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部林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部林业科学
西部林业科学

杨宇明

双月刊

1672-8246

jwcfs@vip.163.com;jwcfs@qq.com

0871-5211394

650201

云南省昆明市黑龙潭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内

西部林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West China Forestry Scienc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西部林业科学》简介 《西部林业科学》系由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省林学会联合主办的公开发行的学术类刊物。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林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云南省优秀科技期、《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西部林业科学》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被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并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统计源期刊。《西部林业科学》目前影响因子为 0.882,位居云南省学术期刊前列。《西部林业科学》主要刊登林业各专业的科学试验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综合评述等方面的科技文章,含造林、林木育种、森林经营、经济林果、森林保护、森林生态、森林经理、森林工业、林产品加工与利用、森林经济、林业应用基础等专业内容。《西部林业科学》聘请了中国资深院士陈俊愉、原联合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主席李文华院士、张亚平院士及孙汉董院士为首席编委,聘请了含四川、贵州、广西、重庆等7 个省市区的35位知名专家学者为编委。《西部林业科学》以云南林业科学技术为立足点,面向中国西部,力求反映中国西部林业科学技术水平,面向全国征订发行。欢迎全国各地的林业工作者投稿,开展学术讨论,促进学术交流。 http:\E-mail:yafinfo@public.km.yn.cn;jwcfs@qq.com 编辑部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黑龙潭盘龙区蓝桉路2号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内 邮 政 编 码:650201 主 编:杨宇明 韩明跃 电 话:(0871)5211394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低氘水生物技术对咖啡碱和茶多酚浸出率的作用

    张红艳林娟黄守行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低氘水含量对茶叶中咖啡碱和茶多酚浸出率的作用,以南岳云雾茶夏秋红茶为例,开展低氘水生物技术以及沸水浴浸提实验、微观结构测试和表征分析.结果显示:(1)4 种含氘水的红外光谱图几乎重叠,在波长为 1500~3400 cm-1 区间具有明显的特征峰.(2)对比蒸馏水组,低氘水组的南岳云雾茶夏秋红茶的茶汤颜色均有所增加;50 mg/kg低氘水组茶叶表面出现明显的裂痕和塌陷,而其他组没有显著的区别;与蒸馏水组相比,4 个采集点不同低氘水组咖啡碱的浸出率均更高.(3)对比刚开始浸泡时间,4 组咖啡碱的浸出率均有所提高,且在 5、10、15 s不同低氘水组咖啡碱的浸出率均更高.研究表明不同含量的低氘水均有利于南岳云雾茶夏秋红茶中咖啡碱和茶多酚的溶出.

    低氘水咖啡碱茶多酚南岳云雾茶夏秋红茶

    超声辅助提取流苏香竹竹叶黄酮及其对亚硝化反应清除阻断作用

    李翱翔谭炎坊冯武
    101-109,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竹叶黄酮的得率,以流苏香竹叶为研究对象,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流苏香竹竹叶黄酮超声协同乙醇提取的工艺,并测定流苏香竹叶提取物抗氧化、清除亚硝化物以及阻断亚硝化反应的能力.结果表明,响应面优化超声协同乙醇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为 66.5%,料液比 1︰30,超声功率 311 W,流苏香竹叶黄酮的得率为 37.146 mg/g.生物活性研究表明,流苏香竹叶提取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强于L-抗坏血酸(Vc),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稍弱.对亚硝化物的清除率可达到 52.59%,亚硝化反应的阻断率可达到 74.75%.相关性分析表明,黄酮类化合物是流苏香竹叶中主要的抗氧化剂,亚硝化物的清除及亚硝化反应的阻断呈高度正相关.该研究发现流苏香竹竹叶黄酮作为多靶点抗癌药物或保健产品的潜力很大,可促进流苏香竹叶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

