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系统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系统医学
系统医学

半月刊

系统医学/Journal Systems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临床效果及预后研究

    张举林尹逸麟
    158-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12月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扬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收治的102例胫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1例.研究组采取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取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指标、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为(109.28±30.17)min、透视次数为(15.23±2.71)次、住院时间为(10.18±2.17)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260、9.156、7.686,P均<0.05);术后3、6、9个月,研究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临床指标较优,并且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助力膝关节功能恢复.

    髌上入路髌下入路髓内钉胫骨骨折手术时间疼痛程度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患者的影响

    李立伟占三辉陈志群
    162-164,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盐城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研究组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对比两组手术指标,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95.22±3.22)min、(42.22±3.22)mL、(21.35±2.13)min、(6.74±2.30)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849、18.637、17.647、7.800,P均<0.05);研究组肛门首次排气、肠鸣音恢复、正常排便、正常进食等时间分别为(1.53±0.51)d、(20.30±4.65)min、(1.81±0.30)d、(1.23±0.58)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10、8.431、9.509、11.961,P均<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患者恢复较快,并发症较少.

    胆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治疗效果

    脑室-腹腔分流术联合颅骨修补术同期治疗脑积水的效果分析

    王云江陈正楼胥敏火旭其...
    165-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在脑积水患者的治疗中同期开展脑室-腹腔分流术、颅骨修补术并分析其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23年8月在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行相关手术治疗的60例脑积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系统抽选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先做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后做颅骨修补手术,而观察组(30例)则同期进行以上两种手术.对比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表评分、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评分和卡氏功能状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67%,相较对照组的73.33%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05,P=0.01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相较对照组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室-腹腔分流术和颅骨修补术同期用于脑积水患者治疗中,具有治疗意义.

    脑室-腹腔分流术颅骨修补术脑积水认知功能

    钻孔引流术和显微镜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自发性皮层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

    袁泉张磊包永武
    169-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钻孔引流与显微镜下开颅血肿清除治疗自发性皮层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皮层下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钻孔引流术(钻孔组)27例和显微镜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率、术后3月意识障碍情况、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预后,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与开颅组相比,钻孔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再出血率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钻孔组的血肿清除率(83.62±4.88)%高于开颅组的(79.42±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4,P<0.05).钻孔组意识障碍程度和神经缺损程度较开颅组均较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钻孔组病死率低于开颅组,预后较好率高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自发性皮层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中,钻孔引流术比显微镜开颅血肿清除术更具优势,在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提高血肿清除率的同时,明确降低术后再出血率,改善意识昏迷程度和神经缺损程度,降低病死率,使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

    钻孔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皮层下脑出血

    小儿支气管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小板、白细胞数、尿蛋白检验及支原体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分析

    谈鸥崔昊许凤姣
    173-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支气管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小板、白细胞数、尿蛋白检验及支原体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方法 随机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于宜兴市中医医院就诊的15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支气管肺炎患儿是否合并支原体感染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5例,为非支原体感染患儿;观察组75例,为支原体感染患儿.对两组患儿血小板、白细胞、尿蛋白水平以及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水平进行联合检验,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患儿血小板为(387.69±40.25)×109/L,白细胞为(6.82±3.24)×109/L,尿蛋白为(140.59±20.57)mg/24 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62、2.118、2.981,P均<0.05).观察组患儿的IgA、Ig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支气管肺炎为状态变量,以PCT、WBC、尿蛋白、IgA、IgG水平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在联合指标检测中,5项指标联合的AUC值最高.结论 对支气管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进行血小板、白细胞、尿蛋白水平以及支原体联合检测尤为重要,可有效对患儿病情进行监测,是临床中切实有效的检测指标.

    小儿支气管肺炎支原体感染血小板数目白细胞数目尿蛋白检验

    肿瘤标志物联合HER-2在原发性胃癌患者中的诊断效能

    张娟张东英王琴
    178-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原发性胃癌患者诊断中联合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17年6月—2023年1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邳州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选为观察组,将同期接受体检的60例健康者选为参照组.两组均给予肿瘤标志物水平、HER-2水平检验,对比两组肿瘤标志物水平、HER-2水平,以及肿瘤标志物诊断、HER-2诊断、肿瘤标志物联合HER-2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观察组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72-4、癌胚抗原、HER-2 水平分别为(50.37±5.42)U/mL、(49.63±5.29)U/mL、(11.69±2.42)U/mL、(17.53±3.28)ng/mL、(20.65±3.58)ng/mL,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451、59.408、30.833、35.147、18.848,P均<0.05).肿瘤标志物联合HER-2诊断原发性胃癌的灵敏度与准确度分别为98.33%、97.50%,高于肿瘤标志物和HER-2单一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肿瘤标志物与HER-2均可用于诊断原发性胃癌,两者联合的诊断效能更高.

    原发性胃癌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72-4癌胚抗原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升阳举陷法治疗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应用

    杨胜才舒丹丹李安莉
    182-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中行升阳举陷法的效果探究.方法 选取2023年1-10月毕节市中医医院中医科收治的100例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中药治疗方案,观察组行升阳举陷法.比较两组症状缓解时间、眩晕症状量表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更短、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头晕目眩评分(1.21±0.25)分低于对照组(2.30±0.52)分,发作频率评分(1.02±0.16)分低于对照组(2.10±0.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58、25.015,P均<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于供血不足性眩晕治疗中行升阳举陷法,有利于减轻临床症状,缩短症状持续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供血不足性眩晕升阳举陷法生活质量满意度

    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病变的临床应用

    朱园园管东东史文燕陈迎港...
    186-188,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微创疗法,通过光化学反应选择性破坏靶组织,不仅达到治愈的作用,而且对正常组织损伤较小.因其安全性高、局部创伤小、可重复治疗、不易耐药等特点,现广泛应用于临床肿瘤、皮肤病、妇科疾病等.文章通过总结国内外临床研究,对PDT治疗宫颈病变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光动力疗法宫颈病变宫颈癌人乳头瘤病毒

    以肝星状细胞为靶标的抗肝纤维化治疗进展

    陈飞龙赵岩杨玉霞陈翔...
    18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纤维化是指慢性肝脏疾病发展过程中,肝细胞被反复破坏再生,导致细胞外基质在肝脏中过度沉积的结局.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是损伤肝脏的纤维化形成过程中主要的细胞类型,且有部分细胞因子参与.目前,临床中防治肝纤维化的重要途径就是抑制HSC的增殖、激活,促进HSC凋亡.本文就以HSC作为靶标的抗肝纤维化治疗方案展开综述.

    肝星状细胞靶标肝纤维化治疗进展

    头颈部鳞癌的研究趋势及新进展

    张洪瑞苏本香庞艳孙月茹...
    194-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头颈部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为发生于口腔、咽、喉黏膜上皮的鳞癌,吸烟、酗酒与促进口腔及喉部鳞癌形成存在相关性,咽部鳞癌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有关.头颈部鳞癌有多种治疗方式,特别是以分子靶向治疗为代表的药物治疗快速发展.本文具体探讨与分析了头颈部鳞癌的流行病学状况,阐述了头颈部鳞癌的形成机制,综述了头颈部鳞癌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西妥昔单抗、免疫检查点分子抑制剂、贝伐珠单抗.

    头颈部鳞癌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分子抑制剂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