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药物生物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药物生物技术
药物生物技术

吴梧桐

双月刊

1005-8915

ywswjs@cpu.edu.cn

025-83220372

210009

南京童家巷24号

药物生物技术/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CSCD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科委批准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双月刊)。主要刊登生物技术在医药卫生、食品化学、农业和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研究应用文章。包括生物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信息学、基因治疗学以及生物成份的分离纯化和分析、新生物药物的开发和药理、药效及临床研究。本刊读者是从事生物技术科学研究人员,生物科学工作者,生物药物科技人员,药学工作者,医师,高等院校师生和工农业科技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急性脑梗死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白介素6、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联合检测的临床研究

    冯文聪范丽丽程鹏
    6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细胞色素P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白介素6(IL-6)、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选取2021年11月至2023年9月广东省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1个月的ACI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均经聚合酶链式反应微阵列芯片杂交法测定CYP2C19基因型,依据其基因型分为快代谢组、中间代谢组、慢代谢组,分析CYP2C19与IL-6、D-D、FIB水平的相关性,对比三组治疗前后IL-6、D-D、FIB水平,同时对比三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预后情况,分析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实验室指标联合检测的意义。慢代谢组IL-6、D-D、FIB水平均高于中间代谢组、快代谢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ACI患者CYP2C19基因分型与血清IL-6、D-D、FIB水平呈正相关(P<0。05);治疗后快代谢组IL-6、D-D、FIB水平低于中间代谢组、慢代谢组(P<0。05);快代谢组预后不良率29。51%(18/61)低于中间代谢组50。00%(15/30)、慢代谢组62。07%,其中快代谢组预后不良率与慢代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ACI患者CYP2C19基因分型为慢代谢联合IL-6、D-D、FIB水平预测其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97、84。27%、82。53%,高于各项指标单独预测(P<0。05)o ACI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和患者的IL-6、D-D、FIB水平有正相关性,联合检测可对其预后予以准确判断。

    急性脑梗死CYP2C19基因多态性白介素6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临床研究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分析

    程军骆文龙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早期肾损伤的临床诊断和干预提供更科学的依据。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均进行尿微量白蛋白和血清肌酐水平检测,并记录临床特征和孕妇结局。同时,比较尿微量白蛋白与其他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在15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中,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呈阳性的有95例(63。3%),提示早期肾损伤。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组患者的肌酐水平、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尿蛋白定量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与收缩压之间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r=0。421,P<0。01),即随着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的增加,收缩压呈现增加的趋势。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与舒张压之间存在轻度正相关关系(r=0。315,P<0。01),即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升高可能伴随舒张压的轻度增加。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与早产发生率之间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r=0。529,P<0。01),即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的升高与早产发生率的增加相关。此外,阳性组患者更容易出现早产等并发症(P<0。01)。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阳性结果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肾损伤的风险,需要密切监测和干预,以降低不良孕妇及胎儿结局的发生率。

    妊娠期高血压尿微量白蛋白早期肾损伤诊断价值孕妇健康早产

    西帕依固龈液联合米诺环素治疗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研究

    常晓燕代雪茹
    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西帕依固龈液联合米诺环素治疗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效果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选择本医院2020年5月-2021年7月收治的中重度慢性牙周炎80例,据治疗方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组予西帕依固龈液联合米诺环素,对照组仅用米诺环素,均连用4 w。治疗后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后出血指数(BI)、菌斑指数(PLI)、牙周袋深度(PD)、附着丧失(AL)及龈沟液炎性因子和咀嚼功能(咬合力和咀嚼效率),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联合组治疗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治疗后2组PI、SBI、PD、AL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TNF-α、IL-1β、IL-6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咬合力及咀嚼效率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西帕依固龈液联合米诺环素治疗中重度慢性牙周炎,能有效改善牙周指标,缓解炎症,提高疗效,改善咀嚼功能,且不良反应少。

