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药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

王群

双月刊

1673-6281

zyywh@126.com

021-51323038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

中医药文化/Journal Chinese Medical Culture
查看更多>>《中医药文化》由原《医古文知识》改名而来,从2006年起出版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粹,提升中医药工作者学术素养,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以中国文史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主要内容,探求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交流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发扬中医医德伦理,传播中医药知识。提高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鉴赏水准和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雅俗共赏、格调高雅、国内唯一一本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医古文知识》到《中医药文化》:笔尖上的40年

    黄晓华
    383-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84 年《医古文知识》创刊,2006 年更名为《中医药文化》,2024 年迎来《中医药文化》创刊 40 周年.通过与创刊主编段逸山教授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创刊背景和创刊初期面临的挑战、期刊发展过程中内容的定位和演变,探讨《中医药文化》学术工作坊的意义及未来发展策略.段逸山教授对《中医药文化》所取得的各种成绩给予肯定,并对《中医药文化》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宝贵意见.

    《医古文知识》《中医药文化》创刊访谈学术工作坊

    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需紧扣中华性根基

    张滢玺曹锡康
    38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蕴含着"中华性"的文化基因.在历史维度下审视中医药的形成与发展,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生命认知理念,以"象思维、模糊思维和直觉体悟"为主的身体认知方式,以及以"以平为期、和合致中"为主的健康行为准则,均体现出中华性所蕴含的文化基因,这也是中医药得以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根基.研究发现,"西医东渐"深刻影响了我国"中华性"的文化认知与历史走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医药发展的文化质疑与学术迷失.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需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需紧扣中华性内在特质,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构建中医药按自身规律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中医药中华性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自身发展规律

    目标、路径与策略——中医学未来之路的思考

    黄龙祥
    399-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学最大的价值在于两点:一是与现代医学呈最大互补的视角;一是与现代医学最大互补的方法论.中医人要牢记:只有先成为现代医学的镜子才有与之平等对话的资质;只有中西医双方的研究视角呈最大互补,彼此才能成为对方察照盲区的镜子.抓住主流医学转型转向的机遇,尽快完成中医理论概念的澄清与重构,构建自身的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中西医话语系统的通约,将中医针灸的独特价值以现代医学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完整、清晰地呈现出来,获取与现代主流医学平等对话的话语权,真正实现中西医之间有效、高效的互通互鉴,为未来医学新体系的创建做出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针灸人形论中西医互补中西医互通概念重构理论创新

    中医药学的跨学科研究历程

    王续琨李选白长川
    414-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溯 20 世纪中期以来中医药学学科体系的演进发展历程,可以梳理出其跨学科研究的 3 条主线、4条副线和众多散点状态的支线.其中,3 条跨学科研究主线分别形成于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间的 3 个边缘交汇区,4 条跨学科研究副线依次形成于中医药学与哲学科学、系统科学、数学科学、思维科学 4 个科学部类之间的边缘交汇区,散点状态的跨学科研究支线主要分布于中医药学与交叉科学若干学科门类之间的边缘交汇区、中医药学内部的学科交汇区.双向开掘 3 条跨学科研究主线、持续开拓 4 条跨学科研究副线、积极开发众多散态跨学科研究支线,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中医药学跨学科研究的 3 项基本对策.

    中医药学跨学科跨学科研究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钱季寅与中医文化运动:关于民国时期"中医文化"概念的讨论

    高晞
    424-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文化"并非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传统概念,它是 20 世纪随着"文明"和"文化"概念传入中国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概念.通过 20 世纪 30 年代发生的一场文化事件——"中医文化运动",分析钱季寅在主持中医书局短短几年时间里,为推进中医文化建设而制定的策略和使用的方法,由此探讨近代中国学界对"中医文化"的不同认知、中医界宣传中医文化的方法,以及"中医文化"与中医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

    文化中医文化中医文化运动钱季寅秦伯未

    疾病观与历史书写刍议

    郑洪
    432-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疾病有关的历史研究必然离不开医学疾病观.由于中西医学范式的不同,以现代疾病观来解读古代医学材料,很可能是割裂的,失去了整体性.但如果局限于中医疾病观,有时不能对疾病的真正性质和社会危害进行恰当评价.随着社会文化视角下展开的疾病研究增多,提供了更广的视野和更大的自由度,但需要避免过于脱离医学范畴的倾向.整合多种角度开展系统评价的原则,当以医理为本,人文扩展;西说为基,中说溯源.

    疾病观历史中医医疗文化史

    中医图像身体史研究的回顾及其可能

    张树剑刘欣怡
    440-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领域,对身体的关照和探讨由来已久.同时,图像史学方兴未艾,与身体史相结合,诞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图像身体史.中国古典医籍中的身体图像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在此基础上展开的中医身体图像研究也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并尝试建立起一定的范式.总揽古今,笔者提出未来中医图像身体史研究的三条可行路径:一是身体图像博物志;二是图像证史的图像志释读;三是建立身体的图像学分析.

    图像身体史中医典籍图像学中医图像

    中医概念"方""药"初义求真

    沈澍农
    451-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方""药"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概念.古代"方"的得名原由,中医界有普遍的误解;古代的"方"与当今的"方剂"概念的关系,也未能真正理顺.古代"药"的初义与当今的"中药"概念也并不等同.单药方属药还是属方(方剂),在当今方剂学研究中存在较大认识偏差.通过对简帛及早期医药文献、文史文献中的相关用例进行梳理、分析,以上问题可以得出较为清晰的答案,从而有助于理解古代医药文献、阐明中医学术中的某些疑难点.

    方剂药品药材单方

    《豁斋医目》与力钧东瀛访回的医书

    杨东方
    465-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资料匮乏,学术界对清末民初著名医家力钧东瀛访书所得一直了解不多.幸北京协和医学院档案室所藏的《豁斋医目》为管窥力钧所得中医书籍提供了线索.通过《豁斋医目》及北京协和医学院现存的力钧藏书可以得知,力钧访回了大量善本医书.数量上,他访回医书 200 余种,其中日文汉方著作是特色.质量上,仅国内久佚医书就有 10 余种,《卫生家宝方》《卫生家宝汤方》《澹寮集验秘方》等都是先前杨守敬等人访书时未见到的医书.另有多部日本名家旧藏、旧抄.整体看来,力钧访归医书的成绩虽不如杨守敬,但跟李盛铎差距不大,远远超过罗振玉等其他学者,值得学术界进一步研究.

    日本力钧《豁斋医目》中医书籍

    《中医药文化》40年学术推介与办刊理念之辨

    张净秋
    474-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84 年,《医古文知识》在广大青年学子和医学工作者对科学与知识的热切期盼中诞生.在其最初发展的 22 年中,杂志办刊理念从夯实广大从业人员的医古文基础、提高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逐步转变为宣传中医药知识、熔文史哲医艺于一炉.2006 年,杂志更名为《中医药文化》,致力于发展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在杂志社同仁和业界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中医药文化》已经成为学界最为重要的学术推介与交流平台之一.杂志介绍宿儒大家的卓越成果,推荐新人的学术力作,联络各个学科专业的杰出学者,擘画医学人文领域研究的前沿课题,搭建海内外学界沟通的桥梁纽带,营造融洽、热烈的学术研究氛围.杂志为中医药学术的发展、通识教育与科学普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意义与价值必将铭记在中医药人的心中.

    《医古文知识》《中医药文化》办刊理念学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