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癌症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黄欧平

双月刊

1001-5930

syazzz@163.net

0791-88329442

330029

江西省南昌市北京东路519号

实用癌症杂志/Journal The Practical Journal of Canc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凭着对杂志精品意识的执着追求,编辑出版了今天这样一本学术先进、编校规范、印刷装帧独具风格的精品杂志,使它能在广阔的医学期刊领域里,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特别是在肿瘤学期刊园地里,亨有较高的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鼻咽癌组织中HDAC1、HDAC7及ZNF191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临床价值

    卢美美武新荣赵勇
    1966-1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鼻咽癌组织内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HDAC7 及锌指转录因子191(ZNF19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88 例鼻咽癌患者,均经鼻内镜采集肿瘤标本及癌旁正常标本并送检,比较肿瘤及正常组织内HDAC1、HDAC7 及ZNF191 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HDAC1、HDAC7 及ZNF191 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肿瘤组织内 HDAC1、HDAC7 及 ZNF191 阳性表达较正常组织高(P<0.05).HDAC1、HDAC7 及ZNF191 阳性表达患者的肿瘤分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占比较阴性患者高(P<0.05).88 例患者随访2 年,共出现26 例复发转移,发生率为29.55%(26/88);复发转移患者HDAC1、HDAC7 及ZNF191 阳性率较未复发转移患者高(P<0.05).结论 HDAC1、HDAC7 及ZNF191 在鼻咽癌组织内呈高表达状态,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且可明显增加复发转移风险.

    鼻咽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锌指转录因子191临床病理特征

    CEA、SCC、CA724在食管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孟夏张耀文
    1969-1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糖类抗原724(CA724)在食管癌(E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05 例拟行手术治疗的EC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05 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2 组血清CEA、SCC、CA724 表达水平,分析血清CEA、SCC、CA724 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术后进行1 年随访,统计患者预后情况,分析上述指标联合检测对E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CEA、SCC、CA724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EC患者血清CEA、SCC、CA724 水平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105 例EC患者均完成1 年随访,其中预后不良 38 例,血清CEA、SCC、CA724 联合预测EC患者预后情况的AUC均>0.7.结论 EC患者血清中CEA、SCC、CA724 水平较高,且联合检测对EC患者预后情况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食管癌癌胚抗原鳞状细胞癌抗原糖类抗原724临床意义

    老年胃癌患者血清中PARP1、HGF、APF表达水平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

    张袁丹祝丽双高培
    1973-1975,1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老年胃癌患者血清中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甲胎蛋白(AFP)表达水平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法.选取老年胃癌患者共计 198 例,均接受PARP1、HGF、APF指标的检测;通过查阅患者电子病历以及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库收集患者血清学检测结果以及基线资料.根据胃癌患者在确诊后 1 年内的肿瘤侵袭、转移情况分为严重侵袭转移组(n=71)、可控侵袭转移组(n=127),比较2 组研究对象的PARP1、HGF水平、APF阳性表达率;随后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上述影响因素与老年胃癌患者肿瘤侵袭、转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严重侵袭转移组患者的PARP1、HGF水平显著高于可控侵袭转移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侵袭转移组患者的APF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可控侵袭转移组,差异同样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胃癌患者PARP1、HGF水平与肿瘤侵袭转移呈正相关;APF阳性表达是肿瘤出现严重侵袭、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胃癌患者PARP1、HGF高水平表达以及APF阳性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情况之间存在正相关,对预测胃癌患者疾病发展进程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胃癌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肝细胞生长因子甲胎蛋白肿瘤侵袭转移老年患者