    慢性牙周炎西帕依固龈液米诺环素出血指数菌斑指数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药物毒性

    GDM孕妇血清铁蛋白、NF-κB变化与胰岛素抵抗程度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王佳盈孙燕任倩史少文...
    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血清铁蛋白(SF)、核因子-κB(NF-κB)变化与胰岛素抵抗(IR)程度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选取2020年5月-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GDM孕妇115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产检的115例耐糖量正常产妇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血清SF、NF-κB水平、血糖[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及IR生化指标[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分泌指数(I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R-IR)],根据HOMR-IR划分IR程度,比较不同IR程度血清SF、NF-KB水平;随访并记录两组妊娠结局,比较GDM孕妇不同妊娠结局血清SF、NF-κB水平,分析其血清SF、NF-KB水平与IR程度、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及SF、NF-κB联合检测对GDM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观察组血清SF、NF-κ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49。31±12。53)µg/L、(14。86±4。71)ng/mL vs(24。63±9。63)µg/L、(8。63±2。73)ng/mL;P<0。05];观察组 FPG、2h PG、FINS、HOMR-IR 均高于对照组,IS 低于对照组[(4。97±0。61)mmol/L、(9。79±0。83)mmol/L、(10。57±2。68)μU/mL、(2。13±0。46)%、(2。33±0。86)%vs(4。23±0。68)mmol/L、(8。01±0。62)mmol/L、(9。73±3。17)µU/mL、(2。30±0。57)%、(1。83±0。74)%;P<0。05];两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较(42。61%vs 1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100,P<0。001);GDM孕妇不同IR 程度血清 SF、NF-κB水平比较,HOMR-IR(0~1)<HOMR-IR(1~2)<HOMR-IR(2~3)<(HOMR-IR>3)[(26。89±9。75)<(42。82±10。06)<(51。16±10。25)<(62。17±11。47)μg/L;(8。94±2。65)<(12。71±4。11)<(15。01±4。53)<(19。74±4。60)ng/mL;P<0。05];GDM 孕妇不良妊娠结局 GDM 孕妇血清 SF、NF-κB 水平均高于良好妊娠结局孕妇[(74。62±10。59)μg/L、(19。16±4。57)ng/mL vs(30。52±10。84)µg/L、(9。07±2。95)ng/mL;P<0。05];GDM孕妇血清SF、NF-κB水平与IR程度(r=0。746、0。612)、妊娠结局(r=0。811、0。793)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SF、NF-κB联合预测GDM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AUC为0。913,大于SF、NF-κB单独预测(P<0。05)。GDM孕妇血清SF、NF-κB异常表达,且与IR程度及不良妊娠结局联系密切,联合检测SF、NF-κB有利于预测GDM孕妇不良妊娠结局。

    妊娠期糖尿病铁蛋白核因子-κB胰岛素抵抗妊娠结局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

    口服秋水仙碱引起血清CA72-4升高的初步研究

    范海波张静王志国施建丰...
    8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口服秋水仙碱引起血清CA72-4升高的原因。结合口服秋水仙碱引起非肿瘤患者血清CA72-4增高的病例,通过细胞实验探讨秋水仙碱对胃癌细胞BGC-823 CA72-4分泌的影响,通过体外秋水仙碱和血清共处理,明确秋水仙碱是否直接干扰血清CA72-4的测定。不同浓度(0、0。5、5、50 µg/L)的秋水仙碱处理胃癌细胞BGC-823 24 h后,各组细胞上清液CA72-4的浓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秋水仙碱与患者血清体外共处理1、2和3 h后,各组血清CA72-4的浓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CA72-4是指示胃癌的肿瘤标志物之一,但胃癌细胞中CA72-4的产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秋水仙碱引起CA72-4升高的机制也未被完全阐明,临床医生和检验医生应考虑药物因素可能引起的血清CA72-4浓度的改变。

    秋水仙碱痛风糖类抗原72-4

    注射用胸腺五肽联合纤支镜灌洗治疗对支气管扩张症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炎症指标水平的影响

