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段芳龄

月刊

1006-5709

wcbx@chinajournal.net.cn

0371-66792002

450052

郑州市大学路40号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提高为主,同时重视普及,努力做到普及与提高并重,遵循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和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原则,引导和推动学科发展,在办刊过程中非常注重内容的先进性、可读性、适用性、创新性、导向性、及时性和政策性,努力做到编辑和出版标准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益生菌疗法根除不同分型H.pylori对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的影响

    彭卫斌叶东雯黄晓雯沙卫红...
    241-246,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联合益生菌根除不同分型H.pylori对胃泌素-17(gastrin-17,G-17)、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的影响.方法 将116例H.pylori阳性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四联疗法组和联合益生菌疗法组,疗程均为2周.选取H.pylori阳性健康体检者10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对H.pylori抗体CagA、VacA、UreA和UreB进行血清学检测,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PG Ⅰ、PG Ⅱ、PG Ⅰ/Ⅱ比值(PG Ⅰ/PG Ⅱ ratio,PGR)及G-17水平.结果 四联疗法组、联合益生菌疗法组及健康对照组的H.pylori Ⅰ型阳性率均高于H.pylori Ⅱ型,且两治疗组H.pylori Ⅰ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三组CagA+Vac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各组CagA、VacA抗体阳性率(P<0.05).三组VacA、UreA、UreB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各组CagA抗体阳性率(P<0.05).不同炎症程度慢性胃炎CagA、UreB抗体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慢性胃炎与轻度慢性胃炎比较,VacA抗体阳性率显著升高,而UreA抗体阳性率显著下降(P<0.05).治疗前,与H.pylori Ⅱ型感染者相比,三组H.pylori Ⅰ型感染者PG Ⅱ及G-17水平显著升高,PGR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PG 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益生菌疗法组H.pylori Ⅰ型患者的PGⅠ、PG Ⅱ及G-17水平显著下降,PGR水平升高(P<0.05).结论 H.pyloriⅠ型菌株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株,并且影响患者血清PG Ⅰ、PG Ⅱ、PGR及G-17的水平.联合益生菌疗法治疗H.pylori Ⅰ型慢性胃炎,能降低血清PG Ⅰ、PG Ⅱ、G-17水平,提高PGR水平.

    益生菌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抗体胃炎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

    磁控机器人胶囊内镜在药物相关性小肠黏膜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秦黄雯陈朝宇杨燕玲朱金水...
    247-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磁控机器人胶囊内镜(magnetic control robot capsule endoscopy,MCRCE)在药物相关性小肠黏膜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1年9月至2021年12月共119例于我院接受MCRCE检查的患者,询问患者病史及服用治疗心血管疾患药物史,根据患者服用药物状况分为未服药组和服药组,以调查问卷形式,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相关信息,采用GraphPad Prism 8.0.1软件进行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肠道黏膜病变检出率及病变数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1),但性别、BMI、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饮食习惯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服用抗凝药及降压药会造成肠道黏膜的损伤且更易发生多处损伤,MCRCE对肠黏膜损伤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磁控机器人胶囊内镜药物小肠黏膜损伤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分析莲子治疗慢性肠炎的作用机制

    陈振辉周妍严大鹏叶岩荣...
    250-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的方法,分析莲子治疗慢性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从BATMAN-TCM、TCMSP数据库中筛选莲子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从GeneCards、Drugbank数据库中获取慢性肠炎的潜在靶点,取二者的交集作为研究对象,在Cytoscape中构建莲子与慢性肠炎的互作网络.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和MCODE模块,并使用DAVID数据库和Metas-cape 数据库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通过AutoDuck vina及PyMOL软件对靶基因和对应的活性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和可视化分析.结果 莲子中关键有效成分与慢性肠炎的交集靶点一共58个,通过GO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肠道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与神经突触后膜,并参与了突触后膜电位的调节和钠离子跨膜转运的生物过程.KEGG富集分析显示,交集靶点富集的最主要的通路是肠神经活性配体-受体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靶基因和对应的活性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莲子通过升高肠道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调节肠道5-羟色胺水平、抑制胆碱能受体在肠道中的表达,主要通过肠道电压门控钠离子信号通路和肠神经活性配体-受体通路发挥对慢性肠炎的治疗作用.