    血清ESM-1、TuM2-PK水平与直肠癌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

    王涛段占峰张巍巍
    1976-1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直肠癌患者血清ESM-1、TuM2-PK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直肠癌患者 120 例,入院时TNM分期,Ⅰ~Ⅱ期18 例、Ⅲ期58 例、Ⅳ期44 例,根据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评估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 30 例,预后不良组90 例.比较不同临床分期血清ESM-1、TuM2-PK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比较不同预后患者入院时、化疗1 个周期后、化疗2 个周期后血清ESM-1、TuM2-PK水平,并分析联合指标检测对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 不同分期入院时患者血清ESM-1、TuM2-PK水平比较,P<0.05;入院时血清ESM-1、TuM2-PK水平与TNM分期成正比(γ=0.782,P<0.001;γ=0.320,P<0.001);不同预后患者入院时血清ESM-1、TuM2-PK水平比较,P>0.05,化疗1、2 个周期后,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ESM-1、TuM2-PK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化疗1、2 个周期后,血清ESM-1、TuM2-PK水平联合预测AUC为 0.926、0.991,敏感度为 94.4%、98.9%,特异度为 83.3%、93.3%.结论 直肠癌患者血清ESM-1、TuM2-PK水平与临床分期和预后有一定相关性,并且联合检测可以有效预测患者预后.

    直肠癌ESM-1TuM2-PKTNM分期预后

    HOXB9、E-cadheri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史英孙春丽王晓明
    1980-1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Homeobox B9(HOXB9)、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手术治疗的76 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接受子宫肌瘤切除术的 32 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根据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1 年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将观察组中 76 例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n=30)和淋巴结未转移组(n=46).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组织中HOXB9、E-cadherin的表达,分析其与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HOXB9 的阳性表达率(68.42%)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4.38%)(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30.26%)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71.88%)(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HOXB9 的阳性表达率(90.00%)高于淋巴结未转移患者(54.35%)(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的E-cadherin阳性表达率(16.67%)低于淋巴结未转移患者(39.13%)(P<0.05).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结未转移组的患者绝经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FIGO分期、病灶直径、浸润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HOXB9(OR=1.559,95%CI:1.124~1.905)、E-cadherin(OR=1.729,95%CI:1.272~2.350)、FIGO分期(OR=1.427,95%CI:1.040~1.860)、病灶直径(OR=1.883,95%CI:1.376~2.562)、浸润深度(OR=1.974,95%CI:1.562~2.709)均是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HOXB9 表达上调、E-cadherin表达下调,且其表达的改变会增加术后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也是导致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

    HOXB9E-cadherin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

    Ki-67、ACTH、TSH在垂体腺瘤患者术前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白向飞华栋张旭
    1984-1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Ki-67、ACTH、TSH在垂体腺瘤患者术前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垂体腺瘤患者61 例,采用化学发光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清Ki-67、ACTH、TSH水平及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结果 病理组织学与血清学结果一致性较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术前血清Ki-67、ACTH、TSH表达水平均低于侵袭性患者,P<0.05,在肿瘤最大径方面比较,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血清Ki-67、ACTH、TSH联合检测AUC值(0.785)均高于其他单独检测的AUC值.结论 垂体腺瘤患者术前血清Ki-67、ACTH、TSH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联合检测效能更高.

    垂体腺瘤Ki-67ACTHTSH病理特征

    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常规超声参数与乳腺癌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徐雪余腾骅曾小强黄先明...
    1987-1991,2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定量参数联合常规超声参数与乳腺癌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术前对63 例乳腺肿块(术后均确诊乳腺癌)行常规超声和SWE检查.常规超声获取病灶最大径,血流阻力指数(RI),SWE检查测量病灶最大弹性值Emax.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记录患者年龄、月经状态、肿瘤组织学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等.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PER在肿瘤间质与实质中的表达.分析Emax在肿瘤实质或间质GPER不同表达间的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Emax与肿瘤间质GPER表达有显著相关性(P<0.05).Emax与肿瘤实质GPER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Emax与肿瘤大小、RI、腋窝淋巴结状态、组织学分级、临床TNM分期有显著相关性(P<0.05).肿瘤间质GPER的表达与肿瘤大小、RI、腋窝淋巴结状态、临床TNM分期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患者年龄、月经状态及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肿瘤实质GPER的表达则与以上临床参数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SWE定量参数Emax与乳腺癌间质GPER的表达有显著相关性,且两者表达均与乳腺肿瘤大小、RI、腋窝淋巴结状态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术前SWE超声检查联合病理肿瘤间质GPER表达分析可能成为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新方法,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剪切波弹性成像乳腺癌GPER临床治疗预后

