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教资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教资料
文教资料

何永康

旬刊

1004-8359

wjzl@vip.163.com

025-83951252

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文教资料/Journal 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陈小燕
    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语文"是高校必修的通识类课程,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文学素质的重要任务.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推进,"大学语文"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融合其他学科的优势.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协同育人效应.本文在深入分析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优势和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党政思想为引领,突出课程定位;以学生为本位,开展"大学语文"教学;以教学研究为支撑,增强师资力量;以互联网为平台,创新教学模式;以多样化为特点,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的策略,推进课程思政与"大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

    课程思政"大学语文"新文科

    新文科视野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

    王燕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文科建设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新文科视野下,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深入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两个核心,三个维度"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原则,同时从顶层设计、团队协作、打造示范课程等方面指出具体实施路径,以促进新文科与课程思政的深入融合,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新文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思辨培养视角下"医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何晴
    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医学英语"课程思政与语言教学主体割裂,学生热情不高,阻碍了其继续推进.本研究旨在探讨"医学英语"课程如何以思辨为媒介链接语言教学和课程思政,使三者充分融合.将"医学英语"课程思政目标的三个维度和思辨特质的七个维度进行结合,为素材主题的选择方向提供参考,再围绕课程主题设计语言思辨活动并建立工具箱,促进素材的深度学习和价值观的内化.通过设计思辨任务、铺设教学媒介、丰富课外活动等方式,实现"医学英语"课程中语言水平、思辨能力和价值观塑造的多元统一.

    医学英语思辨课程思政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教学分析

    曾璐
    96-9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之中是历史发展的应有之义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发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大历史观和形成辩证的历史思维的现实所需.从合力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要求、全面学习与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政治要求、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三个方面,足以看出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意义.高校应立足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有机性融入、系统性融入和创新性融入,真正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和全覆盖,高质量完成此项政治任务,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的时代感召力.

    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教学分析

    红色校史文化育人的功能和路径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

    白媛林越坤王思林
    100-10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校史文化作为高校创建发展过程中办学兴教的历史记录,是爱国奉献的精神财富.本文立足于北京师范大学一百二十年发展之路中的红色校史文化,聚焦其在助力思政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方面的功能作用.近年来,学校着眼于全方位打造红色校史文化育人环境,进一步总结出发掘理论资源、创建红色校史课堂、打造红色校史文化景观、开展红色校史文化活动等育人路径,为各大高校以深刻内涵与多元形式弘扬校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借鉴方案.

    红色校史文化思政教育立德树人

    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有效性评价研究

    郭胜甫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评价是充分发挥场馆资源优势以及提升育人效能的关键环节,也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回顾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深入分析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意蕴,统合内容、载体、过程、效果四个维度,全面理解和把握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评价体系.最后,文章尝试从建立评价责任机制、完善评价运行机制和健全评价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全方位、系统化构建红色场馆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评价机制,以期为高校打造思政课"金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红色场馆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思政课评价

    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逻辑进路

    刘菁元
    10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因其蕴含的价值理念、精神内涵、革命传统而成为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厚的学理基础和深刻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及红色文化的相关论述为其提供了理论逻辑支撑.红色文化资源与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思想价值的统一性、教育内容的契合性与教育优势的互补性为其提供了实践逻辑支撑.

    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文化思想

    学科实践走进课堂教学的困境及路径探究

    席锐庄玉昆
    114-117,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实践既是实践育人的新手段,也是教育变革的新方向.学科实践要真正发挥其功能,必须融入课堂教学中.然而,目前学科实践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依然面临诸多困境,包括学校场域缺乏推行学科实践的关系建构;教学惯习与学科实践要求相冲突;教师缺乏学科实践的设计与实施能力.学校解决这些困境既需要建构多元关系,也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惯习,还需要建构教师专业共同体,通过这三条路径推动学科实践高质量走进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实践育人.

    学科实践实践育人课堂教学

    理性与习惯:洛克《教育漫话》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冯佳琪
    11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约翰·洛克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自由主义之父,基于其在《教育漫话》的教育观点,并结合其道德哲学理论,可以明确其德育思想的基础逻辑.在他的德育思想中有两个重要概念:理性与习惯.幼年时期通过正确教导儿童服从教养者的理性教导,培养儿童学会遵从理性克制自身欲望,及早培养儿童练习实践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使儿童在成人后真正服从自身的理性,成为有德行的人.洛克德育思想对当今我国德育教育仍具深刻启示,引导我们重视儿童理性与自控能力的培养.

    理性习惯教育漫话德育思想

    人机协同学习下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建构

    程宝知
    12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传统的师生课堂转变为师—机—生三维的人机协同学习课堂.作为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面临师生关系疏离、教育主体功能弱化和师生互动条件限制等挑战.关怀伦理学理论注重师生间的道德情感,致力于提升教师的关怀意识与营造良好的关怀型教学氛围.

    师生关系人机协同学习关怀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