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方光华

双月刊

1000-2731

xdxbsk@nwu.edu.cn

029-88302822

710069

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13年创刊,是我国高校办刊历史最为悠久的综合性大学学报之一。本刊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本刊是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核心期刊,获首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学报、陕西省一级期刊、陕西省高校十佳学报,在新建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本刊位列全国社科学报被引次数第14名。本刊主要发表具有高理论价值和学术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论文。旨在促进科学文化发展和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西部协作的历史演进、绩效评估与长效机制构建

    吴丰华王寿彭张雨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西部协作缘起"两个大局"部署,是中央为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制度安排。在梳理东西部协作历史演进的基础上,从经济增长、区域发展、贫困治理三个维度深入阐释其理论意蕴,系统总结了以"上下联动"为主要内容的纵向治理和以结对帮扶为主要内容的横向治理相互联动、互为条件的治理模式。进而以始于2016年东西部县域之间"携手奔小康"行动的开展作为外生冲击事件,基于中西部976个县的面板数据对东西部协作展开绩效评估。面向未来,从完善东中西部协作的顶层设计机制、纵向激励约束机制和横向政府间协同发展机制、优化东中西部产业合作和人才协作机制以及差异化东中西部协作施策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完善东中西部协作长效机制的一系列相关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东西部协作区域协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区域一体化结对帮扶

    "一带一盟"对接视域下欧亚经济联盟国家对"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认知评析

    张建杨瑞颐
    1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都是亚欧大陆的多边合作制度。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是中国引领全球治理的题中之义。2015年"一带一盟"开启对接进程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同样经历了"冲击—反应—理解—接受—参与"的发展过程。俄罗斯仍占据舆论的主要来源,舆论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对"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欧亚地区发展中的作用认可、为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开辟发展机遇、主动驳斥西方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污名化报道三大方面。符合成员国以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的追求、为新型全球化提供动力与保障构成了欧亚经济联盟国家认知积极的主要原因。梳理发现,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回应了时代需求,还为成员国提供了新质生产力发展思路,更为欧亚国家开辟双多边合作机遇。本文提出增加利益共识、探索机制互动模式、提升外宣质量将会继续激发"一带一路"倡议潜力、发挥集体优势。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欧亚经济联盟"一带一盟"十年对接欧亚地区引领全球治理新型全球化产业分工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李颖科
    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直接影响和左右着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趋向与进程、方法与手段。从先秦至今,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和在其引领下的保护实践表现为四个特色鲜明的历史阶段,即"重道轻器"的古物保护、注重象征意义与精神传承的文物保护、恪守"原真性"原则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强调活化利用的文化遗产保护。这四个历史阶段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发展脉络,真实客观地映示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历史进程。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重道轻器原真性活化利用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布局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王新文李思琦李家利
    4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创新举措,是对中华文明演进史进行叙事的重要形式。当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数量、类型和布局方面,与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大遗址资源相比,还不足以构成完整体系来讲好中国故事。本文依托四批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相关数据,以在时空维度上讲述"中国故事"为发展目标,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较准确地反映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布局的合理性,进而提出针对性的体系化发展策略,以期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体系化发展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空间布局大遗址保护中华文明演进史

    苏轼、苏辙《郭纶》诗史事发微

    陈峰陈宾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苏辙兄弟早年同作有题为《郭纶》的诗文,都是为一介武官郭纶所写,全文既记述了其生平概况,也充分表达了同情之意。借助二苏诗文提供的线索,再结合有关史料记载,不仅这位职官不显的人物事迹得以还原,并且还进一步印证了宋仁宗时代西北边防的相关问题。苏轼、苏辙兄弟这些诗文表露的主旨,反映了其入仕前曾经对武臣的认识。及至他们从政后,因逐渐受到士大夫群体主流观念的影响,对武臣以及武功的态度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也为观察苏轼兄弟二人的文武观及其变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切入点。

