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心血管病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心血管病学进展
心血管病学进展

赵聪

双月刊

1004-3934

xxgbxjzcd@yahoo.com.cn

028-61318656,61318657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青龙街82号

心血管病学进展/Journal Advance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心血管病学专业性医学杂志,也是介绍国内和国外心血病学及有关学科最新进展的学术刊物。本刊宗旨是为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服务,不断提高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学术水平,以实用为主,面向临床,为临床医师服务放在首位,并为从事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科研、科学和医学院师生服务。有综述、译文(节译、文摘)讲座、述评、编译等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心血管临床医师及防治科研人员,以及医学院校师生教学和学习参考,对基层医务工作者尤为适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心脏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陶红沈骁章淬
    234-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脏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是心脏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心脏术后新发房颤增加了患者卒中甚至死亡的风险,其发生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许多研究者认为在"房颤基质"的基础上,各种触发因素刺激了房颤的发生。最近的研究将目光投向了心包炎症的作用,既往研究侧重于危险因素的发掘。此外,利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早期预测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现就近年来心脏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预测手段以及防治措施等展开综述,以指导临床实践。

    心脏手术心房颤动发生机制围手术期管理

    长链非编码RNA调节自噬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冉黔松周厚荣
    238-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血性心脏病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是其最常见的一种病理生理损害,如何预防或减轻其损害已成为关键问题。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细胞氧化诱导、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自噬对MIRI的发病和病理生理过程有重要影响。自噬在其中起关键作用,适度的自噬有助于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长链非编码RNA能通过调控自噬参与MIRI进程,其异常表达及功能受到更多关注,但目前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临床应用局限。因此通过综述长链非编码RNA调节自噬在MIRI中的研究进展,对改善MIRI治疗策略、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来保护心肌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长链非编码RNA自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损伤

    内质网应激与内皮功能障碍关系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付亚萌张光明
    243-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皮功能障碍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关键事件,不仅贯穿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全程,还与其他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内质网应激(ERS)相关蛋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表达呈上升趋势,ERS可能通过促进内皮功能障碍加重心血管疾病的进展。现总结ERS与内皮功能障碍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关系,并介绍一些缓解ERS的药物,有望为临床实现内皮功能障碍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内质网应激未折叠蛋白质反应内皮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

    PCI后损伤血管再内皮化的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刘玉莹杨斌
    248-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主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预后,带来不可逆转的危害。PCI后损伤血管再内皮化可减少晚期支架内血栓的形成,再内皮化的机制主要包括内皮细胞黏附和增殖的调控、平滑肌细胞黏附和增殖的调控、血小板黏附聚集和活化以及纤维蛋白原的吸附。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管损伤再内皮化机制的研究,可为损伤后血管重塑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靶点,有利于提升PCI患者的预后。现就PCI后损伤血管再内皮化的相关机制和治疗进行综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NA结合蛋白药物洗脱支架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血管钙化发生的研究进展

    丁姝颖于子翔马依彤
    253-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管钙化是在衰老、动脉粥样硬化、慢性肾脏病和糖尿病中普遍存在的病理现象。线粒体DNA损伤、高磷酸盐浓度和线粒体自噬异常等均可通过改变线粒体功能影响血管钙化的发生和发展。目前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血管钙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探讨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调控血管钙化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为临床治疗血管钙化提供思路。

    血管钙化血管平滑肌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

    SIRT1介导的信号通路在阿霉素诱导心脏毒性中的作用机制

    李登科张伟黄从新
    257-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通过介导多种信号通路参与调节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内质网应激、纤维化等病理生理过程,在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中发挥保护作用。现总结SIRT1介导的信号通路在阿霉素诱导心脏毒性中的作用机制。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信号通路阿霉素心脏毒性

    铁死亡的调控机制及其在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中的研究进展

    赵珂陈晓姝魏希进张娟...
    261-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死亡是由铁介导的脂质过氧化累积引起的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模式,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蒽环类药物是最常用的化疗药物之一,用于治疗多种癌症。虽然药物有效,但其益处有时会受到急性和/或迟发性心脏毒性副作用(尤其是心力衰竭)的影响。证据表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与心肌细胞铁死亡密切相关,现就铁死亡在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发生过程中的机制及潜在的治疗靶点进行综述,以期为减弱蒽环类化疗药物所致心肌损伤提供新的治疗靶点与研究方向。

    铁死亡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脂质过氧化铁积累

    冠心病抗炎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庄文文杜明亮惠慧郑晓群...
    26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症是导致冠心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抗炎治疗成为进一步降低冠心病残余风险的希望,然而目前临床上并无规范的抗炎治疗策略。近年来多项大规模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为寻找冠心病的抗炎治疗策略指引了方向。现结合近年来循证证据就冠心病抗炎治疗的进展做一综述。

    冠心病抗炎治疗残余炎症风险

    青少年饮酒与成年早期高血压

    陈美琪任勇
    272-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多项研究表明,高血压的疾病预后与其发病年龄相关,多项不良行为因素会影响高血压发病年龄,其中包括青少年时期的饮酒行为。现对青少年饮酒现状、不良后果以及引起成年早期高血压的发生机制进行阐述。

    青少年饮酒高血压

    高血压数字化管理初探:FAIR研究中家庭血压监测的设计与实践

    张硕刘旭李昱熙范芳芳...
    27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数字化家庭血压监测(HBPM)管理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并对血压变异率等指标进行分析。方法 纳入2023年2月1日-2024年1月15日参与FAIR-pilot研究并接受数字化家庭自测血压管理的受试者,利用蓝牙血压计与配套微信小程序实现HBPM数据的自动上传,并对HBPM数据、不同时段血压变异率及小程序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86例符合条件的受试者,其中男性53例(61。6%),平均年龄(61。70±9。81)岁,共计分析HBPM血压读数23 277人次。总体受试者晨间收缩压的变异率为(17。31±67。34)mmHg,晚间收缩压的变异率为(13。75±36。10)mm Hg;晨间舒张压的变异率为(5。87±1。81)mm Hg,晚间舒张压的变异率为(6。22±3。66)mm Hg。整体受试者在小程序使用行为上的活跃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但整体活跃度在80%以上。结论 基于新型信息技术的数字化HBPM管理在高血压领域具备可行性,与收缩压相比,HBPM中舒张压的变异率可能是作为血压变异率更稳定的指标,但规范的HBPM流程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家庭血压监测血压变异率数字化管理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