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习与实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习与实践
学习与实践
学习与实践/Journal Study and Practi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产方式的展开与人的自由解放——重新理解唯物史观的历史性生成与意义

    冯旺舟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创造历史的考察,是聚焦于社会生产方式展开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入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四重关系——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关系、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及满足这种需要引发的新的需要的关系、生命的生产即繁殖关系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的历史性生成即是建立在以上四重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唯物史观还深刻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共同体阶段——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幻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阶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到真正的共同体阶段——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会最终消灭私有制和劳动分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唯物史观劳动分工《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

    使命型赋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民赋能理念与实践

    邓万春胡诺娅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民赋能是将赋能与革命使命相结合的使命型赋能,赋能与革命使命不可相互化约.赋能指中国共产党对农民思想意识、知识与技能、组织化等方面权能的提升,革命使命是中国共产党要达成的社会革命目标.通过赋能提升农民权能既是目的,又是达成革命使命的手段.使命型赋能是由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的特质决定的,它一方面避免了将革命使命口号化、空头化,另一方面避免了赋能的去政治化.对中国共产党使命型赋能的研究回应了学术史上关于农民赋能的化约论与二元对立论.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民使命型赋能经验对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民使命型赋能有重要启示.

    使命型赋能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农民

    个人数据主体收益权的理论迷思与制度选择

    袁康刘羿鸣
    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是否应以法定形式明确个人数据主体收益权,当前在理论界存在较大分歧.个人数据在数据价值链中的价值倍增,主要得益于数据处理者而非个人的投入,其体量上的规模性和分布上的碎片化决定了向个人分配收益存在经济性缺失,即设置个人数据主体收益权缺乏正当性和合理性基础.立法应对个人数据主体收益权采取"原则否定,约定例外"的态度,在个人数据价值的初次分配中放弃个人的法定收益权,但允许其以约定方式取得经济利益.同时,在保障个人数据主体在先权益的前提下,探索数据服务税、数据基金等集体利益实现机制,以体现个人在数据价值分配中的应有地位.

    个人数据主体收益权成本-收益分析在先权益

    "堵"还是"促":无人驾驶的社会诉求与政策因应——以武汉"萝卜快跑"为例

    李含伟李梦圆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2531位武汉市民的问卷调研及百余名相关者的深度访谈,本文以"萝卜快跑"为例,深入剖析无人驾驶技术从构想走向现实的路径与策略.研究发现,无人驾驶技术的推广不仅具备社会广泛接纳的可行性,更是在多方博弈中展现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公众关注的焦点,精准地指向了推进城市规划的适配、就业转型的挑战、安全保障的需求以及利益格局的重塑等核心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优化时序管理、把控无人驾驶推行节奏,托底百姓生计、强化失业人员转型保障,守护公众安全、提升交警协同治理效能,布局共赢格局、构建利益均衡生态体系等针对性政策回应.以期为无人驾驶技术的全面落地与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指引与实践参考.

    无人驾驶萝卜快跑社会诉求政策因应

    "块块"结对合作:地方政府对口支援行为演变——以上海市对口支援云南省为例

    张飘飘田亮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口支援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实践,是中央高位推动下的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合作.以上海市对口支援云南省为例,拓展运用控制权理论作为分析框架,深入剖析政府间权威分配关系互动,进而揭示出"块块"结对合作的演变逻辑.具体过程为:由于中央政府绩效考核目标的设定,东西部援受双方地方政府形成了结对合作共识;为更好地完成考核任务,支援方省级政府通过"让渡控制权",将行政管辖权、资金拨付权和过程监管权等剩余控制权让渡给受援方平级政府,使得平级政府间的"横向协调"被嵌入组织运作中,达成"块块"合作现象,从而推动了地方政府间由对口支援转向对口合作.

    地方政府行为对口支援结对合作控制权理论

    环境行政中法律解释的功能主义趋向:以政策支持为核心

    张忠民袁明
    5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利益复杂性伴随的利益认知难题与环境利益关联性伴随的价值选择难题,使得环境行政的法律解释凸显功能主义趋向.功能主义趋向并不意味着规范主义不受重视,而是需要摆脱单方面的文本思维或工具思维,将实践情景中的利益指向与价值选择通过功能化转译,形成有所区别的解释尺度,并过渡到对行政行为要件的理解中.这无法局限于环境法律的内部探讨,需要在文义解释与历史解释设定合法性基础、目的解释与体系解释提供嵌入通道的基础上,依托具有强关联性的环境政策,通过信息补充与结果评价的路径合理引导法律解释过程.

    环境行政法律解释功能主义政策支持利益认知

    生态环境"首违不罚"的法理阐释与优化进路

    彭中遥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环境"首违不罚"是我国行政执法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一项原创性制度.从法理上看,生态环境"首违不罚"既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衡平之产物,亦是行政处罚与行政教育融合统一之结果,同时契合服务型政府与执法为民的价值取向.然而,从行政裁量基准视角检视,该项制度大体存在要件裁量含混不清、效果裁量较为狭隘、程序裁量付之阙如等困局.就其优化进路而言,可依循"情节细化、效果格化、程序制式化"的思路,厘清生态环境"首违不罚"的构成要件,构建格次化的行政处罚效果裁量体系,并型塑贯穿其运行始终的程序性规则及义务.

    生态环境首违不罚柔性执法免罚清单裁量基准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尹志超秦泽宇张安
    7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对提高居民效用水平和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借助"宽带中国"战略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数字基础设施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提升家庭消费水平,不同形式的稳健性检验均支持这一结论.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促进居民就业和增加家庭信贷可得性,提升了家庭消费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低人力资本家庭、中老年家庭以及中西部地区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因此,要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弥合数字鸿沟,提高数字经济包容性,满足家庭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扩大内需、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创造有利条件.

    数字基础设施家庭消费就业水平信贷约束

    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与数字产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理论机制与影响效应

    孙小清
    8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是驱动城市出口技术复杂度升级的重要支撑.基于2010-2022年中国265个城市面板数据,文章实证检验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对数字产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可有效提升数字产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且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考虑城市等级与贸易形式差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对二线及以上城市、从事一般贸易类型的数字产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效果更为显著.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可通过增加数字要素投入、促进产业空间集聚、消除服务贸易壁垒等途径提升数字产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双轨制"知识产权保护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对数字产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效应.因此,布设全国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网络,构筑高水平高标准数字产业集群,健全"双轨制"数字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提升数字产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形成数字贸易竞争新优势.

    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数字产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知识产权保护

    政策体制视角下中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变迁逻辑

    李健佟育霖宋丽朱
    97-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的鲜明主题,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在经历"放开与收紧"的政策调整后面临新抉择.基于政策体制理论,结合多份政策文本与社会组织管理部门的深度访谈,试图分析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变迁逻辑.研究发现:(1)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核心理念、制度安排与利益支持等政策体制要素关系,限制了各政策子系统制度过程的有效参与.(2)政策体制强度是推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变迁的重要因素,政策合法性和政策一致性较低提供了不同阶段政策体制弱化的相关证据.(3)中央层面的稳定政治承诺通过"强政策"影响政策持久性进而维系"弱体制"均衡,而一旦这种政治承诺发生变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将面临变迁.

    政策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双重管理直接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