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微循环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微循环学杂志
微循环学杂志

李艳

季刊

1005-1740

micch@sina.com,308903796@qq.com

027-88075389

430060

湖北省武汉市张之洞路9号

微循环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circula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第一本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有较多特色和较大影响的微循环、血液流变学专业学术期刊。本刊立足于科研前沿、深入报道该学科基础和临床新进展、荟萃国内外多学科最新医研成果,兼顾推广、普及和提高。本刊形态新颖,内容丰富,栏目设置合理,信息渠道畅通,作者群稳定,编辑经验丰富,论文发表周期短,质量较高,深爱广大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欢迎和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持续高盐饮食通过调节转录因子C/EBPβ促进阿尔兹海默病小鼠认知障碍

    白桦余杭郑红云
    1-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转录因子C/EBPβ参与高盐饮食加重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损伤的机制.方法:实验小鼠分为 APP/PS1-ND 组、APP/PS1-HSD 组、APP/PS1/C/EBPβ+/--ND 组、APP/PS1/C/EBPβ+/--HSD 组、APP/PS1/C/EBPβ-HDO-ND 组、APP/PS1/C/EBPβ-HDO-HSD 组,每组各 15 只,分别给予正常饮食或高盐饮食,通过新物体识别实验(NOR)、关联条件恐惧、暗示条件恐惧实验检测其学习记忆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海马脑区C/EBPβ mRNA水平,特定酶活试剂盒检测C/EBPβ活性.结果:APP/PS1-HSD组小鼠在NOR的T2实验中的区分指数与APP/PS1-ND组小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P/PS1-HSD组小鼠在NOR的T3实验中的区分指数、关联条件恐惧实验的僵直时间百分比以及暗示条件恐惧实验的僵直时间百分比均明显低于 APP/PS1-ND 组(P 均<0.01).APP/PS1/C/EBPβ+/--ND 组与 APP/PS1/C/EBPβ+/--HSD 组小鼠在NOR的T2和T3实验中的区分指数以及关联条件恐惧实验的僵直时间百分比和暗示条件恐惧实验的僵直时间百分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PP/PS1/C/EBPβ-HDO-ND 组与 APP/PS1/C/EBPβ-HDO-HSD组小鼠在NOR的T2和T3实验中的区分指数、关联条件恐惧实验的僵直时间百分比以及暗示条件恐惧实验的僵直时间百分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PP/PS1-ND组比较,APP/PS1-HSD组小鼠海马组织C/EBPβ mRNA水平和C/EBPβ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APP/PS1小鼠海马组织C/EBPβ活性与其认知功能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r=-0.6215,P<0.05).结论:C/EBPβ参与高盐饮食所介导的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障碍,或可成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新靶点.

    高盐饮食痴呆C/EBPβ阿尔茨海默病

    lncRNA NEAT1促进miR-451a表达抑制Ang Ⅱ诱导的高血压致血管重构

    江蓉谢娣白娟
    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核富集丰度转录物1(NEAT1)调控微小RNA-451a(miR-451a)对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的高血压致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作control组、model 组、shRNA 组、sh-NEAT1 组、sh-NEAT1+inhibitor NC 组、sh-NEAT1+miR-451a inhibitor 组,15 只/组;除control组外其余小鼠皮下埋入Ang Ⅱ微量泵建立高血压模型,并于2周后尾静脉分别注射相应剂量shRNA、sh-NEAT1、inhibitor NC及miR-451 a inhibitor慢病毒液,control组及model组注射等剂量PBS.检测小鼠血压;qRT-PCR检测胸主动脉组织lncRNA NEAT1及miR-451a表达;HE染色及Masson染色分别观察胸主动脉组织病理学及胶原纤维分布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胸主动脉组织Ki-67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胸主动脉组织Ⅰ型胶原蛋白(Col1)、Ⅲ型胶原蛋白(Col3)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lncRNA NEAT1与miR-451a的靶向关系.结果:与control组比,model组小鼠收缩压(SBP)、胸主动脉组织lncRNA NEAT1表达、中膜厚度(MT)/主动脉管腔内径(LD)、胶原沉积、Ki-6 7阳性表达、Col1、Col3蛋白表达显著增加,miR-451a表达显著减少(P<0.05);与shRNA组相比,sh-NEAT1组SBP、lncRNA NEAT1表达、MT/LD、胶原沉积、Ki-67阳性表达、Col1、Col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miR-451 a 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 sh-NEAT1+inhibitor NC 组相比,sh-NEAT1+miR-451 a inhibitor组SBP、MT/LD、胶原沉积、Ki-67阳性表达、Col1、Col3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miR-451a表达显著减少(P<0.05),lncRNA NEAT1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lncRNA NEAT1与miR-451 a间存在靶向关系.结论:lncRNA NEAT1沉默对AngⅡ所致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的改善可能与其促进miR-451a表达有关.

