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影像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影像技术
影像技术

张含光

双月刊

1001-0270

yxjs_journal@163.com

022-88112801;88113472

300220

天津市河西区洞庭路20号

影像技术/Journal Image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为公开发行科技类期刊,当前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多家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在国内外影像行业有广泛影响。本刊主要报导各种影像体系的发展状况、基本原理、相关装备和材料、生产工艺、应用技术、市场经营等,为促进影像技术和影像材料发展服务。主要读者对象是从事影像技术、影像材料开发、教学研究、生产经营、应用的技术专业人员、营销经营人员和广大影像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模态超声联合人工智能S-Detect技术对BI-RADS 4类乳腺结节的诊断分析

    钟树兴郭红梅刘美玲王霞...
    4-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多模态超声联合人工智能S-Detect技术对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I-RADS)4类乳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2024年3月我院收治的62例乳腺病变患者,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不同诊断方法的诊断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多模态超声联合人工智能S-Detect技术对BI-RADS 4 类乳腺结节的诊断效能.结果:恶性乳腺结节的超声造影特征为:高增强、增强方式呈向心性、内部回声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存在周边放射状血管及增强后病灶体积增大.本组62例患者共76个乳腺结节,病理结果显示42个结节为恶性,34个结节为良性;常规超声诊断出34个恶性,敏感度为71.43%,特异度为88.24%,准确率为78.95%;人工智能S-Detect技术诊断出39个恶性,敏感度为76.19%,特异度为79.41%,准确率为77.63%;多模态超声诊断出44个恶性,敏感度为85.71%,特异度为76.47%,准确率为81.58%;多模态超声联合人工智能S-Detect技术诊断出45个恶性,敏感度为95.24%,特异度为85.29%,准确率为90.79%,其中多模态超声联合人工智能S-Detect技术检查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最高,Kappa值为0.812.ROC曲线对比分析显示,多模态超声联合人工智能S-Detect技术的诊断效能与单纯常规超声、人工智能S-Detect技术、多模态超声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Z=0.275/2.603/2.083,P=0.023/0.009/0.037).结论:相较于单一超声、多模态超声、人工智能S-Detect技术,多模态超声联合人工智能S-Detect技术诊断BI-RADS4类乳腺结节的诊断效能较高,其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高度一致.

    乳腺结节BI-RADS分类多模态超声人工智能S-Detect技术

    非对称回波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技术在肩关节MRI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薛贞龙吉诗苑赵义谢晓亮...
    10-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非对称回波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技术(IDEAL)在肩关节MRI中的可行性,并与传统频率选择脂肪抑制技术(Fat)技术进行对照.方法:选取2023年7月至2023年11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0例行肩部MR1扫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行MRI肩部扫描时分别结合Fat、IDEAL两种不同的脂肪抑制技术.根据评分标准,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各自独立对两组图像的磁敏感伪影、运动伪影、脂肪抑制效果和整体图像质量进行定性分级评分,并测量比较两组图像的冈上肌、肱骨头和三角肌的信噪比(SNR)、冈上肌与肱骨头的对比噪声比(CNR1)和三角肌与肱骨头的对比噪声比(CNR2).结果:定性分析:IDEAL组在磁敏感伪影、脂肪抑制效果和整体图像质量评分均优于Fat组,而在运动伪影评分低于Fat组(所有P<0.05);定量分析:IDEAL组冈上肌、肱骨头和三角肌的SNR、冈上肌与肱骨头的CNR1和三角肌与肱骨头的CNR2均优于Fat组(所有P<0.05).结论:在肩关节MRI扫描中,IDEAL技术较Fat技术能更好地控制图像的磁敏感伪影、获得更好的图像质量和脂肪抑制效果,但对运动伪影更加敏感.

