋白3宫颈癌癌前病变临床意义

    癌组织中MACC1、KIF23表达对早期结肠癌术后再发的预测价值

    常伟
    1630-1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早期结肠癌患者癌组织内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驱动蛋白家族成员23(KIF23)表达,并探讨二者对早期结肠癌术后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拟于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联合纤维结肠镜手术的80例早期结肠癌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患者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MACC1、KIF23 mRNA表达,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MACC1、KIF23 mRNA关系.术后随访2年,根据是否再发分为再发组、未再发组,对比2组术前基础资料与癌组织MACC1、KIF23 mRNA表达,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早期结肠癌术后再发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术前癌组织MACC1、KIF23 mRNA表达预测早期结肠癌术后再发的价值.结果 术前癌组织MACC1 mRNA、KIF23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Pearson相关性发现,术前癌组织MACC1 mRNA与KIF23 mRNA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γ=0.326,P<0.05).再发组肿瘤直径≥3 cm、合并梗阻、TNM分期为Ⅱ期的患者占比及MACC1 mRNA、KIF23 mRNA水平均高于未再发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3 cm(OR=3.947,95%CI=1.256~12.409)、梗阻(OR=4.385,95%CI=1.273~15.101)、TNM 分期 Ⅱ 期(OR=4.071,95%CI=1.058~15.666)、MACC1 mRNA 高表达(OR=2.485,95%CI=1.126~7.325)、KIF23 mRNA 高表达(OR=3.467,95%CI=1.298~9.415)是影响早期结肠癌术后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术前癌组织MACC1 mRNA、KIF23 mRNA及二者联合预测早期结肠癌术后再发的AUC为0.771(95%CI:0.649~0.894)、0.849(95%CI:0.722~0.976)、0.928(95%CI:0.825~1.000).结论 早期结肠癌患者癌组织内 MACC1、KIF23呈高表达,且二者联合可有效预测早期结肠癌术后再发,临床应密切监测患者术前癌组织内MACC1、KIF23的表达水平,以筛查术后再发的高危人群.

    早期结肠癌癌组织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驱动蛋白家族成员23复发

    射波刀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和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王彦玲张一平高运红王肖辉...
    1635-1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射波刀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和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原发性肝癌患者9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进行射波刀联合TACE治疗,对照组进行TACE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肿瘤标志物水平[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Ⅱ(PIVKA-Ⅱ)、γ谷氨酸转肽酶Ⅱ(GGT-Ⅱ)]、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总胆红素(TBIL)],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2组血清IgA、IgG及IgM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AFP、GGT-Ⅱ、PIVKA-Ⅱ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ALT、TBIL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射波刀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肝功能,抑制肿瘤标志物表达,疗效较好.

    射波刀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原发性肝癌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

    DSA灌注成像技术在晚期肝癌患者DEB-TACE术后短期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于庆杨春英靳海英
    1639-1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灌注成像技术在晚期肝癌患者药物洗脱微球-经动脉化疗栓塞术(DEB-TACE)术后短期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64例行DEB-TACE术的晚期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短期疗效分成OR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非OR组(疾病稳定+疾病进展).患者在术后均行DSA灌注成像技术检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SA灌注成像技术对DEB-TACE术后短期效果的诊断价值.结果 164例患者经DEB-TACE术治疗,完全缓解49例,部分缓解55例,疾病稳定53例,疾病进展7例.非OR组患者到达时间显著低于OR组(P<0.05),达峰时间、充盈率、曲线宽度和平均通过时间显著高于OR组(P<0.05).根据ROC曲线得知,到达时间诊断DEB-TACE术后短期效果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1,灵敏度为74.12%,特异度为88.47%;达峰时间诊断DEB-TACE术后短期效果的AUC为0.900,灵敏度为76.37%,特异度为85.75%;充盈率诊断DEB-TACE术后短期效果的AUC为0.875,灵敏度为78.67%,特异度为83.78%:曲线宽度诊断DEB-TACE术后短期效果的AUC为0.859,灵敏度为79.67%,特异度为81.75%;平均通过时间诊断DEB-TACE术后短期效果的AUC为0.885,灵敏度为80.24%,特异度为78.54%.五者联合诊断DEB-TACE术后短期效果的AUC为0.993,灵敏度为93.24%,特异度为75.34%.五者联合诊断优于各自单独诊断(Z联合vs到达时间=4.078、Z联合vs达峰时间-3.443,Z联合vs充盈率=4.068,Z联合vs曲线宽度=vs充盈率=4.068,Z联合vs曲线宽度=4.466,Z联合vs平均通过时间=3.723,P均<0.05).结论 DSA灌注成像技术在晚期肝癌患者DEB-TACE术后短期效果评估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以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灌注成像技术晚期肝癌药物洗脱微球-经动脉化疗栓塞术短期效果评估

    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胡艳艳
    1643-1645,1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综合征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TACE术治疗,依据是否发生术后综合征分为两组,通过查阅病例资料、电话随访等多种方式收集两组基础资料行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影响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89例患者共44例发生术后综合征,发生率为49.44%(44/89);其中恶心呕吐15例(34.09%)、发热8例(18.18%)、肝区疼痛7例(15.91%)、腹胀9例(20.45%)、肝功能损害5例(11.36%);两组年龄、合并肝硬化、碘油剂量、肿瘤大小、Child分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显示,年龄≥60岁、合并肝硬化、碘油剂量≥10 ml、巨块型肿瘤及Child分级B级为影响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高危因素(P<0.05且OR>1).结论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发生风险较高,与年龄≥60岁、合并肝硬化、碘油剂量≥10 ml、巨块型肿瘤及Child分级B级关系密切,还需尽早开展针对性干预,减少术后综合征发生.

    原发性肝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综合征临床表现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