    lncRNANEAT1微小RNA-451a高血压血管重构血管紧张素Ⅱ

    藏红花素调节Hippo信号通路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王献珍崔强吴晓伟张科伟...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藏红花素(Crocin)调节Hippo信号通路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KF),免疫荧光鉴定成纤维细胞;MTT法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筛选Crocin最佳干预浓度,将HKF细胞分为control组和Crocin低、中、高剂量组(Crocin浓度分别为20、50、100μmol/L);细胞转染实验中将 HKF 细胞分为 control 组、Crocin 组(100μmol/L)、pcDNA3.1 组(转染 pcDNA3.1)、pcD-NA3.1+Crocin 组(转染 pcDNA3.1+100μmol/L Crocin 干预)、pcDNA3.1-YAP/TAZ 组(转染 pcDNA3.1-YAP/TAZ)、pcDNA3.1-YAP/TAZ+Crocin 组(转染 pcDNA3.1-YAP/TAZ+100μmol/L Crocin 干预).qRT-PCR 法检测YAPmRNA、TAZ mRNA表达;EdU染色、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相关X蛋白(Bax)、细胞抗凋亡因子B淋巴细胞瘤-2(Bcl-2)及Hippo通路蛋白表达.结果:Crocin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HKF细胞增殖,IC50=111.56μmol/L;与control组比较,Crocin低、中、高剂量组HKF细胞中YAP、TAZ mRNA表达水平EdU阳性细胞率、PCNA、Bcl-2、p-YAP/YAP、TAZ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凋亡率及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转染YAP/TAZ后,显著减弱了藏红花素对HKF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对HKF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结论:藏红花素可能通过抑制YAP/TAZ信号通路,抑制HKF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

    藏红花素Hippo信号通路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

    艾灸通里、大钟穴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血清hs-CRP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王翠芳李慧芳朱红云洪锋...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艾灸通里、大钟穴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07-2022-06本院接诊的康复期脑卒中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两组均接受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尼莫地平片,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艾灸通里、大钟穴.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量表)评分、长谷川痴呆量表(HDS量表)评分、肌张力的变化和组间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认知功能MMSE评分、智力HDS评分、肌张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肌张力评分均降低,认知功能MMSE评分、智力HDS评分均升高,但研究组较对照组降低/升高更为明显(P均<0.05或P<0.01).结论:艾灸通里、大钟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可有效减轻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炎性反应,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促进患者生活能力恢复.

    艾灸脑卒中认知功能

    氢溴酸山莨菪碱改善脓毒症休克患者微循环障碍的初步观察

    洪思白尤德源何玲玲施恩明...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初步观察氢溴酸山莨菪碱(654-1)改善脓毒症休克患者微循环的临床疗效.方法:脓毒症休克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抗生素、液体复苏、升压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654-1(10mg,iv,q6h),疗程均为72h.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h、6h、24h、48h、72h的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血乳酸(LAC)水平,以及治疗前、治疗后1天、3天、5天下肢坏死情况.手指按压法观察指/趾甲CRT;动脉血气分析仪检测LAC;彩色多普勒检测肢端坏死发生率.统计分析各指标组间差异.结果:观察组CRT治疗后24h、48h、72h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LAC治疗后48h、72h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它时间点两指标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天、3天两组未发现肢端坏死病例,及至治疗后5天对照组发生2例肢端坏死,观察组0例,组间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常规治疗加654-1能明显改善脓毒症休克患者微循环障碍.

    氢溴酸山莨菪碱脓毒症休克微循环障碍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血乳酸肢端坏死发生率

    ApoA-1水平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梗后院内心衰的相关性

    梁霄刘韧张杰罗亚...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血清载脂蛋白A-1(ApoA-1)水平与早发心梗后心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20-01-2021-04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207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心衰将其分为心衰组(n=93)和非心衰组(n=114),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等)及生化指标(血脂、肾功能)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poA-1与老年急性心梗后心衰的相关性.运用ROC曲线评价ApoA-1和其它相关指标对老年患者早发心梗后心衰的预测效能.结果:与非心衰组患者比较,心衰组患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ApoA-1水平均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oA-1和NT-proBNP与老年患者早发心梗后心衰的发生独立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ApoA-1和NT-proBNP预测老年患者早发心梗后心衰事件的AUC分别为0.624(95%CI:0.547-0.702,P<0.01)和0.749(95%CI:0.680-0.819,P<0.01),当二者联合应用后其预测效能提升(AUC=0.780,95%CI:0.714-0.846,P<0.01).结论:ApoA-1和NT-proBNP可用于预测老年急性心梗后住院期间心衰事件的发生,并且与心衰事件独立相关.

