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唐都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唐都学刊
唐都学刊

申亚民

双月刊

1001-0300

tdxk@163.com

029-88241039 88258532

710065

西安市太白南路168号

唐都学刊/Journal Tangdu Journal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以高等院校文科师生及海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为既定读者群,以古都西安为纵横研究的基准与核心点,尽量突出西安自古迄今的人文特色,辐射整个学术领域中各相关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发展观及其当代价值

    蒋谨慎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经济增长与生态可持续性之间的内在矛盾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既反对"深绿"思潮提出的放弃经济增长的后现代方案,也不赞同"浅绿"思潮主张的技术化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方案,而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提出实现生态地发展需要在变革社会生产方式的前提下,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人的存在方式.虽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是对当代西方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作的反思和对当代西方社会发展道路探索的结果,存在着如何落地的现实困境,但这不仅对于我们深化对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内在关联的理解,而且还对于我们反思现代社会的生态价值观、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人们的生存方式的生态缺陷,增进对我国绿色发展观的理解和研究,彰显其对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积极意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当代价值绿色发展观

    共通感"一般"的研究旨趣及其观念史的研究方法

    李河成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通感研究的公共逻辑只有回归到历史生生"一般"的批判中才能消解"普遍"统合的凝固与固化.从语源而论,一般(general)"生生"自证的语文学追溯指向普遍(universal)符合他证的消解.从共通感研究的学术史而言,由普遍统合的本体论到存在论的哲学转向,期待"史"或"事"生生"一般"的哲学提炼.该研究旨趣倒逼向从思想史到观念史研究方法的革新与运用.观念史作为方法体现出历史一般的散点透视且边界分立的包容.共通感"一般"的研究旨趣及其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是对普遍目的的符合或因果决定论等等知识学的突破.

    共通感一般观念史

    汉代牛酒赐予现象新论

    王丁诺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文帝即位伊始,出于维护皇权的考量开始将民爵与牛酒一同赐予百姓.统治者在赐民爵的同时举行饮酒礼,以期厘定新的等级秩序.汉武帝在位时期,通过对外战争掠夺了大量的牲畜并扩大了牧场面积,为汉王朝的畜牧业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宣元之际,这些被俘获的牲畜很可能会带来大规模的牲畜老病问题.因此统治者进行了高频率的牛酒赐予.王莽时期为了与汉王朝划清界限曾一改牛酒赐予故事,对民众赐予羊酒.东汉以降,随着现实状况的变化,统治者再也没有能力进行频繁且大规模的牛酒赐予.

    汉代牛酒乡饮酒礼赐予汉文帝王莽

    《刘昭墓志》所见唐代官员廉政事迹及现代启示

    张平郭海文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廉洁奉公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官吏是研究廉政文化的基本对象,唐代勤政为民、公忠奉国的官员亦具典型.其中,刘昭是唐代清正廉洁官员的缩影.细揆其墓志,可见他的廉政事迹具体有三方面表现:在为人处事方面,他严以律己、德行清明;在家风建设中,他建立起忠孝仁义、恭谨礼让的良好家风;在为官从政上,他廉洁自持,从不损公肥私、中饱私囊.其事迹为后世的廉政文化发展也提供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刘昭墓志》廉政唐代

    良医·良吏:从《梁师亮墓志》看唐代医官的来源

    牛建州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师亮墓志》对于研究唐代医官的身份来源及其入仕迁转的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梁师亮墓志》与《梁师暕墓志》互证,可以比较清晰地还原梁氏家族的世系关系.志主梁师亮先以东宫左春坊"别教医生"的身份获得出身,最终通过尚书省吏部的选拔考试.入则良医,出则良吏,本应成为医官的他最终却选择放弃医官一职而走上了另一条入仕道路,反映出唐代对医者入仕之途的限制.此外,根据墓志等资料发现,唐代医官的来源主要有医学生考试通过者、医举及第者、民间医术优长者、为幕府辟署者以及流外入流、进献仙草等.