    莲子慢性肠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大麻二酚调控ConA诱导小鼠急性免疫性肝炎巨噬细胞的极化方向

    韩冰任建峰涂传涛
    257-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对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A)诱导小鼠急性免疫性肝炎中肝脏巨噬细胞的影响.方法 3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A模型组、CBD实验组(低剂量5 mg/kg、中剂量15 mg/kg、高剂量30 mg/kg).实验结束后称取小鼠肝重,取外周血测定ALT和AST水平,ELISA法测定肝内细胞因子TNF-α、IL-6、TGF-β和IL-10含量,流式细胞术测定肝脏中巨噬细胞的分型和比例.结果 ConA模型组小鼠肝重较正常对照组减轻,血清ALT和AST水平升高(P<0.01),肝内细胞因子TNF-α和IL-6水平升高,TGF-β和IL-10水平降低(P<0.05),同时M1型巨噬细胞比例升高,M2型巨噬细胞比例下降(P<0.05).与ConA模型组相比,CBD实验组小鼠肝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血清ALT和AST水平下降,以中、高剂量组下降更显著(P<0.01和P<0.05),同时小鼠肝内TNF-α和IL-6水平下降,TGF-β和IL-10水平升高,中、高剂量组TNF-α、IL-6下降以及TGF-β升高更显著(P<0.05).另外,低、中剂量CBD实验组M1型巨噬细胞比例下降,M2型巨噬细胞比例升高,以中剂量实验组M2型巨噬细胞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 CBD可以通过促进肝脏中巨噬细胞M1向M2极化来缓解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

    急性免疫性肝炎大麻二酚巨噬细胞极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探讨

    方颖金家东黄冬波朱新宇...
    261-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H.pylori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我院消化科门诊,行13C呼气试验,完成腹部超声检查并有完整血生化结果的289例患者的数据.应用Logistic 回归性分析H.pylori感染与NAFLD的相关性.结果 H.pylori阳性组NAFLD患病率显著高于H.pylori阴性组,分别为 46.8%(58/124)和 29.1%(48/165)(P=0.002).NAFLD 组 H.pylori 感染率明显高于非 NAFLD 组,分别为 54.7%(58/106)和36.1%(66/183)(P=0.002).在H.pylori感染患者中,NALFD患者和非NAFLD患者的13C呼气试验的BOD值分别为29.5± 2.65和34.3±2.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85).在NAFLD患者和非NAFLD患者中,H.pylori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的各项血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pylori感染者较H.pylori非感染者患NAFLD风险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H.pylori感染者更易发生NAFLD,H.pylori感染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反之,NAFLD患者有更高的H.pylori感染率,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幽门螺杆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性

    终末期肝病食谱APP改善肝硬化患者并发营养不良及衰弱的研究

    杨萍王晶宁会赵雅娟...
    265-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食谱应用程序(end-stage liver disease recipe application,ESLDR APP)对肝硬化患者并发营养不良及衰弱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2年8月在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60例肝硬化并发营养不良及衰弱患者,通过ESLDR APP为上述患者提供3个周期的治疗(每30 d为1个治疗周期),于每个周期结束到院复查,以排除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并检查有无食物过敏或出现其他并发症.比较患者使用ESLDR APP治疗3个周期前后的BMI、上臂围(arm circumference,AC)、三头肌皮褶厚度(triceps skin-fold thickness,TSF)及上臂肌围(arm muscle circumference,AMC)的差异,总蛋白、白蛋白、胆碱酯酶及胆汁酸的差异,优势手握力的差异,衰弱表型评估(frailty phenotype,FP)结果的差异.并于3个治疗周期结束后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上述患者对ESLDR APP的评价.结果 最终共入组53例患者,男28例,女25例.患者使用ESLDR APP治疗3个周期前后BMI、AC、TSF、AMC、总蛋白、白蛋白及胆碱酯酶水平均显著升高,胆汁酸水平、FP结果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优势手握力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干预效果.通过调查问卷方式收集53例肝硬化患者对ESLDR APP的评价,37例(69.81%)认为本APP对改善营养不良及衰弱非常有效;10例(18.87%)认为一般有效;6例(11.32%)认为无效.结论 ESLDR APP通过为患者制定科学营养的食谱,达到了改善肝硬化并发营养不良及衰弱的目的,提升了蛋白水平及营养状况,使患者受益.