    肩关节水脂分离技术磁共振成像质量控制

    双源CT双能量低剂量扫描技术在甲状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及辐射剂量降低效果分析

    陆荣尹胜男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低剂量扫描技术在甲状腺病变诊断中的可行性及其对患者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60例甲状腺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A组接受常规单能量CT扫描方案:管电压设定为120 KV,管电流180 mAs;B组接受双能量低剂量CT扫描方案:管电压设定为80/140 KV,管电流以180 mAs为基准的自动补偿扫描.两组扫描均采用滤波反向投影算法重建图像.评价两组的主客观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B组(双能量低剂量扫描)的背景噪声和软组织CT值均显著高于对照A组(P<0.001),而信噪比和主观质量评价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52.9%、32.8%和32.9%(P<0.001).结论:双源CT双能量低剂量扫描技术在保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了甲状腺病变患者的辐射剂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双能量CT扫描甲状腺病变低辐射剂量

    CT三维容积重建和X线对诊断肋骨骨折的效能分析

    张毅李繁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CT三维容积重建和X线对诊断肋骨骨折的应用效能.方法:选取清涧县中医院放射科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疑似肋骨骨折患者8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胸部多层螺旋CT三维容积重建和X线检查,以最终手术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且金标准结果显示确诊肋骨骨折43例,未确诊或确诊其他病症37例,本研究对比两种影像学方法的误诊率、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和X线检查相比,多层螺旋CT三维容积重建诊断病理误诊率更低(6.25%对比25.00%,P=0.001),敏感度更高(93.02%对比67.44%,P=0.000),特异度更高(94.59%对比83.78%,P=0.014),准确度更高(93.75%对比75.00%,P=0.000).结论:胸部多层螺旋CT三维容积重建在诊断肋骨骨折方面效果优于X线,能够更清晰地明确骨折类型和细节,建议在临床实践中使用胸部多层螺旋CT三维容积重建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多层螺旋CT三维容积重建X线检查肋骨骨折骨折类型诊断效能

    急危重症胸腹部创伤患者早期诊断中急诊床旁超声检查的作用

    黄文源潘磊
    26-2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急诊床旁超声检查应用在急危重症胸腹部创伤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22年2月-2024年2月广州市番禺区第八人民医院80例拟诊为急危重症胸腹部创伤患者,均行床旁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参照手术结果,评价手术结果、诊断时间、诊断效能、诊断符合率.结果:80例疑似病例经手术确诊有71例为急危重症胸腹部创伤,并且发生率居于前四位的是创伤性胸腔积液(27.50%)、创伤性气胸(16.25%)、脾脏损伤(12.50%)、肝脏损伤(11.25%);较之CT,床旁超声诊断时间更短,P<0.05;床旁超声准确性为83.75%、特异性为66.67%、灵敏性为85.92%,与CT 91.25%、77.78%、92.96%无差异,P>0.05;床旁超声、CT在诊断急危重症胸腹部创伤患者具体损伤类型方面的符合率无差异,P>0.05.结论:床旁超声、CT在早期诊断急危重症胸腹部创伤时诊断效能、诊断符合率基本一致,不过前者诊断速度更快,更有助于快速、准确诊治急危重症胸腹部创伤患者,有临床借鉴意义.

    急危重症胸腹部创伤早期诊断急诊床旁超声

    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联合临床数据在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精准预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黄健
    30-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颈动脉斑块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结合临床数据在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至2024年2月间接受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的117例患者资料,根据磁共振成像及临床诊断将患者分为卒中组与非卒中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斑块回声、表面溃疡、CEUS增强分级以及高血压等因素与缺血性卒中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EUS增强2~3级(OR=7.519,P=0.001)、斑块表面溃疡(OR=3.721,P=0.013)以及高血压(OR=4.256,P=0.016)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上述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7,显示出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CEUS增强2~3级、斑块表面溃疡及高血压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临床预防及干预的重要参考依据.

    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多因素分析

    四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技术(4D-HyCoSy)联合宫腔水造影(SIS)对不孕症患者的输卵管通畅及宫腔粘连的诊断价值

    王成昊曾凡平何玮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不孕症患者应用四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检查(4D-HyCoSy)和宫腔水造影检查(SIS)的临床意义,分析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对输卵管通畅度、宫腔粘连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在宁国市人民医院于2021年4月至2024年1月间收治的不孕症患者中,选取106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4D-HyCoSy和SIS检查.对比分析这两种技术及其联合应用在诊断输卵管通畅度和宫腔粘连中的准确性.结果:4D-HyCoSy检查+SIS检查对输卵管通畅度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单一 4D-HyCoSy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P<0.05);在宫腔粘连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方面,4D-HyCoSy检查的诊断效能最低,SIS检查居中,4D-HyCoSy检查+SIS检查的诊断效能最高(P<0.05);此外,患者的不良反应轻微,仅有4.55%的患者出现轻微不适,未经特殊处理即自行缓解.结论:4D-HyCoSy和SIS在不孕症的诊断中各具优势,联合应用这两种技术能显著提高对输卵管通畅度以及宫腔粘连状况的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指导.建议未来的研究进一步探讨这两种技术在不孕症诊断中的优化应用及潜在的临床推广价值.

