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丛丹江

半月刊

1671-7813

syzynk@126.com

024-86803478

110034

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60号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rnal Medicine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辽宁省卫生厅主管,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惟一以中医内科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学术刊物。本刊将以最高的标准为广大作者、读者服务,力争求新、求精,更具有实用价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帝内经》"血脉"整体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发挥

    张铜五陈向心陆毅郝秀炜...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帝内经》有云:"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维系着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脉",则具有推动和约束血液在脉道运行的作用;"血"与"脉"相互作用,二者相合,共同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传承《黄帝内经》的思想和理论,杨关林教授从中医学"整体观"出发,结合前人"痰瘀"相关学说,整体审视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提纲挈领地提出"血脉病"这一概念。血脉病,指气血运行失常,导致血脉痹阻的一类疾病,包含心脉病、脑脉病和肢脉病等多系统疾病。血脉病的发生与脾虚受损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创新性的将血脉病分为"血浊脉滞""血瘀脉壅""血毒脉损"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病机和临床表现提出"健脾益气,化痰降浊""健脾益气,化痰祛瘀""化痰祛瘀,清热解毒"三种不同的治法并建立出相应中药组方,构建血脉病全程防治体系,提升中医药防治疗效。

    黄帝内经血脉病中医药脾虚受损防治体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靶点机制

    杨成勇彭立冯雪陈南婷...
    5-8,后插1-后插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探讨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靶点机制。方法 参考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获取芪参益气滴丸成分,利用TCMSP并结合文献筛选有效成分,在TCMSP、Swiss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SEA数据库中获取有效成分靶点,GEO数据库获取动脉粥样硬化靶点,Cytoscape绘制有效成分-交集靶点网络,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图,Metascape平台进行GO/KEGG富集分析,分子对接软件Autodock将核心靶点对应的有效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筛选12种芪参益气滴丸有效成分及其对应靶点478个,动脉粥样硬化靶点370个,得到7个核心靶点,KEGG通路7条,分子对接验证核心靶点和对应成分之间均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芪参益气滴丸可通过调控趋化因子、血小板激活、细胞黏附分子等信号通路,并调节免疫反应、抑制炎症及单核细胞细胞向内皮下迁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芪参益气滴丸网络药理学动脉粥样硬化炎症

    白花败酱草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柳可嘉侯德才刘洋成项峥...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花败酱草是败酱属植物,分布广泛,植物资源量大。在我国,白花败酱草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作为一味传统中药在多种方剂中出现。在中医临床应用中,白花败酱草在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妇科、皮肤科等多学科疾病的治疗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对于白花败酱草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颇丰,已提取分离出81种单体成分,包括苯丙酸类、黄酮类、萜类等多种结构类型。同时,药理学研究发现白花败酱草具有多种明确的药理活性,包括抗肿瘤、消炎镇痛、抑菌以及保护肝脏等,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该文在临床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对白花败酱草进行了综述,归纳总结现有已发表的研究成果,为其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和基础。

    败酱属白花败酱草化学成分药理活性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生信研究及潜在中药预测

    张仕衡苏嘉楠杨宇峰张文顺...
    15-18,后插5-后插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探索2型糖尿病(Diabetes Meditus type2,T2DM)合并脑梗死的关键基因和潜在的有效中药。方法 从GEO数据库下载T2DM基因芯片数据GSE29221以及脑梗死芯片数据GSE97537,确定差异基因(DEGs),在Metascape数据库完成交集DEGs的GO和KEGG分析,并完成蛋白质互作网络(PPI)分析,并通过Cytoscape-v3。8进行可视化分析。运用CoremineMedical检索平台,筛选出治疗T2DM合并脑梗死的潜在中药。结果 根据筛选条件得出,GSE29221芯片中共包括1445个DEGs(1156个上调基因、289个下调基因);GSE97537芯片含有DEGs10842个(3884个上调基因、4080个下调基因)。Metascape在线分析显示DEGs的生物学过程(BP)主要涉及调节平滑肌细胞增殖、正向调节蛋白质磷酸化及程序性细胞死亡等;细胞组分(CC)主要包含细胞外基质、囊泡腔等;分子功能(MF)主要影响细胞因子活性、受体配体活性、生长因子活性等。同时,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T2DM合并脑梗死可能与AGE-RAGE、PI3K-Akt、Foxo、Jak-STAT、MAPK等信号通路或联级有关,同时可能涉及HIF-1信号、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内分泌抵抗、细胞凋亡、长寿调节途径、胰岛素抵抗等生物学过程。经CoremineMedical分析得出黄芪、川芎、人参、红花、丹参、赤芍、生姜、桃仁、茯苓、当归与关键基因关系较为密切。结论 T2DM合并脑梗死的发病可能涉及多通路、多靶点的复杂机制,黄芪、川芎、人参等是与T2DM合并脑梗死的关键基因最密切的中药。