    螺旋断层调强技术在宫颈癌患者放疗中的剂量学研究

    张怀文张凯燕胡海芹钟晓鸣...
    1992-1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TOMO螺旋断层调强技术在宫颈癌患者放疗中的剂量学优势,为临床选择理想的放疗技术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0 例宫颈癌放疗患者,经CT模拟定位机扫描后将图像传至瓦里安Eclipse13.5 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由同一高年资放疗医生进行靶区勾画.处方剂量为 50 Gy/25 F,针对每例患者PTV肿瘤靶区分别设计TOMO和VMAT和固定角度7 野调强放疗计划.在满足PTV达到95%处方剂量的前提下,应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三种调强照射方法的靶区和适形指数(CI)及剂量不均匀性指数(HI)、最大剂量(Dmax)、平均剂量(Dmean)、最小剂量(Dmin)和各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OARs).结果 三种方式的所有计划都符合临床规定的剂量限制.TOMO计划方式的靶区均匀性指数(HI)及靶区适形度指数(CI)均显著优于VMAT和IMRT计划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及器官保护方面:患者膀胱受照体积V20~V50、直肠V30和V40、双侧股骨头的V30 和平均剂量、脊髓的最大受量等方面TOMO计划方式显著优于VMAT和IMRT计划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双侧肾脏和小肠肠管等器官吸收剂量方面,三者间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IMRT和VMAT照射方式相比,TOMO照射技术具有显著的剂量学优势,其可大幅提高患者PTV肿瘤靶区剂量分布的适形度和均匀性,同时大幅降低靶区周围膀胱、直肠、脊髓等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和照射体积,进而减少放射性损伤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宫颈癌螺旋断层放疗VMATIMRT剂量学

    基于临床特征及超声征象构建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风险预测模型及其价值

    李国治郑研陈宇
    1999-20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并建立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800 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对比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征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采用R(R3.5.3)软件建立列线图风险预警模型同时验证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800 例乳腺癌手术患者中,术后复发35 例,未复发765 例,术后复发为4.38%(35/800).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年龄、居住地、BMI、受教育程度、月经、手术方式、肿瘤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形态、内部回声、后方回声、术后放疗、术后化疗、术后内分泌治疗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分期、肿瘤直径、边缘、纵横比、内钙化、腋淋巴结转移数等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肿瘤分期Ⅲ期、肿瘤直径≥3 cm、边缘模糊、纵横比>1、内钙化、腋淋巴结转移数≥4 个是乳腺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基于危险因素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的模型一致性指数为 0.788,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基本一致,AUC值为0.766.结论 肿瘤分期Ⅲ期、肿瘤直径≥3 cm、边缘模糊、纵横比>1、内钙化、腋淋巴结转移数≥4 个均为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风险预测价值.

    超声征象乳腺癌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列线图

    孕激素与根治性子宫切除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马竹青王瑞芳郭燕
    2004-20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孕激素与根治性子宫切除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81 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依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组,采用根治性子宫切除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治疗的37 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孕激素与根治性子宫切除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治疗的 44 例作为观察组.比较 2 组治疗效果、肿瘤标志物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客观有效率(93.18%)高于对照组(7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1,P=0.027).治疗前,2 组HE4、CEA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2 组HE4、CEA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前,2 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升(P均<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3.972,P=0.000).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55%)低于对照组(2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3,P=0.047).结论 孕激素与根治性子宫切除及双侧附件切除术联合治疗能够改善对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效果,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孕激素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子宫内膜癌肿瘤标志物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