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部交通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部交通科技
西部交通科技

文萍

月刊

1673-4874

xbjtkj@163.com

0771-2108219

530029

广西南宁市民族大道153号交通设计大厦18楼

西部交通科技/Journal Western China Communic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西部交通科技》于2005年11月10日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交通行业科技期刊。系交通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CN 45—1339/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4874)。2006年至2008年为双月刊,版面为210 mm×297 mm 。自2009年1月起改为单月刊,版面为210mm×285mm。邮发代号:48-174。 《西部交通科技》始终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科学的态度,反映和宣传交通行业的建设成果以及新技术、新经验。为适应市场的需要,更是确立了“精品期刊,服务社会”的经营理念,在期刊的装帧设计、选题组稿等方面狠下功夫,促使期刊上质量、上档次,走特色办刊的道路: 封面特色: 版面配以全新巧妙的构思、简约的形式以及美学多项综合因素,构成了点、线、面与气派不凡的精美图片的最佳组合,在作者、编者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理解、沟通的桥梁。 栏目特色: ① 为提高本刊的学术质量,开设 “领导决策”、“专家视点”栏目,紧紧抓住“热点”及前沿相关技术问题,并以依附巨人的肩膀为契合点,广邀各路精英,包括知名高校的教授或博士生导师、资深专家等权威人士对他们深刻的研究和渊博的学识,高屋建瓴、纵横捭阖地发表精辟见解,撰写文章,使读者通过我们能与名人、专家“见面”,对期刊留下难忘的印象,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期刊的知名度; ② 为宣传交通工程的建设成果,开设立了“专题”栏目:论文配以相关彩页,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水乳交融,二者互相补充、配合,把读者引入现场,使读者一目了然,犹如身临其境,易产生共鸣,成为本刊的一大亮点;不定期推出“摄影欣赏”及“资讯驿站”栏目,以图片的形式,重点介绍国内外高科技含量的公路、桥梁的建设过程、施工新工艺等。 我们将继续探索、努力,也希望得到有关部门、各界专家以及社会广大读者的指导、支持、帮助,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刊物特色办得更“特色”,以独特的风姿奉献给广大读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单侧悬臂挂篮技术的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方法

    吕宏亮
    172-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环境复杂、作业难度较高,难以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文章提出基于单侧悬臂挂篮技术的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方法.以某大跨径连续桥梁工程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挂篮形式的确定、施工参数的获取、挂篮安装、悬臂浇筑方面对单侧悬臂挂篮技术做深入分析.施工监测结果表明,单侧悬臂挂篮施工对梁体挠度变形的影响较小,验证本次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质量良好.

    单侧悬臂挂篮技术大跨径连续桥梁桥梁施工施工监测

    隧道软弱围岩掌子面超前锚杆支护参数分析

    莫文校
    176-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结合某公路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隧道掌子面超前玻璃纤维锚杆的支护密度、加固长度和搭接长度对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支护密度的增加,掌子面拱顶前方和中心前方的预收敛变形逐渐减小,掌子面的挤出位移逐渐减小,且减小幅度逐渐降低;随着加固长度的增加,掌子面拱顶前方和中心前方的预收敛变形及掌子面的挤出位移变化不明显,但玻璃纤维锚杆的轴向应力先增大后趋于平稳;随着搭接长度的增大,掌子面拱顶前方和中心前方的预收敛变形逐渐减小,掌子面的挤出位移逐渐减小,且减小幅度逐渐降低.

    软弱围岩玻璃纤维锚杆新意法掌子面核心土数值模拟

    台州湾大桥混合桩水平承载力性能研究

    孔志鹏
    180-182,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基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性能,文章以台州湾大桥混合桩为依托开展现场试验,采用对顶法对试验桩进行加载,通过桩身布设的应变计、测斜管等设备的量测结果,分析了桩身弯矩剪力、水平位移以及土抗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试验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桩身最大弯矩出现在12 m附近;侧向位移与深度基本呈线性分布,桩身与土的变形主要发生在上部,在距离地表深度15 m以下侧向变形较小,位移基本为0 mm;桩抗弯刚度随着水平荷载的增大而减小,且随水平荷载的增大,抗弯刚度减小速率趋于稳定.

    相混合桩水平承载力现场试验土抗力

    软岩大变形隧道换拱段衬砌结构安全性分析

    隋志斌张军曾泽润宫志群...
    183-186,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软岩隧道大变形侵入问题,文章以云南某高速公路软弱围岩下穿大断裂带隧道为研究背景,采用CAD-ANSYS-FLAC 3D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分析二次衬砌在有无横撑及不同二衬厚度4种支护方案下的隧道围岩变形、结构受力及二衬安全系数,研究了软弱围岩环境下不同支护方案对隧道施工全过程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软岩环境下,隧道拱脚处易形成应力集中现象,施工时应增设锁脚锚杆(管),使初期支护更好地与围岩密贴,形成共同受力体,保障施工安全;增加横支撑,能改善结构受力情况,使结构整体性增强,增加了结构稳定性;二衬厚度的增加能够改善结构受力情况,但对围岩及结构整体影响较小.

