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系统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系统医学
系统医学

半月刊

系统医学/Journal Systems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研究ELISA联合荧光定量PCR检测丙型肝炎病毒的效果

    刘波陈昌兰
    7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丙型肝炎病毒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联合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滕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诊的90例疑似丙型肝炎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联合荧光定量PCR检测,以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C,HCV)RNA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检测方式的应用价值.结果 HCV RNA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率为47.78%,ELISA检测的阳性率40.00%,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阳性量率42.22%,联合检测的阳性率46.67%.ELISA检测与荧光定量PCR检测在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3.02%、准确度为94.44%、阳性预测值为95.24%以及阴性预测值为93.75%,显著高于ELISA检测的67.44%、76.67%、80.56%、74.07%,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准确度显著高于荧光定量PCR检测(76.74%、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丙型肝炎病毒检测应用ELISA联合荧光定量PCR检测检出率高.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联合检测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丙型肝炎病毒

    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及C-反应蛋白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刘瑜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及C-反应蛋白联合检验对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5月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组,包括30例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及20例重型急性胰腺炎患者;同时选择50例非急性胰腺炎急腹症患者作为A1组,5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A2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均展开血清淀粉酶水平检测、脂肪酶水平检测以及C反应蛋白检测,比较3组的血清淀粉酶水平、脂肪酶水平以及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比较轻型、重型急性胰腺炎患者指标测定结果,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研究组血清淀粉酶水平、血清脂肪酶水平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A2组和A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型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淀粉酶水平为(768.49±43.22)U/L、血清脂肪酶水平为(1 694.88±300.15)mg/L、C反应蛋白水平为(137.49±13.35)mg/L,高于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591.85±48.22)U/L、(1 232.49±300.13)mg/L、(26.25±4.1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88、7.702、56.288,P均<0.05).随着急性胰腺炎病情的严重,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水平、血清脂肪酶水平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呈现出显著提升(r=0.128、0.139、0.137,P均<0.05).结论 临床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在开展早期诊断工作期间,合理展开血清淀粉酶水平、血清脂肪酶水平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工作,可为疾病顺利诊断提供一定依据,发现随着急性胰腺炎病情的严重,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水平、血清脂肪酶水平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呈现出显著提升对于疾病的有效治疗可以奠定基础.

    血清淀粉酶脂肪酶C-反应蛋白急性胰腺炎

    刍议活动性肺结核早期检验中半巢式全自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与涂片抗酸染色法的应用研究

    咸丽
    87-89,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半巢式全自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与涂片抗酸染色法在活动性肺结核早期检验中的应用效能.方法 选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于平邑县结核病防治所就诊的90例疑似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Xpert MTB/RIF技术、涂片抗酸染色法检验及简单法固体培养法同时检测90例疑似肺结核患者痰标本,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以固体培养结果作为金标准,痰培养阳性率85.56%,阴性率14.44%.Xpert MTB/RIF阳性率84.44%、阴性率15.56%.涂片抗酸染色法检验阳性率48.88%、阴性率51.11%.Xpert MTB/RIF检验的灵敏度97.40%、准确度96.67%、阳性预测值98.68%以及阴性预测值85.71%均高于涂片抗酸染色法检验50.64%、52.22%、88.64%、1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768、46.722、5.922、22.546,P均<0.05).结论 与涂片抗酸染色法相比,在活动性肺结核早期检验中采用半巢式全自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Xpert MTB/RIF)的应用效能更高.

    涂片抗酸染色法活动性肺结核早期检验半巢式全自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XpertMTB/RIF)

    高压氧联合鼓室内灌注地塞米松对慢性特发性耳鸣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睡眠质量的影响

    徐楠楠刘白梅曹秋丽
    9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慢性特发性耳鸣患者采用高压氧联合鼓室灌注地塞米松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特发性耳鸣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鼓室灌注地塞米松;观察组:高压氧+鼓室灌注地塞米松),分析两组血液流变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耳鸣分级量化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耳鸣分级量化评分为(7.49±1.37)分较对照组的(10.58±1.46)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61,P<0.05).结论 对慢性特发性耳鸣患者治疗时,高压氧联合鼓室灌注地塞米松可缓解耳鸣,提高睡眠质量.