    苏轼苏辙郭纶武臣御夏战争

    金代被俘军人张温的人生与心路

    王善军米欣悦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辽金时期朔州属于燕云十六州中的西部重镇,因其控遏雁门的军事地位,金宋战争期间成为双方争夺的对象。《张温墓志》描述了一位生长于此地的军人,在金初从军,后又被俘、回乡直至去世的完整生命历程。不同于大多军人墓志的是,《张温墓志》虽然在"报国"视角下展开叙述,却呈现出一位军人隐秘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张温的思想深处同时涵有儒释道三种文化因素,其中释、道反映了辽金之际南北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他的熏染。尽管人生经历曲折,但张温能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调整心境和变换身份,以此适应时代的变动,并在家乡朔州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声望。通过探讨张温的人生经历与精神世界,可以了解这一时期北方普通军人的生存状态,也可窥见辽末至金中期晋北地区儒释道兼容的社会文化。

    金代碑刻张温朔州金宋争战

    迈向智能社会:现实图景、发展趋向与治理使命

    苏竣魏钰明
    7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发展正推动人类快速迈入以人工智能作为主导技术和生产力,被智能革命全面影响、改造和定型的智能社会。基于对"技术—社会—治理"关系的阐释,揭示了人工智能创新引领下,智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系统变革。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作为独立主体带来的新质生产力、文明新形态、社会运行新机制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价值观对立、经济活动无序、社会管理超复杂、认知混乱、能耗激增等风险挑战与治理要求。从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规训的角度,阐释了以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为代表的实验主义治理新范式,提出在通用人工智能日臻成熟、智能社会转型提速的新形势下,加快从"智能的社会治理"转向"智能社会的治理",构建人文智能社会的发展目标。

    人工智能智能社会实验主义治理社会实验

    基层减负:研究综述与理论展望

    鲍静蔡霞张帆
    8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减负增效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国内学者围绕基层负担的表现形式、生成逻辑和解决策略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缺少统一的概念体系和研究框架,现有议题相对分散,且无法形成既可靠又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对减负效果进行评估。由此,通过系统性文献综述,对2015年以来国内基层减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揭示了该领域亟待深入探索的研究空白与不足。同时,通过对负担本质的辨析以及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本文从"建构-现实"和"个体-群体"两个维度探索构建了深度解析基层负担的概念框架,并基于该框架展望了基层减负研究在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和测量评估等方面可拓展的思路及方向。总之,基层不只是一个行政层级的概念,更是一个国家、市场与社会相交互的场域的概念。基层负担所折射出的问题与科层制及压力型体制相关,与中央地方关系模式相关,也与国家社会关系模式相关。

    基层减负基层负担研究综述理论展望行政管理

    数字治理与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感知: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

    王欣亮邢誉丹
    10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解决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失衡为目标,从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入手,使用多期CSS微观样本数据,进行估计、并对比分析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感知效应,得出:①当且仅当数字治理能力跨越一定门槛时,才能提升公共服务供给均衡感知,在数字治理能力较弱时,公共服务供给均衡感知不升反降;②数字治理能力与公共服务供给均衡感知间的"V"型关系源于公众参与的渠道效应,较弱的数字治理能力会挤出公众参与,从而阻滞均衡感知水平提升;③随着政府治理数字化向纵深转型,扩大数字服务事项覆盖度成为提升公共服务供给均衡感知的重要手段,但完善政务数字平台等基础设施的作用逐渐减弱;④数字鸿沟仍是数字治理感知均衡价值显现的约束条件,数字素养较低的老龄与低学历群体均衡感知提升困难;⑤"因地制宜"加速政府数字治理转型仍是解决公共服务"供给失衡"的关键,依托数字经济发展、提振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并改善制度环境,能够增强数字治理的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感知效应。

    数字中国精准治理公共服务均衡性数字协同治理公共服务可及性

    村庄发展政策何以连续?全过程人民民主视阈下的一种解释

    任弢宋王杰
    117-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是浙江八八战略和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之一。为了揭示长周期内政策何以独立于人事变动而保持持续稳定,以浙江A村为案例,基于多轮深度访谈和档案资料,运用单案例研究设计,试图归纳政策持续稳定的可能条件。研究发现:①政策持续性取决于政策质量以及继任干部变更政策的意愿和能力。②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民主协商和民主决策环节有助于形成"好"政策,"好"政策通过政策反馈机制得以持续。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民主管理环节有效限制了继任干部自由裁量权和自主行动空间,降低了官员变更政策的能力,从而有助于政策持续。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环节有效降低了继任官员随意变更政策的意愿,从而进一步有助于政策持续。

    全过程人民民主政策连续性政策反馈千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