    不孕症四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检查宫腔水造影检查输卵管通畅度宫腔粘连诊断效能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对尿路结石成分的定性分析

    黄灿斌陈晓彬蔡辉林卓茂...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双源CT双能量成像对尿路结石成分的定性分析.方法:选取广东省潮州市中心医院放射科在2023年3月-2024年12月期间接受检查的286例尿路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双源CT双能量成像与传统螺旋CT单能量成像检查,采用红外线光谱法测定结石成分,对比分析尿路结石成分差异.结果:286例患者经红外线光谱法检测,结石共计598枚,其中纯成分结石402枚(占比为67.22%)、混合成分结石196枚(占比为32.78%),按照结果进行结石分组,分为尿酸结石组、混合尿酸结石组、胱氨酸结石组、磷酸镁铵结石组、磷酸钙结石组、草酸钙和磷酸氢钙结石组,每组结石数量分别为91枚、63枚、123枚、100枚、134枚、87枚.采用双源CT双能量扫描,计算100 KV和140 KV图像结石的双能比、双能差和双能指数,各组的上述指标对比存在差异(P<0.05);而组间两两对比,胱氨酸与混合尿酸、磷酸钙与草酸钙和磷酸氢钙结石两两组间比较,均未存在着明显差异(P>0.05),而其余组两两作比较则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尿路结石成分定性分析中,采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检测有着确切优势.

    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尿路结石成分分析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对肺静脉CT图像质量的改善价值

    陈涵潇田祥洁雷美娟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常规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ASiR-V),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重建算法(DLIR)对左心房及肺静脉CT图像质量和诊断信心的提高.方法:回顾性纳入31例行左心房及肺静脉CT成像的患者,对其原始数据使用滤波反投影(FBP)、30%ASiR-V、70%ASiR-V、DLIR-M(中)和DLIR-H(高)5种重建算法分别进行重建,测量左心房的CT值,计算相应背景噪声(SD)值、信噪比(SNR)值和对比噪声比(CNR)值.由2名工作多年放射科医师分别评价5组重建图像的图像质量.结果:客观评价:5组重建图像在左心房的SD值、CNR值和SNR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DLIR-H最好,FBP和30%ASiR-V、DLIR-M与70%ASiR-V无显著性差异.随DLIR重建等级增加,SD值降低,SNR值和CNR值升高.主观评价:2位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一致性良好(kappa值为0.814),DLIR-H表现出最佳主观图像质量分数.结论:DLIR与FBP、ASiR-V算法相比,降噪效果更明显,图像质量更好.

    深度学习迭代重建滤波反投影图像质量

    CT血管成像技术对脑出血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

    郭宏宇孙存可韩招娣
    51-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CT血管成像技术(CT Angiography,CTA)与常规CT平扫在脑出血早期诊断以及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对比两种方法对活动性脑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外科在2021年2月-2023年2月收诊的102例脑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平扫和CTA检查,记录两种方法对脑出血病灶的检出率、病因诊断符合率以及活动性脑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CTA对脑出血的早期检出率96.08%,显著高于CT平扫的早期检出率8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动脉瘤、血管畸形、烟雾病、高血压脑出血的病因诊断符合率,CTA均高于CT平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CT平扫对血肿病灶部位以及病灶形态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CT平扫的混合征与CTA的斑点征联合使用,对活动性脑出血的诊断灵敏度、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单一使用任一征象(P<0.05).结论:CTA在脑出血早期诊断中应用价值高,与常规CT平扫相比,CTA对脑出血的早期诊断有更高的检出率,且有助于检出活动性出血,将CTA与常规CT平扫联合应用能早期发现活动性出血,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脑出血血管CT成像技术活动性出血斑点征混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