    肝硬化营养不良衰弱

    血浆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对胃癌诊断的应用价值

    苗进杨斌
    272-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在血浆中检测SDC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取2019年3月至2021年9月共211例血浆标本,其中胃癌患者94例作为胃癌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17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基于甲基化特异性PCR的方法检测血浆中甲基化的SDC2.结果 SDC2检测在Ⅰ期、Ⅱ期、Ⅲ期、Ⅳ期胃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7.8%(5/18)、27.3%(6/22)、47.8%(11/23)、57.1%(4/7),敏感度为38.3%(36/94),特异度为94.9%(111/117),诊断胃癌的AUC为0.645.甲基化状态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均>0.05).但随着肿瘤分期增加,SDC2甲基化检测对诊断胃癌的敏感度也逐渐增加.结论 血浆SDC2甲基化检测对胃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胃癌甲基化SDC2诊断

    circCSPP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胃癌患者的预后价值

    韩晓锐陈小芳
    276-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circCSPP1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胃癌患者118例,检测癌组织及癌旁组织circCSPP1表达水平,评价circCSPP1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相关性,Kaplan-Meier曲线分析circCSPP1表达水平与患者生存率关系;Cox回归分析评价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circCSPP1在TNM分期为 Ⅰ~Ⅱ期、Ⅲ~Ⅳ期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08±0.17、3.29±0.27、1.01±0.12,即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F=4.292,P=0.005).circCSPP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与肿瘤直径、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其他器官转移有关(P<0.05).circCSPP1低表达组患者生存率显著高于circCSPP1高表达组患者(x2=5.332,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胃癌组织中肿瘤直径≥5 cm、浸润深度T3~T4、有淋巴结转移、有其他器官转移、circCSPP1高表达是胃癌预后不良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浸润深度T3~T4、有淋巴结转移和circCSPP1高表达是胃癌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circCSPP1表达显著上调,circCSPP1高表达是胃癌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

    胃癌环形RNAcircCSPP1预后价值

    基于SEER数据库的胃癌预后列线图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王德年张兵强李韶山
    280-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的预后风险因素,构建一个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来预测胃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方法 基于SEER数据库,对2010年至2015年诊断为胃癌患者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纳入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根据临床经验及统计学结果纳入危险因素,用于构建胃癌患者的预后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C-index、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价临床预测模型.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 052例胃癌患者.构建了胃癌患者的1年、3年和5年预后预测模型.使用C-index评估列线图模型的准确性,训练集中C-index的结果为0.780(95%C/:0.769~0.793),验证集中C-index的结果为0.763(95%C/:0.743~0.783).通过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训练集ROC曲线的1年、3年和5年生存率AUC分别为0.844、0.852和0.858.验证集中ROC曲线的1年、3年和5年生存率AUC分别为0.824、0.829和0.842.训练集及验证集中的校准图也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结论 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以有效预测胃癌患者的0S,有助于指导临床医师个性化预后评估和临床决策.

    胃癌临床预测模型列线图危险因素SEER数据库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外泌体lnc-KIAA1586-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朱春凯李俊蒙郑培明李刚...
    28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外泌体来源lnc-KIAA1586-2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床明确诊断的110例CRC患者及同期10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同时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qRT-PCR法检测血清外泌体中lnc-KIAA1586-2的表达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EA与CA19-9的表达水平.采用ROC曲线评价不同指标的诊断效能,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 CRC患者血清外泌体中lnc-KIAA 1586-2的相对表达水平(2.96±0.13)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56±0.11)(t=9.53,P<0.001),患者术后血清外泌体lnc-KIAA1586-2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下降.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血清外泌体lnc-KIAA1586-2诊断CRC的AUC为0.832,显著优于传统肿瘤标志物CEA、CA19-9的诊断效能.单因素分析发现血清外泌体lnc-KIAA1586-2相对表达量与肿瘤长径(x2=6.53,P<0.05)、TNM分期(x2=5.61,P<0.05)及淋巴结转移(x2=8.49,P<0.05)等均有显著相关性.进一步多变量回归分析发现,手术前血清外泌体lnc-KIAA1586-2的相对表达水平(HR=2.858,95%CI:1.218~4.984,P=0.012)可以作为CRC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CRC患者血清外泌体lnc-KIAA1586-2相对高表达,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有望成为CRC患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结直肠癌外泌体诊断lnc-KIAA1586-2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