    慢性特发性耳鸣高压氧地塞米松血液流变学睡眠质量

    高压氧联合人工心肺复苏对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

    宋玲覃健凤安家科
    9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压氧联合人工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对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3年6月期间上海天佑医院收治的60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救治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单纯应用人工CPR治疗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增用高压氧治疗的30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PR治疗相关情况、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 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评分、血压、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aO2)、血乳酸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aEEG评分依次为(9.31±0.66)分、(4.35±0.56)分,高于对照组的(8.85±0.62)分、(3.98±0.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2、2.321,P均<0.05).观察组患者的PaO2、SaO2水平高于对照组,血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应用人工CPR过程中,增用高压氧能够影响患者的GCS评分、aEEG评分,促进PaO2、SaO2指标的升高,并可降低血乳酸水平,对心脑缺血性损伤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高压氧缺血性损伤血乳酸血气分析

    贝复舒联合普拉洛芬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的效果分析

    吕先进
    9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贝复舒联合普拉洛芬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术后角膜水肿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n=55)予贝复舒滴眼液治疗,观察组(n=55)则采用贝复舒滴眼液联合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角膜水肿消失时间,并对比两组视力恢复情况、泪液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91%)高于对照组(7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22,P<0.05).观察组术后角膜水肿的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力水平低于0.05患者人数少于对照组,而高于0.2的患者人数则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泪液炎性因子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贝复舒与普罗芬联合应用于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可加速水肿消退,减轻眼部炎症,有利于患者视力的恢复.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角膜水肿贝复舒普拉洛芬治疗效果

    Gamma3髓内钉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束军潮潘天明陈凯
    10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Gamma3髓内钉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丹阳市中医院收治的8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1,给予抗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手术治疗)与观察组(n=41,给予Gamma3髓内钉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相关指标、髋关节功能与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手术总失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2.14±1.16)d、术后负重时间(5.63±1.07)周、骨折愈合时间(7.32±1.18)周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35、9.884、6.992,P均<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时的Harris评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各时间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Gamma3髓内钉与抗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安全性均相当,但Gamma3髓内钉能加快患者术后功能恢复.

    股骨粗隆间骨折Gamma3髓内钉抗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并发症

    长期小剂量阿奇霉素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肺功能的影响

    刘明黄林郭敏
    10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小剂量阿奇霉素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徐州矿山医院呼吸内科接收的70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异丙托溴铵雾化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剂量阿奇霉素口服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疗效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85,P=0.022),且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各项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PCT、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小剂量阿奇霉素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治疗,可提升患者肺部功能,增强治疗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异丙托溴铵阿奇霉素小剂量

    Lp-PLA2和SAA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黄浩佳王雁珍刘少霓林文君...
    11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protein A,SAA)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2年1-12月于揭阳市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10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病例组和对照组Lp-PLA2、SAA水平,比较不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患者的Lp-PLA2、SAA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病例组的Lp-PLA2、SA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内膜正常组Lp-PLA2水平(248.41±25.46)µg/L、内膜增厚组(278.38±27.31)µg/L及斑块形成组(302.15±30.80)µg/L依次升高;内膜正常组SAA水平(52.12±15.46)mg/L、内膜增厚组(68.46±18.49)mg/L及斑块形成组(76.24±19.31)mg/L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42、3.165,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p-PLA2和SAA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Lp-PLA2和SAA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具有正相关,因此需根据患者Lp-PLA2和SAA水平对其进行及时的治疗,以防止疾病恶化.

    蛋白相关磷脂酶A2血清淀粉样蛋白A急性脑梗死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性

    脑梗死血管介入后应用依达拉奉右莰醇药物的临床疗效

    申红娟王文慧李超然宋成芳...
    11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在基础治疗血管介入术后,应用药物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3年4月菏泽市成武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患者均接受血管介入术治疗,对照组在术后使用依达拉奉,研究组在术后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的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血清指标(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氧簇)水平.结果 治疗15 d后,研究组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4.59±0.77)分,低于对照组的(5.17±0.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7,P<0.05);治疗15 d,研究组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5 d,研究组活性氧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38,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在血管介入术基础上再配合应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治疗临床效果十分显著,这种综合治疗方案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及血清相关因子水平.

    脑梗死血管介入术依达拉奉右莰醇临床疗效血清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