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疆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疆医学
新疆医学

汪师贞

月刊

1001-5183

0991-8559596;8569011

830004

乌鲁木齐市龙泉街191号

新疆医学/Journal Xinjiang Medical Journal
查看更多>>综合性医疗卫生刊物。重点反映新疆医疗卫生科研成果和疾病防治经验,介绍国内外医学科学进展,帮助各级医务工作者提高专业理论和实际技能,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新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疆乌鲁木齐市某三甲医院皮肤性病科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患者三种病原体检测分析

    赵娟李婷婷关猛猛丁媛...
    753-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1094例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患者淋病奈瑟菌(NG)、沙眼衣原体(CT)及支原体感染特点,为临床诊治及疾病预防与宣教提供依据.方法 平板培养法检测NG,乳胶法检测CT,改良肉汤法检测支原体.结果 三种病原体总阳性检出率为40.95%,NG、CT及支原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3.45%,1.99%,29.00%,单项病原体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混合感染(P<0.01).四年间,NG,CT感染人数无明显变化,支原体感染及NG合并支原体感染人数呈上升趋势(P<0.01;P<0.05).男性NG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P<0.01),女性支原体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P<0.01).小于20岁患者NG阳性检出率最高(31.03%,P<0.01).解脲脲原体(Uu)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人型支原体(Mh)及合并感染(P<0.01).药敏结果显示,氟喹诺酮类药物存在较高的耐药性,大环内酯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NG、CT阳性检出率保持平稳,支原体及NG伴发支原体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NG感染患者多集中于20岁以下男性.支原体感染以女性患者居多,氟喹诺酮类存在较高的耐药性.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

    皮肤影像技术在肉芽肿性皮肤病的诊断应用

    向芳于世荣陈文静丁媛...
    758-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肉芽肿性皮肤病的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及皮肤镜图像特征,探讨RCM及皮肤镜在诊断此类皮肤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确诊的14例肉芽肿性皮肤病的RCM及皮肤镜图像特征;与组织病理改变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RCM下特征性组织样细胞脂质化或吞噬异物后,一致表现为胞质呈中高折光均质样结构;不同表现是根据体积大小、分布数量及形态的差异而不同;2.皮肤镜下均质的黄红色背景与真皮内上皮样细胞肉芽肿相对应.结论 肉芽肿性皮肤病的RCM及皮肤镜图像特征与组织病理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并且RCM图像下各种组织细胞具有特异性,联合应用为疾病诊断或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互为补充,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皮肤镜肉芽肿筛查鉴别

    1432例老年住院皮肤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张亚丽曹娟梅王雪李君...
    762-765,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皮肤科老年住院患者中皮肤病的患病情况及其病种的构成.方法 回顾性分析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以下简称作者所在单位)2019年5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期间老年住院患者(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病例资料,将疾病的分布与年龄在45~59岁的老年前期组进行比较.结果 1432例老年住院皮肤病患者占总住院人数的44.05%,男女比例为1.28:1.导致老年人住院最常见的皮肤病是带状疱疹(36.31%),其次是湿疹(23.04%)、银屑病(6.35%)、非特殊性皮炎(5.03%)、特应性皮炎(4.68%)、类天疱疮(3.91%).和老年前期组相比,在老年患者中发病率明显增加的皮肤病是类天疱疮(8.60倍)、特应性皮炎(1.81倍)、带状疱疹(1.73倍)、湿疹(1.68倍).另外,上述皮肤病在老年病人及老年前期组(45~59岁)病人间的患病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老年患者中,湿疹、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类天疱疮好发于男性,而带状疱疹和荨麻疹多见于女性.结论 皮肤病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其病种的构成与国内之前的报道部分相近.年龄和性别的不同导致疾病的发病率也不同.