    软岩隧道二次衬砌横支撑变形特征数值模拟

    富水破碎围岩小净距隧道循环开挖进尺优化研究

    余丽平覃振龙旺代勇...
    187-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水口—崇左—爱店公路(崇左至爱店口岸段)观音山隧道工程为依托,应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0.5 m、1.0 m、1.5 m三种不同开挖进尺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中夹岩柱应力分布特征和孔隙水压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开挖进尺越小,围岩稳定性越好,中岩柱处应力分布越均匀,围岩孔隙水压力变化程度越小;隧道在穿越富水破碎带时,应选用小进尺开挖.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富水破碎带围岩小净距隧道数值模拟开挖进尺围岩稳定性

    隧道盾构下穿施工对既有铁路桥梁的影响研究

    杨生明
    192-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下穿隧道盾构施工对既有铁路桥梁变形的影响,文章依托某实际工程,采用FLAC3D软件进行施工全过程模拟,对隔离墙的防护作用进行研究,并通过现场监测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顺桥向地表沉降变形呈"W"形分布,隧道正上方地表变形值最大;桥墩竖向位移表现为沉降,随着隧道盾构开挖施工,其值先缓慢增大后快速增长,最后逐渐平稳;隔离墙起到了较好的防护作用,可有效控制地表、桥梁墩台和桩基的变形,使其满足安全控制标准;现场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所得变形规律基本一致,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盾构隧道铁路桥梁数值模拟现场监测

    基于仿真模型的隧道支护结构荷载分担比例研究

    黄星
    196-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隧道初支与二衬荷载分担比例,文章以某公路隧道Ⅳ级围岩段为分析对象,利用有限差分软件建立地层结构数值模型,分析隧道结构位移、应变及应力时程关系曲线,并求解相对应荷载比值,以确定初支、二衬荷载分担比例.研究表明:从位移层面确定初支、二衬荷载分担比例为87%、13%,从应变角度确定初支、二衬荷载分担比例范围为65%~70%、30%~35%,从应力方面确定初支、二衬荷载分担比例为60%、40%;应力较之位移、应变结果更为准确,初支、二衬荷载分担比例为60%、40%更符合实际.

    地层结构法支护结构Ⅳ级围岩荷载分担比例

    公路桥梁深基坑及排桩围护结构变形特性研究

    陶鑫
    200-202,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基坑开挖过程中水平位移与竖向沉降的变化规律,对不同施工工序下支护结构变形的差异作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基坑开挖,监测点水平位移整体上持续增大,基坑开挖完毕后峰值水平位移达到了 16.8 mm,远小于基坑沉降监测的预警值;最大峰值沉降出现在位于基坑东南角位置处,为7.1 mm,说明排桩对基坑沉降和水平位移变形起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作用;增加衬砌厚度能明显改善排桩桩顶水平位移,但随着衬砌厚度的逐渐增大,其改善效果随之降低;与桩顶水平位移规律相反,增加衬砌厚度反而会引起桩顶沉降的增加.

    桥梁工程深基坑排桩支护数值模拟

    考虑波动的桥梁技术状况评分预测方法

    韦顺敏潘超然李正总马娴...
    203-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桥梁技术状况评分(BCI)是反映桥梁健康状况和维护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存在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导致预测困难.为提高其预测的精度和可靠性,文章将一种改进的灰色预测模型(GM(1,1))应用于考虑BCI波动的预测中.该模型通过对原始BCI数据进行平移变换和几何平均变换,使其满足GM(1,1)模型的建模条件,并通过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然后利用时间响应函数和累减法计算预测值,通过反向变换还原预测值.同时,以某在役公路桥梁为例,对比了改进的GM(1,1)模型与传统GM(1,1)模型在预测精度方面的表现,并进行了误差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GM(1,1)模型能够更好地适应波动数据的特点,显著降低预测误差,为桥梁健康监测和维护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

    桥梁技术状况评分波动灰色预测模型改进预测精度

    渝西高铁北碚南站集疏运道路规划研究

    刘鑫垚
    207-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确保地方配套交通设施与渝西高铁重庆段铁路工程同步建成投用,保障渝西高铁北碚南站开通后集疏运交通组织顺畅、有序、便捷,文章从现状及规划情况、交通需求等方面对渝西高铁北碚南站开通期道路交通集疏运规划提出了优化建议,以区域骨架路网为基础,构建高铁站与科学大道、灵犀大道、椿萱大道3条快速路的衔接方案.经评估,该方案可实现各个方向的"快进快出".

    重庆市北碚区交通规划渝西高铁北碚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