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玉米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玉米科学
玉米科学

才卓

双月刊

1005-0906

ymkx@cjaas.com ymkxbjb@vip.163.com

0431-87063137,87063141

130033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开发区彩宇大街1363号

玉米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刊登以玉米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论文。《玉米科学》为双月刊,双月15日出版,大16开本,152页,每期定价15.00元,全年90.00元,邮发代号12-137。近年来,玉米科学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惟一的玉米学术刊物,在玉米界具有较大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种质基础玉米材料诱导效率及加倍效率研究

    鲁俊田吴媛媛王俊龙吕春波...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不同类群骨干自交系PH4CV、Mo17、PH6WC、郑58、D299、H29、丹黄34、丹598、昌7-2和S121为基础试材,按照群内和群间杂交共组配15个基础群体,分别形成F1、F2、F3和F4共4个自交世代,研究其单倍体诱导率和加倍率.利用高频诱导系丹诱3号对骨干自交系和不同遗传基础的自交后代进行单倍体诱导,利用浓度为0.06%的秋水仙素对各世代单倍体子粒进行加倍处理.结果表明,不同种质类群自交系间诱导率存在显著差异,以Lan-caster 群代表系PH4CV、Mo17和Reid群代表系PH6WC、郑58诱导率较高.高诱导率类群通过群内和群间组配基础试材,同样具有较高的诱导率,同时利用杂种优势提升了LRC、SPT和PB群骨干系的诱导率.诱导率随着自交世代增加而显著降低,在F2世代加倍效果最好.

    玉米单倍体诱导率加倍率种质类群世代

    基于HTP标记对玉米DH、RIL和BC群体遗传规律的比较分析

    张云龙马世鹏许理文赵怡锟...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先玉 335 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s,DH)群体、掖 107x昌 7-2重组自交系(Recombined inbred lines,RIL)群体和京724×京92回交1代(Backcross,BC)群体为试材,采用全基因组覆盖的新型区块标记——单倍型标签多态性(haplotype-tag polymorphisms,HTP)标记,从基因型分离比、亲本遗传片段和重组交换3个角度解析DH、RIL、BC群体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DH群体虽然偏分离高于BC群体,平均交换频率低于RIL群体,但该群体样本中不存在杂合和外源片段,均为纯合片段;平均亲本遗传片段长度为384个HTP,高于RIL群体;单代上拥有最高的重组交换次数,相较于其他群体,在群体特点和创制成本等方面具有较多优势.

    玉米DHRILBCHTP标记遗传规律

    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ms1153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郭瑶晴孙晓靖连玉杰陈慧...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ms1153为材料,通过减数分裂期花粉母细胞染色体观察和不同发育时期花药石蜡切片分析突变体不育表型产生的原因,利用F1和F2群体确定突变体ms1153的遗传方式和基因MS 1153物理位置.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植株在营养生长期无明显差异,在生殖生长阶段花药不能从颖壳外露,成熟花粉粒内无淀粉积累.细胞学分析发现,突变体减数分裂过程正常,但减数分裂后绒毡层降解推迟.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ms1153的不育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图位克隆的策略将MS1153基因定位于玉米第4染色体分子标记8243与8275之间,物理区间为221.4~226.2 Mb,此区间内没有已克隆雄性育性基因,说明MS 1153是一个新的玉米雄性育性基因.

    玉米雄性不育ms1153基因定位绒毡层

    玉米COBRA基因家族分析及重要成员ZmCOBL03基因编辑

    郝竞杰赵方方陈子奇尹悦佳...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玉米COBRA家族10个成员的序列特征、与其他物种的进化关系和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结果表明,10个COBRA家族基因都含有CCVS保守结构域,并且均定位于细胞膜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家族可以分为2个亚族,每个亚族内的基因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和理化性质.以ZmCOBL03为候选基因开展基因编辑,采用双靶标位点的设计思路,利用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技术和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获得ZrnCOBL03基因靶向突变的玉米株系.表型分析证实,ZmCOBL03基因突变后严重影响了玉米的正常发育,表现为植株极端矮化且生殖生长受到抑制,证实ZmCOBL03基因在植物细胞壁纤维素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玉米COBRAZmCOBL03基因敲除

    甜玉米中F2:3群体可溶性糖和子粒嫩度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

    党冬冬秦涛于典司顾炜...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甜玉米自交系SHL03和SHL01为亲本构建的F2∶3群体,用离子色谱法(IC)测定葡萄糖(GLU)、果糖(FRU)、麦芽糖(MAL)和蔗糖(SUC)的含量,用SMS测定果肉硬度(FH)、种皮硬度(PH)、种皮脆性(PB)和果肉紧实度(FM).结果表明,总共定位到与可溶性糖相关的QTL 34个,子粒柔嫩度相关的QTL 28个,位于1、2、3、4、5、6、7、8、10号染色体上,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 1%~15.8%.主效QTL qFH3-1、qFH3-2、qFH5-2、qFH5-3、qGLU2-1、qG-LU2-2的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2.2%、11.4%、12.1%、10.5%、15.8%和12.8%.在主效QTL的置信区间共找到44个注释基因,这些候选基因和相关的QTL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具有更好可溶性糖含量的玉米材料和相关功能基因的克隆提供资源.