    郭静李健刘壮
    8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观察注射用胸腺五肽联合纤支镜灌洗治疗对支气管扩张症(BE)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炎症指标水平的影响。纳入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150例BE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纤支镜组、联合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纤支镜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联合组在纤支镜组的基础上联合胸腺五肽治疗。比较三组临床疗效、恢复时间及治疗前后肺功能、动脉血气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纤支镜组与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高于纤支镜组(P<0。05);纤支镜组与联合组咳嗽咳痰、发热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联合组短于纤支镜组(P<0。05);治疗7 d后纤支镜组与联合组呼气峰流速(PEF)、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均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高于纤支镜组(P<0。05);治疗7 d后纤支镜组与联合组血清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联合组低于纤支镜组(P<0。05)。注射用胸腺五肽联合纤支镜灌洗治疗BE合并肺部感染可促进症状和体征恢复,改善肺功能和动脉血气,控制炎症反应。

    支气管扩张症肺部感染胸腺五肽纤支镜灌洗肺功能炎症因子

    血红蛋白多肽的降压机制研究进展

    陈映伍张胜利李生娥王永刚...
    9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对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分离纯化及功能特性和血红蛋白多肽制备方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血红蛋白多肽的降压机制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Hb多肽存在降压机制研究的问题以及开发利用的方向,以期为Hb降压肽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功能血红蛋白多肽降压机制

    胃癌相关代谢性改变及其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何砺坚朱娟娟陈一砾
    9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癌症之一,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由于胃癌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及预防筛查的不重视,90%的患者发现时已进展为晚期,晚期以化疗和靶向治疗为主,但随着化疗及靶向药物的长期应用,肿瘤的抗药性显现,胃癌细胞重新获得增殖、转移及侵袭能力,从而最终导致患者的死亡。胃癌化疗耐药涉及多种复杂机制,代谢紊乱在肿瘤耐药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靶向代谢的化疗一直是有效的治疗癌症的方法。靶向治疗相对于化疗具有疗效佳及副作用小的特点,但其个体差异大,临床应用范围有限。因而寻找更丰富、更有效的靶点对于胃癌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代谢重编程被认为是癌症的标志之一,代谢重编程为肿瘤细胞提供代谢需求,肿瘤代谢异常在肿瘤的发生、转移、耐药和肿瘤干细胞中都起到重要作用。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对细胞的代谢有重要影响,一些治疗肿瘤的方法已经集中在靶向癌细胞的代谢上,并取得一定疗效。胃癌相关代谢性的治疗靶点也在不断的丰富,针对胃癌代谢性靶点的探索有可能为胃癌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文章将系统阐述胃癌代谢性改变与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为胃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胃癌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脂代谢治疗靶点

    化疗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张敏吴洁
    10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据2023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癌症仍是我国第一大死亡原因,癌症治疗方法的探索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就目前来看,化疗仍是临床癌症治疗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具有杀伤作用强、毒副作用大等特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化疗药物在癌症治疗中也发挥着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文章介绍了化疗药物的分类和特点,并阐述了其免疫抑制机制和免疫增效功能,最后对其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为化疗药物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化疗药癌症免疫抑制免疫增效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糖尿病药物与抗骨质疏松药物在糖代谢和骨代谢中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倪维欢李峰
    10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因糖代谢紊乱导致的系统性疾病,其治疗面临复杂的挑战,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不仅会改变血糖水平,还会引起骨代谢的变化。一些糖尿病治疗药物,如二甲双胍和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对骨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相反,其他糖尿病药物如磺脲类、胰岛素和噻唑烷二酮类可能增加骨折的风险。在选择糖尿病治疗药物时要保持警惕,以防止骨代谢的紊乱,监测和了解糖尿病治疗药物与骨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同时,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抑制骨吸收药物和促进骨合成代谢药物,也会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作为抑制骨吸收药物的双膦酸盐和地诺单抗,具有改善空腹血糖水平的潜力,从而积极调节糖代谢。相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可能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对糖代谢产生不良影响。总之,通过糖尿病药物和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骨和糖代谢的影响进行全面综述后,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患者的骨代谢是有益的;在新型糖尿病药物中,GLP-1类似物在骨代谢中发挥积极作用,降低骨折的风险;对于已有骨质疏松症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双磷酸盐类药物是推荐的一线药物;在肾功能受损或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中,特立帕肽是更好的选择。这种复杂的关系强调了在管理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时采用细致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糖尿病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葡萄糖代谢骨代谢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