    皮肤病老年人住院构成比

    微波和肉毒素两种方法治疗腋臭的疗效分析

    何瑾张楠李鹏飞孟继龙...
    766-768,8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微波和A型肉毒毒素注射两种方法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腋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采用的治疗方法分为微波组(41例)和A型肉毒毒素组(37例),分别于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随访疗效.结果 3个月后:两组有效率均为100%,而肉毒素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微波组(100%VS 58.5%,P<0.01);6个月后:微波组有效率稍高于肉毒素组(97.6%VS 89.2%,P>0.05),而肉毒素组痊愈率高于微波组(59.5%VS 53.7%,P>0.05);9个月后:微波组有效率明显高于肉毒素组(95.1%VS 24.3%,P<0.01),微波组痊愈率也高于肉毒素组(46.3%VS 21.6%,P<0.01);微波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肉毒素组(41.5%VS 8.1%,P<0.01).结论 两种微创疗法均可有效治疗腋臭,且各具优点.

    腋臭微波A型肉毒毒素不良反应

    495例特应性皮炎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

    李新媛关猛猛李婷婷刘勇...
    769-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者血清过敏原检测结果,掌握分布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95例AD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及过敏原检测[血清总IgE(tIgE)和特异性IgE(sIgE)]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血清tIgE阳性率为80.61%(399/495),男、女患者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89%vs 78.02%,χ2=1.872,P=0.171),婴儿组(0-2岁)、儿童组(3-11岁)、青年组(12-18岁)和成年组(>18岁)阳性率之间具有显著差异(77.59%vs 84.76%vs 84.83%vs 67.14%,χ2=12.253,P=0.007).吸入性过敏原中艾蒿阳性率最高21.01%,屋尘次之19.60%;食入性过敏原中鸡蛋阳性率最高36.16%,牛奶次之33.13%,小麦面粉第三22.42%.吸入性过敏原中,除男性交链孢霉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外,其余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男、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与女性食入性过敏原阳性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吸入性过敏原中,除粉尘螨、狗上皮、蟑螂外,其余过敏原在不同年龄组的阳性率均存在显著差异.食入性过敏原中,鸡蛋、牛奶、小麦面粉在不同年龄组的阳性率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不同年龄组AD患者tIgE阳性率和常见过敏原均存在显著差异,提示在过敏原检测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针对性调整检测项目,同时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特应性皮炎过敏原分布特征性别年龄

    miR29c下调S100A4蛋白表达参与人胃癌细胞增殖促进凋亡

    李鹏刘光世李涛
    773-777,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iR-29c对人胃腺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与转移相关蛋白S100A4的关系.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人胃癌细胞系BGC-823、SGC-7901和人正常胃粘膜上皮GES-1细胞,应用qRT-PCR检测各株细胞miR29c的表达.用hsa-miR29c-mimics类似物(miR29c组),hsa-miR29c-inhibitor(阴性对照组)分别转染BGC-823细胞,空白对照组加入转染液,用CCK8及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S100A4相关肿瘤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表达率(1.131±0.069)相比,MiR-29c在胃癌细胞BGC823(0.254±0.025),SGC-7901(0.466±0.057)(F=57.5,P<0.05).BGC823细胞转染miR29c模拟物后MiR-29c的表达量为:4.126±0.231,0.405±0.174,0.557±0.1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50.1,P<0.05).转染24h、48h、72h后,MiR-29c组细胞的OD450值分别为:1.074±0.127、1.609±0.178、2.008±0.104;阴性对照组为:0.419±0.169、0.477±0.092、0.738±0.153,空白对照组为:0.830±0.305.其中,转染48h、72h后,MiR-29c组明显高于对照组(F=59.46,P<0.05).细胞转染24h后,miR29c组细胞凋亡率分别是(6.900±0.414)%、(4.490±0.316)%、(3.850±0.243)%,,阴性对照组凋亡率分别是(10.830±0.231)%、(11.940±0.279)%、(13.530±0.941)%,空白对照组凋亡率分别是:(10.190±0.188)%、(11.76±0.569)%、(13.260±0.987),(P<0.001).各组S100A4蛋白的表达分别为0.770±0.028、1.109±0.083、1.024±0.042,(P=0.0021).结论 miR29c在胃癌细胞系中表达降低,通过抑制S100A4抑制人胃癌细胞增殖并促进胃癌细胞凋亡.