    《梁师亮墓志》《梁师暕墓志》医官来源

    安禄山早期史事中的几个问题辨析

    王泊远杨洁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禄山事迹》和两《唐书》有关安禄山的记载等文献对安禄山早期史事的记载虽然包含了因不同政治目的而进行的特殊书写,但仍能从一些细节提取关于安禄山早年人际关系的一些信息.安禄山应当出身自武周时从六胡州迁徙到后突厥汗国的安延偃家族,开元初年又因突厥内乱南下投奔岚州的安贞节家族.安禄山的兄弟安思顺效力西北边军,可能与凉州的粟特安氏家族存在往来.拔擢安禄山的张守珪早年有在陇右为帅的经历,安禄山在营州崭露头角或是随张守珪调到东北边疆,这与安禄山因盗羊而被张守珪发掘于微末之中的故事存在矛盾.安禄山的发迹既因循着唐前期许多蕃将家族的仕宦轨迹,也是玄宗时代边疆军事形势变化的产物之一.

    安禄山粟特人凉州岚州六胡州唐代蕃将

    挚虞的文学成就和学术贡献

    刘生良
    5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挚虞是西晋重要文学家,一生著述宏富,惜其书宋后悉皆不传.从辑存的佚文看,在文学成就方面,他于各体文学创作均有一定成就和建树,尤以议礼议政之文最称宏辩,又最切实用,成就最为突出.在文学之学术贡献方面,他编纂了我国首部诗文总集《文章流别集》,撰写了我国首部文体研究专著《文章流别志论》,编撰了我国首部文学家传略集《文章志》,此三者均有首创之功,尤以《志论》对古代文体论及文体学贡献卓著,最受重视,影响深巨.因此,他自应在我国文学史特别是文体理论与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挚虞文学成就学术贡献

    西汉大赋发展与皇权变迁

    张艺馨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景时期赋的创作者主要集中在诸侯身边,显示了诸侯王本身的强大实力.武帝收回诸侯的权力之后将赋家招揽到了自己身边,要求他们用大赋彰显皇帝的权威,并以赋家作为安抚各地的代言人,以此达到通过文化渗透集中皇权的目的.宣帝时期大赋已成皇帝专用的颂赞式文章.成帝则因后宫乱序、频繁扰民而逐渐失去皇室在民间的威望,皇权开始衰落,故而此时大赋以讽谏为主题.西汉末王氏篡权,大赋也失去了政治功用,转而成为个人创作.可见西汉大赋的发展与当时皇权的变迁息息相关.

    西汉大赋皇权贾谊司马相如扬雄

    新中国电影中"陕北根据地"文化符号的生成机制及其价值变迁

    李静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中国电影的革命历史叙述话语中,延安和"陕北根据地"不仅仅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更是一个超越了地理意义和历史意义的文化符号.其符号化内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即反抗苦难的革命叙事、情感归处的精神家园,以及战争场域下的信仰圣地.深入探讨"陕北根据地"文化符号的生成机制及其内涵变化,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电影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载体的重要作用,也可以为当下中国电影如何建构和表达新时代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一些启发.

    新中国电影陕北根据地延安符号化

    新出北魏《薛怀吉墓志》补释探究

    刘军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7年,考古工作者抢救性发掘山西万荣西思雅北魏薛怀吉墓,出土完整墓志一方.该志翔实记录墓主的家世背景和仕宦履历,内容可与正史互相补证,对研究中古河东薛氏家族和北方民族、社会史极具参考价值.志主薛怀吉出自降臣薛安都之南祖房,依靠先世的功勋业绩、阀阅等第达到一流高门的层级.其政治归属系代人集团中的上客,备受恩典荣宠,仕进以五品释褐、三品终结,仕途飞黄腾达.且作为皇帝心腹重点培养,内充近侍、外镇方面,显赫一时.志文流露华夏认同取向,与河东薛氏借助祖源记忆荡涤蛮夷色彩的努力如出一辙.阀阅等第、政治归属和文化认同,乃扫描同类墓志三位一体的思考维度,代表内徙戎夷演进大势所趋.

    北魏《薛怀吉墓志》河东蜀薛阀阅等第代人归属华夏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