    流苏香竹竹叶黄酮响应面优化抗氧化亚硝化反应

    种子植物不同毛被和质地的叶片制备改进方法研究

    位文娜王思扬刘孟奇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改进一种适用于毛被特征和质地均不同的叶表皮特征观察的种子植物叶表皮制片方法,选择具有纸质叶和革质叶代表性的 6 种种子植物为研究材料,在稀硝酸和冰醋酸混合物中浸泡并搅拌使叶表面毛被(或鳞片)脱离,然后在冰醋酸和双氧水混合物中分离上、下表皮,再用乳酸透明后用 1%番红染色,封片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叶表皮特征,并将其与扫描电镜特征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数码相机拍照观察叶上表面可看出,2种质地 6 种植物叶片上表面均比较光滑,无毛或无明显的毛被;体视显微镜观察叶下表面可看出,薄荷叶和车前叶都较为平整无非腺毛,野艾蒿叶密被蛛丝状绒毛,胡颓子叶密被鳞片,山楂叶可以看到各级网脉,枸骨叶可以看到"黑点"状的下陷气孔.(2)改进叶表皮制片方法能有效去除纸质叶和革质叶叶表面的毛被或鳞片,并分离出上、下表皮,能够清晰观察到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不到的叶表皮特征,包括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腺毛和气孔类型等.(3)对于角质层厚的革质叶和毛被(或鳞片)厚重的纸质叶或革质叶,扫描电子显微镜分辨率高,可以清晰观察到角质层或蜡质层颗粒和毛被或鳞片的纹理,但无法观察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和气孔类型;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气孔类型、毛被类型等特征,但无法观察到角质层或蜡质层颗粒和毛被或鳞片的纹理.可得结论:叶表皮制片新方法可以较好地分离纸质叶和革质叶的上、下表皮,从而获得理想的叶表皮制片,能够清晰观察叶表皮特征.

    叶表皮制片方法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

    天然紫甘薯色素染制玫瑰永生花工艺的优化

    杨红伟杨蓉鲁元学苏建兰...
    117-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永生花化学染制的污染、不安全的问题,优化天然植物染永生花染色工艺,提升染色效果,以新鲜玫瑰花为试材,天然紫甘薯色素为染料,采用单因子试验及响应面法进行紫甘薯色素染制玫瑰永生花实验,通过测定天然紫甘薯色素的物质成分及染色前后玫瑰永生花的颜色特征值和外观性状观测评估,优化玫瑰永生花的染制工艺.结果显示:紫甘薯色素直染制玫瑰永生花的最佳工艺为pH值5、染料浓度 2.0%、染制温度 20℃、染制时间 6 h;媒染固色最佳工艺为用3%硫酸铜同媒染制3 h.在此条件下,玫瑰永生花上染效率最高,花朵外观形状较好,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

    紫甘薯色素玫瑰永生花响应面工艺优化

    新型无损检测技术对林木种子活力筛选及资源保护的应用

    古戈刘畅孔令蝶黄梦莎...
    126-132,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林木种子资源质量,拯救濒危植物,提高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选育优良品种和保护资源多样性,围绕林木种子活力筛选展开研究.重点针对基于光学特性包括红外热成像、多光谱成像、近红外光谱等新兴光谱成像,以及基于非光学特性包括电子鼻、机器视觉等无损检测技术进行原理解析,阐述并分析不同检测技术的适用场景及优缺点.未来林木种子的新兴检测技术应面向林木资源种子的发展需求和应用场景,充分利用不同技术和算法的优势,朝着"多模态,跨尺度"方向发展,以期为中国林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无损检测种子活力林木种子光谱成像筛选保护

    基于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云南松根际根内细菌群落多样性

    普蕾周宇杨和滢埝母德锦...
    13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不同海拔梯度云南松根际土壤及根内细菌种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为研究云南松在不同海拔条件下的适应机制提供一定的微生物学角度的证据.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海拔云南松根和根际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V5~V7 区域进行测序,并对其群落结构组成、多样性以及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云南松根内生细菌共鉴定出41 门118 纲277 目465 科893 属1755 种,而根际土壤细菌共鉴定出 34 门 96 纲 230 目 395 科 761 属 1626 种.(2)云南松根际土壤细菌群落香农指数显著高于根内,并且根际土壤中细菌丰度最高的为变形菌门,而根内丰度最高的为放线菌门,根内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是根际土壤的 2 倍,而根际土壤中酸杆菌门相对丰度是根内的 2 倍,此外根内生细菌群落代谢功能丰度相较于根际土壤细菌较高.(3)云南松根际土壤和根内生细菌群落在不同海拔梯度间的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此外不同海拔梯度之间优势物种相对丰度占比存在差异.PICRUSt2 功能预测表明,根际土壤细菌基因二级功能表达量随海拔梯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并且根内生细菌基因功能表达量仅在海拔 2900 m处较高.可得结论:不同海拔梯度下云南松根际土壤与根内生细菌多样性、细菌群落的环境适应、功能上均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云南松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有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云南松的环境适应机制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云南松海拔细菌群落多样性高通量测序

