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旬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Jour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innov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吉尔曼《黄色墙纸》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田晓燕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色墙纸》是女性主义先驱作家吉尔曼创作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也是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在性别议题备受关注的今天,这篇小说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文学批评界对这部作品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息。在全面梳理了中国知网检索出的约260篇相关论文的基础上,该文重点回顾了一批具有权威性和一定启发性、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从主题研究、文体学叙事学研究、精神分析研究和比较研究四个方面,重点梳理呈现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具体的切入点,以期为探寻新的批评空间提供有效参考。建议后续研究能够破除二元对立视角挖掘作品主题思想,并能够引入当代视角,另外对作品的文学性尤其是审美价值给予足够重视。

    吉尔曼《黄色墙纸》国内研究文学批评理论视角综述

    顺应论在《伊豆的舞女》汉译中的应用研究——以女性描写为例

    刘璐薄红昕
    6-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小说成名之作,内容主要为纯真的爱情故事,其中独特的女性形象也值得研究。该文选择叶渭渠的《伊豆的舞女》汉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顺应论的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三个核心概念,以语境选择与顺应、结构选择与顺应为基础,对《伊豆的舞女》译本中部分女性描写的例子进行研究。在语言结构的对象中,对词汇、语序进行分类研究。在语境中,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结合文化,根据原文中的历史背景、社会规则以及人物所体现的内心世界进行分析,从而选择适合表达原文的译文。该文旨在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翻译的选择和顺应,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顺应论《伊豆的舞女》女性描写三个特征结构选择语境选择

    《庄子》的隐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吴梦环贾祥龙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隐逸思想至今启示着人们过上健康的生活。隐逸思想着重关注内心的自由与宁静,试图以脱离世俗繁杂和纷扰的路径实现心灵安宁与人生幸福。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道"的本体论出发,重新梳理《庄子》的隐逸思想,将其概括为"游物"的自然心境、"游世"的处世态度、"逍遥"的存心方式这三重境界。该文通过对《庄子》的隐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研究,探寻一套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能够改善人们颇具焦虑紧张之生活体验的修养方法,这在今天对于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庄子逍遥隐逸思想三重境界现代价值

    "一带一路"背景下商丘古城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朱婷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文化方面加强了交流,加深了理解,实现了优势互补,也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提供了传播的平台,商丘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要发展就要加强对外宣传。基于"一带一路"背景,通过商丘古城文化外宣翻译的现状和问题分析,针对商丘古城现有对外翻译资料存在的问题,该文运用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种符合商丘古城文化特点的翻译策略(变意合为形合、用音译直译加注释的方法、关注文本交际功能),并就商丘古城文化外宣翻译工作给出具体建议,以期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些难题。

    "一带一路"商丘古城文化外宣翻译研究翻译理论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致辞的翻译研究

    万竹青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7月28日晚间,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中国成都隆重举行。开幕式作为大运会序幕的重要环节,向来吸引着广泛的公众关注。该仪式不仅需要反映大运会的核心理念,还应充分展示东道国的中华文化精粹、地域风情及政府机构的组织能力。此外,开幕式亦承担着向国际社会传达热忱欢迎的重要职责。而大运会开幕式致辞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政治、中国经济和中国文化的一个微观窗口,因而广受关注。这项盛大的赛事将展示成都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同时也将吸引数以千计的运动员和观众来到这座城市,共同庆祝这一盛事。该文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探讨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致辞中的英文翻译文本,发现文中使用意译、直译、增译和减译等翻译策略。

    成都大运会功能目的论翻译策略开幕式致辞翻译文本直译意译

    吴语描写借词的地理变异

    张正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描写借词指以"洋、番"等修饰性成分加上本地原有词语构成的、用来给外来事物命名的一类词语。该文针对明清以来吴语中的描写借词,考察它们在吴语中的地理分布情况。基于方言词典的语料,吴语在"洋"系列描写借词的使用上较为统一,在数量、种类以及词形上近似,表明吴语各地区对外来工商业产品的传播接受快,其进入语言层面的过程非常迅速。吴语在"番"系列描写借词的使用上差异较大,尤其是南部吴语中的"番"系列描写借词较为特殊,在货币用词及称谓词的使用上与北部吴语有明显不同,与闽语、粤语的方言点更相近。这种现象揭示了在吴语方言中"洋""番"两个系列描写借词有不同的传播路径,北部吴语内部接触更为密切,南部吴语则与闽语、粤语接触更为密切。

    描写借词吴语"洋""番"温州方言货币

    人际功能视角下外交话语翻译中情态动词的使用研究

    唐艺嘉
    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交话语翻译中情态动词的使用与人际意义的实现紧密相连。该文从人际功能的视角,讨论了外交话语翻译中的情态动词及其类型、量值的使用情况,并对比习近平外交话语原文及译文中情态动词的使用特点,分析在外交话语译文中如何使用情态动词构建人际意义及其效果。通过该文研究发现,外交话语中情态动词的英译过程经历了主动多样的转化,增加了动力情态动词和认识情态动词的使用,并倾向于使用中量值情态动词。合理运用不同类型的情态动词,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国际关系,准确传达中国意图,提高交流效率,促进双方的沟通和合作,达到预期的外交效果。

    人际功能外交话语英译情态动词情态值情态类型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红色旅游景点标识语英译问题研究——以湖南韶山景区为例

    范丽群刘舟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标识语英译研究是翻译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该研究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理论视角对红色景点韶山的旅游标识语的英译规范化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景区内标识语的英译案例进行分析,探究标识语英译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并据此提出相应的策略。研究发现,旅游标识语英译不规范主要体现在拼写错误、语法错误、专有名词英译不统一、译文表意不清,以及忽略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问题,而景区标识语的规范化需政府、高校、企业及社会的共同努力。规范的旅游标识语英译能为外国游客提供更准确、更流畅的信息,有利于韶山景区的对外宣传,助推韶山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

    红色旅游三维理论旅游标识语韶山景区英译规范

    中国古诗词维译本翻译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维译本为例

    武云龙阿步利孜·穆沙江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也是中华传统语言文化之精华。用典生动深刻又恰到好处,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文章中的一大特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引用了较多古诗词,深入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用典,对我们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的深刻蕴意,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维译本中,对所引用的古诗词做了很好的翻译处理,该文节选引用中的部分古诗词,分析其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不仅可以加深对维吾尔语言特性的了解,帮助人们认识语言间的区别和联系,也能更好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各族群众中的传承弘扬与赋能发展。

    古诗词翻译维吾尔语翻译方法翻译技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北海粤方言研究概述

    陈静陈洁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海是广西境内主要的粤语方言点,粤语使用人口众多。然而长期以来,粤语研究的中心则是围绕以广州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一带,珠江三角洲以外地区的粤语研究常常受到研究者的忽视,这种情况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有所改变。随着粤方言研究的深度开展,研究者们逐渐跳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粵语调查,转而向珠三角以西的粤语方言区投注视线,以往备受冷落的广西地区粤语也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北海地区的粤语作为广西粤语的代表之一受到广泛关注,学界对北海粤方言的研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态势。该文主要回顾并总结北海粤方言的研究成果,分析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以期为粤方言的研究提供借鉴。

    北海廉州话粤方言语音词汇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