    T2DM合并脑梗死关键基因中药生信分析

    射干药效物质基础成分鸢尾黄素、鸢尾甲黄素A的pKa值测定

    刘晶赵玥王光函张颖...
    18-20,后插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鸢尾黄素、鸢尾甲黄素A的pKa值,为其剂型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乙腈-不同pH值磷酸缓冲盐水溶液为流动相,在检测波长265 nm下,依次测定鸢尾黄素、鸢尾甲黄素A的保留因子,从而计算pKa。结果 鸢尾黄素的pKa为6。49、鸢尾甲黄素A的pKa为6。51。结论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鸢尾黄素、鸢尾甲黄素A的pKa值,方法简便、有效。

    鸢尾黄素鸢尾甲黄素ApKa值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三七叶对糖尿病大鼠的治疗机制

    于颖王承潇杨野崔秀明...
    21-24,后插8-后插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研究三七叶抗糖尿病的主要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Pub-chem、PharmMapper、OMIM等数据库筛选三七叶与糖尿病共同的潜在靶点之后,再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对其进行拓扑学分析和聚类分析获得核心靶点,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筛选药物作用于疾病的可能机制。随后进行动物实验验证三七叶的抗糖尿病作用。结果 预测结果共获得三七叶与糖尿病的共同靶点50个,核心靶点有3个:ANXA5、CFB、GSTP1,共涉及生物过程986种,细胞组成15种,分子功能74种,信号通路101条。动物实验表明三七叶可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减少与糖尿病肾病相关的p38 MAPK和TGF-β1 mRNA的表达,同时也可以调节氧化应激和血脂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结论 三七叶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共同发挥抗糖尿病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氧化应激、调节细胞因子、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和抗糖尿病肾病肾纤维化等有关。

    网络药理学三七叶糖尿病信号通路

    自拟桃仁白芍三七粉对黄褐斑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研究

    张婉婷姚天宇钟逸斌吴艾玲...
    25-27,后插12-后插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自拟桃仁白芍三七粉对黄褐斑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10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桃仁低、高剂量组,白芍低、高剂量组,三七低、高剂量组,桃仁白芍三七粉低、高剂量组,共10组,每组10只。采用黄体酮注射液联合中波紫外线照射的方法制备黄褐斑模型小鼠,测定皮肤和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酪氨酸酶(TYR)水平,并进行皮肤病理学观察。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桃仁白芍三七粉低、高剂量组均可显著提高皮肤和肝脏组织中的SOD活性(P<0。05或P<0。01),可以显著降低MDA及TYR的含量(P<0。05或P<0。01)。皮肤病理学实验结果显示:小鼠皮肤中黑色素细胞沉着减轻、黑色素细胞个数显著减少(P<0。05或P<0。01),且高剂量组与各单药组相比,表现出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桃仁白芍三七粉低、高剂量组可以改善小鼠表皮角质化以及上皮细胞的增生现象,真皮层的皮肤纤维结构、毛囊以及皮脂腺、皮下组织炎症浸润情况与模型组相比也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自拟桃仁白芍三七粉有一定的治疗黄褐斑的功效,其作用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改善机体的炎症有关。

    桃仁白芍三七黄褐斑

    基于五行生克理论探析"心-脾-肾"同调辨治慢性心衰

    翟智慧张艳张楠何晓腾...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行学说属于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范畴,五行之间存在生克乘侮关系,运用中医学的五行生克对疾病进行病因病机分析,确立治法,对疾病的防治与诊断具有指导意义。基于五行生克理论提出了"心-脾-肾"同调辨治慢性心衰的发生及演变规律,治以益心复脉、健脾补肾、活血利水为基本治法,使得心、脾、肾三脏互相制衡协调,为其临床治疗心衰提供新的方向与思路。

    五行学说"心-脾-肾"同治慢性心衰血瘀水饮

    中医药调节干燥综合征唾液腺免疫微环境研究进展

    马敏张杰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口干、眼干。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SS尚无治愈方法,治疗选择极为有限。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具有较好疗效,临床和实验研究常用益气滋阴润燥类方药,其作用机制包括对缺氧的改善作用,对慢性炎症的抑制作用,对衰老的调节作用等。缺氧、慢性炎症和衰老是唾液腺微环境的三大特征。该文从免疫微环境的角度对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SS患者唾液腺的研究进行综述。

    中医药干燥综合征免疫微环境研究进展

    基于六经方证探赜痛风的证治

    王婷陈文辉李双蕾白蕊...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痛风是因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障碍而导致的异质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手足关节的疼痛及痛风石的形成,现已日益成为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常见代谢类疾病。《伤寒论》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力最广的医学著作之一,医圣张仲景以理、法、方、药为基础,开创了六经辨证体系的先河。文章执《伤寒论》六经辨证方法,结合痛风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中的不同临床特点,探赜痛风的六经传变规律,发掘治疗痛风的经典方剂,为临床指导痛风的辨证论治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痛风六经辨证《伤寒论》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