    蚂蚁筑巢对森林土壤氮库组分含量和分配的影响

    闪昇阳陆梅李聪赵定蓉...
    144-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阐明蚂蚁筑巢对纳帕海面山森林土壤氮循环的影响过程及机制,以该区云杉-冷杉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比较蚁巢和非蚁巢 2 种野外实验处理土壤氮组分(全氮、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及其分配(碱解氮/全氮、硝态氮/全氮、铵态氮/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全氮)的差异特征,分析蚂蚁筑巢活动引起土壤理化环境变化对氮库组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1)蚂蚁筑巢显著影响土壤氮组分含量积累及分配(P<0.05).其中,蚁巢土壤的全氮、硝态氮、铵态氮、碱解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是非蚁巢的2.2、3.5、1.4、4.2、1.8 倍;蚁巢土壤的氮组分(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占全氮比例是非蚁巢的 1.88、1.47、1.38、1.58 倍;土壤氮库组分及其分配受不同处理、土层及交互作用的影响显著(P<0.05).(2)回归分析显示,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分别解释全氮变化的 87.29%、80.84%.(3)曼特尔分析表明,氮库组分积累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土壤孔隙度、全磷和pH,土壤氮库组成分配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有机质、速效钾和速效磷.可得结论:蚂蚁筑巢显著改变土壤孔隙度、酸碱性、碳磷钾养分等环境因子,进而调控纳帕海面山森林土壤氮库组分含量的积累与分配.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高原湿地面山土壤氮积累过程的土壤动物学调控机制.

    蚂蚁筑巢氮组分氮积累氮分配面山森林纳帕海

    扁核木不同直径茎干的光合生理特征

    张亚萍杨兆珍陈佳福田斌...
    15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的绿色茎干能在叶片缺失时有效地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额外的能量来源,使其更好地适应极端环境.本研究以分布于西南地区具有绿色茎干的植物——扁核木为对象,比较了扁核木不同直径茎干的光合特性及其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差异,为扁核木的育种和高效栽培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扁核木茎干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且与叶绿素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2)不同直径的茎干叶绿素含量和光合能力存在差异,随着扁核木茎干直径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扁核木不同直径的茎干净光合速率均较高.研究表明:茎干的光合作用功能有助于扁核木在早春无叶期间完成开花的生理过程,提高了其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

    茎干光合作用扁核木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早春开花

    氮缺乏对84K杨树组培苗光合特性及次生代谢的影响

    苗娜史羽桐王胜芳高媛...
    16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氮缺乏对 84K杨树组培苗生长的影响,以期为 84K杨的育种与繁殖提供理论基础.以 84K杨树组培苗为实验材料,通过氮缺乏处理,测定 84K杨树组培苗的生物量、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并进一步分析氮缺乏时全氮、全碳、碳氮比、总酚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培养基中氮含量的减少,84K杨树组培苗的干重、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均受到抑制,同时,氮缺乏导致 84K杨树组培苗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及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降低.此外,随着培养基中氮素的减少,84K杨树组培苗中全氮含量显著减少,碳氮比显著升高,总酚含量显著增加.抗氧化分析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氮含量越低,组培苗的抗氧化活性越好.相关性分析表明,生物量与光合参数及叶绿素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但与总酚含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全氮含量与总酚含量之间存在负相关,与全碳及碳氮比之间存在正相关;同时 84K杨树组培苗总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氮缺乏可对 84K杨树组培苗的光合生理及次生代谢产物产生影响,不利于 84K杨树组培苗的生长和光合作用,但促进了多酚等抗氧化物质的产生.本研究可为 84K杨树的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

    氮缺乏84K杨树组培苗生长光合总酚抗氧化活性

    基于树种随机效应的东北林区主要针叶树种含碳量模型构建

    谷子航马爱云谢龙飞董利虎...
    169-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准确估算东北林区针叶树种含碳量,通过林木易测因子推算难于测定的单木含碳量.基于黑龙江省 3种针叶树的 129 株解析木数据,分析 4 种树木各组分(即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的含碳率差异,并采用似乎不相关回归(SUR)方法构建树木各组分一元含碳量SUR模型(SUR1)和二元含碳量SUR模型(SUR2),并在SUR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树种混合效应,进而构建似乎不相关混合效应(SURM)模型(SURM1 和SURM2).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样木构建校正样本,用于计算各个树种的随机效应参数,并评估模型在不同样本量下的预测能力.结果显示:(1)引入树种混合效应后,枝和叶的含碳量模型拟合效果改善较为明显,R2a 均提高17%以上,干和根含碳量模型的R2a 分别提高 6%和 13%;(2)SURM2 在树干含碳量的拟合和预测精度上优于SURM1,在树叶、树枝和树根含碳量的拟合和预测精度上与SURM1 差异不大;(3)当使用随机抽取的 3 棵株样木计算树种水平随机效应时,SURM模型的预测表现要优于SUR模型和仅考虑固定效应的SURM模型.在基础的SUR模型系统中引入随机效应可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本研究推荐使用SURM模型预测东北林区 3 种针叶树含碳量,为东北林区针叶树种含碳量的估算提供参考.

    含碳量针叶树似乎不相关混合效应模型模型校正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