    甜玉米可溶性糖子粒柔嫩性QTL分析候选基因

    玉米氮胁迫响应NRT基因的鉴定及ZmNRT2.5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王玉斌张志贤张岱奕刘薇...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硝酸盐转运蛋白(Nitrate Transporters,NRTs)在植物根系NO3-吸收或转运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玉米NRTs基因在氮素吸收中的功能,从前期转录组数据中鉴定出7个响应氮素处理的差异表达ZmNRTs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这些ZmNRTs基因的启动子均含有多个植物逆境或激素应答元件,推测他们可能与玉米非生物胁迫应答或植物激素调控氮素吸收相关.从玉米根系中克隆了对氮素处理响应最大的ZmNRT2.5,该基因CDs全长为1 563 bp,编码520个氨基酸.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ZmNRT2.5与AtNRT2.5同源性最高,含有保守的硝酸盐转运结构域,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含11个跨膜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Zm-NRT2.5主要在根、老叶和叶鞘中表达.低氮处理显著诱导ZmNRT2.5在根中的表达,植物激素脱落酸、赤霉素和乙烯均参与调控ZmNRT2.5的表达.同时,ZmNRT2.5基因的表达受到盐胁迫的显著抑制.

    玉米氮胁迫NRTsZmNRT2.5表达分析

    20份早熟欧美血缘玉米自交系利用潜力分析

    刘庆宇张春阳张嘉月李昊...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份早熟欧美血缘自交系为供试材料,9份SS群自交系为母本、11份NSS群自交系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进行配合力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自交系DNF342、DNLM 18、东407、东409和东401产量一般配合力(GCA)优良,东304和东503株高、穗位高一般配合力优良,有利于降低杂交组合株高和穗位高.杂交组合东 407× 东601、东 409×DNF342、东 502×DN4206、东 409x 东 305、东 407×DN4206 和东 401 ×东 601 产量对照优势较强,可用于新品种试验.

    玉米自交系配合力杂种优势

    基于SSR标记的148份玉米自交系亲缘关系分析

    李庆锋任雪娇许赢叶春旺...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40对核心SSR标记分析148份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结果表明,40对核心SSR标记在148份玉米自交系中共检测出 136个等位变异,每个SSR标记得出的等位变异总数为2~6个,平均3.4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变幅为1.232 3~5.005 0,平均2.393 9;基因多样性变幅为0.188 5~0.800 2,平均为0.525 2;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178 1~0.770 5,平均0.461 7.利用UPGMA聚类法将148份玉米自交系划分为Reid、旅大红骨、PB、Lancaster、塘四平头、中间类群,共6个类群,其中,主要以Reid、旅大红骨、PB、Lancaster和塘四平头这5个类群为主,种群的划分与系谱基本吻合.

    玉米SSR标记亲缘关系分析聚类分析

    干旱耐性差异玉米自交系叶面泡状细胞特性分析

    刘宇欣刘芦瑶穆心雨蒋玲...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6种不同干旱耐性玉米自交系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自交系苗期干旱耐性、泡状细胞特性及干旱胁迫后泡状细胞形变等研究,揭示泡状细胞与干旱胁迫耐性差异玉米自交系干旱胁迫前后的特性及反应的关联性,在细胞水平上探索重要农作物干旱胁迫反应机制.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B73、PH4CV、HiC对干旱胁迫较为敏感,Mo17干旱耐性较强,Zong31、Z58次之.泡状细胞切片显示,叶片表皮泡状细胞簇数随自交系干旱耐性增强而增多,每簇泡状细胞数量随自交系干旱耐性增强而减少.干旱处理后,泡状细胞发生明显形变,自交系泡状细胞形变程度与其干旱耐性、叶片萎蔫程度、红外热成像、组织含水量和膜脂氧化产物MDA(Malondialdehyde)积累等胁迫反应特征呈对应关系,表明玉米叶片泡状细胞在调节植物干旱胁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玉米泡状细胞干旱胁迫适应性反应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玉米子粒发育过程中水分变化规律

    段思菲陈怡许莞儿吕函默...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技术观测子粒发育过程的水分迁移动态,分析不同种质玉米子粒水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子粒发育初期,郑单958与先玉335的子粒含水率存在显著差异,且一直伴随整个发育时期.在整个发育期,自由水和半结合水含量逐渐降低,结合水含量逐渐升高,整体水分向结合水方向迁移.DAP36-DAP43是两品种水分相态差异最大的生育期;在成熟期,半结合水是两品种间唯一有差异的水分相态.各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淀粉与结合水呈显著正相关,与自由水、半结合水呈显著负相关.综上,LF-NMR可以快速且无损检测玉米子粒发育过程的水分变化.在玉米子粒发育过程中,子粒含水率不断降低的同时伴随着水分向自由度降低方向转化,淀粉积累可能是促使这一过程的因素之一,半结合水可能是影响成熟后期两个品种脱水差异的水分相态.

    玉米水分迁移水分相态LF-N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