    载脂蛋白A-1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病例对照研究

    脓毒症并发心力衰竭患者血乳酸、前列腺素-2和缺氧诱导因子-1α水平分析及与微循环功能、心功能损伤的关系

    陈雅静袁晓燕陈果朱婷...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脓毒症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乳酸、前列腺素-2(PGE2)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的变化及与微循环功能、心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本院2020-03-2023-02确诊的脓毒症且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86例(设为A组),另选取同期脓毒症未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90例(设为B组),检测两组患者确诊脓毒症第1天、第3天、第5天的血乳酸、PGE2和HIF-1α水平,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指标、微循环功能参数,分析脓毒症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乳酸、PGE2、HIF-1α与心功能、微循环功能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者在第1天、第3天、第5天三个时间点的血乳酸、PGE2、HIF-1α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P<0.01);两组患者在确诊脓毒症后第3天血乳酸、PGE2、HIF-1α达到峰值水平;A组患者的PPV、PVD、MFI、EDV、ESV、SV、LVEF、CO、FS、E/A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P<0.01);脓毒症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乳酸水平与PPV、PVD、MFI、SV、LVEF、E/A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GE2水平与PPV、PVD、MFI、LVEF、FS测定值呈显著负相关,HIF-1α水平与PPV、PVD、MFI、LVEF、CO、FS测定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脓毒症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乳酸、PGE2、HIF-1α水平显著升高,且与患者心功能损伤及微循环障碍密切相关.

    脓毒症急性心力衰竭心功能

    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术患者右美托咪定用量及对患者微循环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程雪淋王青青尹治清高清贤...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期间右美托咪定(Dex)用量对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06-2022-12于本院接受择期CPB瓣膜置换术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低剂量组(n=28)、高剂量组(n=28)和对照组(n=29),在麻醉诱导前10min分别输注0.2μg/kg·h-1Dex、0.4μg/kg·h-1 Dex、生理盐水至术毕.比较麻醉诱导后(T1)、CPB转机开始前(T2)、CPB转机后1h(T3)、CPB转机停止时(T4)、术毕4h(T5)、术毕24h(T6)的各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Dex输注时长对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给药12min、给药15min、插管后1min的BIS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T2-T4时HR、T2-T5时MAP、T2-T6时LA和cTnI、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鼻温肛温复温时间、术后24h 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而T2-T6时ScvO2和尿量、心脏自动复跳率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T2时HR和MAP低于低剂量组,而鼻温肛温复温时间、术后24h NT-proBNP高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低剂量的Dex即可取得良好的麻醉镇静效果,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相对稳定,在麻醉诱导开始前10min时输注0.2μg/kg·h-1Dex可有效改善CPB下瓣膜置换术对微循环的影响,降低LA和cTnI水平、提高ScvO2和尿量、缩短鼻温肛温的复温时间.

    右美托咪定脑电双频谱指数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微循环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MCP-1和sFlt-1表达与肾功能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韩霞夏丽华
    48-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sFlt-1)水平变化及其与肾功能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8-01-2020-03本院收治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22例(研究组),选取同时期本院体检健康者128例(对照组).研究组依据肾功能损害情况分为A组(肾功能正常16例)、B组(轻中度肾功能损害88例)、C组(重度肾功能损害18例);根据随访结局,将患者分为肾功能衰竭组(22例)和病情缓解组(10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受试者MCP-1、sFlt-1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所有受试者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采用慢性肾脏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CKD-EPI)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Pearson法分析MCP-1、sFlt-1与BUN、Scr、eGFR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MCP-1、sFlt-1水平预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MCP-1、sFlt-1、BUN、Scr 水平较高(P<0.05),eGFR 较低(P<0.05).C 组 BUN、Scr、MCP-1、sFlt-1 水平明显高于A组、B组(P<0.05),B组BUN、Scr、MCP-1、sFlt-1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o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CP-1 与 BUN、Scr 均呈正相关(P<0.05),与 eGFR 呈负相关(P<0.05),sFlt-1 与 BUN、Scr 均呈正相关(P<0.05),与eGFR呈负相关(P<0.05).与病情缓解组相比,肾功能衰竭组患者清中MCP-1、sFlt-1水平较高(P<0.05).ROC分析显示,血清MCP-1、sFlt-1水平预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967、0.965,MCP-1联合sFlt-1预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预后的AUC为0.984,灵敏度100.00%,特异度94.00%.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MCP-1、sFlt-1水平明显上升,可作为患者预后评估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肾小球滤过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慢性肾小球肾炎预后

    子宫内膜癌患者睾丸发育相关基因1水平变化及诊断价值分析

    王波王宏孙艳兰郭岑川...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睾丸发育相关基因1(TDRG1)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9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同期就诊的195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子宫内膜组织,采用RT-PCR法检测两组长链非编码RNA-TDRG1(LncRNA-TDRG1)水平,依据观察组LncRNA-TDRG1水平中位数将其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析观察组不同临床特征患者LncRNA-TDRG1表达水平,Logistic回归法分析LncRNA-TDRG1高表达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LncRNA-TDRG1水平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LncRNA-TDRG1水平更低(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中高分化、FIGO分期为 Ⅰ-Ⅱ、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无血管侵犯、组织学分级为G1患者,低分化、FIGO分期为Ⅲ-Ⅳ、有淋巴结转移、有血管侵犯,组织学分级为G2-G3患者LncRNA-TDRG1表达水平更高(P<0.01).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有血管侵犯是LncRNA-TDRG1高表达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ncRNA-TDRG1水平为2.54时,诊断子宫内膜癌的AUC为0.87.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LncRNA-TDRG1呈高表达,且与临床特征有一定联系,在辅助子宫内膜癌诊断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睾丸发育相关基因1子宫内膜癌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