    胃癌MiR-29c增殖凋亡S100A4

    腔内射频消融联合点式剥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

    杨建平祖力凯尔·艾尼瓦唐加热克朱兵...
    778-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联合点式剥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接受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80例(89条肢体)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RFA组40例(49条肢体)和传统剥脱40例(40条肢体).对两组患者围术期及随访12个月时患者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未见严重并发症.RFA组术后1年大隐静脉闭合率达到93.8%.RFA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皮肤瘀斑较传统剥脱组少(P<0.05).疼痛评分术后1天、1周时,RFA组患者明显低于与传统剥脱组(P<0.05),在术后1月时两组之间无差别.RFA组在皮下血肿、局部神经损伤、切口感染方面也较传统剥脱组少,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两组患者术后12月的小腿浅静脉复发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腔内RFA联合点式剥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更加微创,具有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疼痛程度更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可以替代传统手术治疗的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静脉曲张射频消融高位结扎剥脱术临床疗效

    比较不同介入时机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疗效

    龚升玄吴金海
    782-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患者不同介入治疗时机的疗效.方法 2021年8月-2022年10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的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40例,对照组于早期开展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试验组于晚期开展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在治疗前,PCT、IL-10、IL-6、TNF-ɑ,2组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炎症介质水平2组均有下降,而且组间对比试验组相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试验组短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前,针对两组相关生化指标对比,即BU、Scr、N%等指标,表示无差异,P>0.05,在治疗后48小时,2组以上指标均有改善,而且组间对比试验组BUN、Scr、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统计两组住院病死率、90天后病死率,试验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时,早期开展介入治疗,效果显著,且还能减少死亡率与病死率,值得推荐.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不同介入治疗时机生化指标死亡率

    不同微创手术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对肝功能的影响

    刘洪豪李江琳张寒寒石明亮...
    786-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不同微创手术治疗老年胆囊结石(GD)合并胆总管结石(CBDS)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92例老年GD合并CBDS患者病例资料(2020年1月~2021年10月),以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治疗的46例患者为LC+ERCP/EST组,以接受LC联合胆总管探查术(LCBDE)治疗的46例患者为LC+LCBDE组.对比2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成功率、结石清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结果 LC+ERCP/EST组住院时间和费用均高于LC+LCBDE组,全麻用时较LC+LCBDE组短(P<0.05);两组手术成功率、结石清除率和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d、5d 2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结合胆红素(D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两组组间相比明显差异(P>0.05).结论 LC+ERCP/EST与LC+LCBDE治疗老年GD合并CBDS患者结石清除效果相当,但前者全麻用时短,后者住院耗时短,治疗费用低.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肝功能并发症

    荧光腹腔镜对胆囊切除术中胆囊三角识别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赵彦礼马晗李永崇陈斌...
    790-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荧光腹腔镜引导对胆囊三角识别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400例、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根据手术方案划分为观察组(荧光LC胆囊三角识别,200例)与对照组(常规LC,200例).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住院、手术及拔管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t=0.617,1.245,1.068,0.670;P>0.05).两组患者术后丙氨酸、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ST)水平均高于术前(t=0.122,0.099;P<0.05);两组术后ALT、AST水平无统计学意义(t=0.405,0.764;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4.114,P<0.05).结论 在LC中荧光腹腔镜引导有助于术者准确识别胆囊三角,提升患者手术安全性,但荧光腹腔镜对LC手术效率、术中出血量、拔管及住院时间、ALT、AST均无明显影响.

    荧光腹腔镜胆囊切除胆囊三角识别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