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夏锦文

双月刊

1007-8606

xuebaogj@yzu.edu.cn

0514-87971605

225009

扬州市大学南路88号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Journal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 Study Edition)
查看更多>>本刊面向全国各类高等院校的广大干部、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面向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图书信息单位的工作人员,面向一切关心高等教育的广大读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周小李谢涵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定向师范生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教师教育研究的新对象.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研究主要集中于培养主体、培养定位、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培养效果五大板块.现有研究明确了系列理论问题:地方师范院校是培养乡村定向师范生的主要院校,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以"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为根本指向,"本土化培养"和"全科教师培养"是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的核心任务,等等.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研究还存在需要改进之处,如研究内容和理论深度需要拓展,研究方法不应限于理论思辨为主,应形成多学科研究范式等.未来研究应注重拓展研究内容、深化研究层次,强化实证研究取向、提倡研究方法多元化,确立多学科研究范式、开展多学科和多视角研究.

    乡村定向师范生乡村教师定向培养乡村教师研究

    迈入乡村的定向教师培养:困局与超越

    时广军贺格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教师供给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支撑,但我国乡村定向教师培养存在"唯我"与"为我"困局.乡村定向教师培养应实现"从我到他"的逻辑超越,表现在四方面:主体逻辑上,从自我主体性转向他者主体性;价值逻辑上,从利益互动转向责任互动;关系逻辑上,从互惠对称关系转向非对称关系;行为逻辑上,从理性嵌入转向德性融入.为促进定向教师培养迈入乡村,建议转向"他"理念,塑造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新自觉;加大"身体"实践,丰富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体验路径;营造"协同"环境,活跃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大氛围.但也应注意他者观的限度,以避免对乡村定向教师培养产生误解.

    乡村教师定向教师培养教师供给他者性

    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陈祥梁昌镛焦新安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新农科人才知识宽度、能力宽广和素质宽厚的要求,以及下得去农村、用得上专业技能、耐得住寂寞、上得来求学深造的培养目标,新农科人才培养应以优化组合、转型化合为总纲领,并形成跨界创新、跨学科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理念;应从思想政治与专业教育、学科集群、教学团队、多元平台、课程体系、数字教育与传统教育、交流渠道、先进评价体系等八个方面的融合出发,构建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

    新农科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

    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演进、基本范式与优化理路

    壮丹丽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内部结构逐渐丰富.多溪流理论认为,问题溪流、政策溪流和政治溪流是促进政策调整的重要因素,当这些原本分离的因素在关键时间节点汇聚到一起,就会促进"政策之窗"的打开.依据这一分析框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院系调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高职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独立学院转设、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新建等重大政策的调整,都是高等教育外部和内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形成了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同体分化、纵向延伸、异质同构等基本范式.在奋进新征程中,要着力解决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持续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明确各层次应用型高校的使命任务,规范应用型高校名称,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形成中国特色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

    应用型高等教育教育政策脉络多溪流理论

    高校交叉学科组织治理困境及其化解——基于对新管理主义的反思

    包开鑫
    4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叉学科组织治理受到新管理主义冲击,陷入治理困境,主要表现为跨学科研究长周期与考核评估短周期的矛盾、研究过程跨界协作与竞争性资源分配的矛盾、研究成果公益追求与市场化经济需求的矛盾.究其根源,组织治理的困境源于新管理主义与交叉学科建设逻辑不同,具体表现为学术投入与产出率期待不同、学术资源增值方式运用不同、学术研究价值选择偏好不同.交叉学科组织为转化治理困境,应找寻管理学术传统与行政传统的平衡点,在竞争氛围中创设学术合作的便利条件,问题导向下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双兼顾.

    交叉学科组织交叉学科组织治理跨学科研究新管理主义

    学历红利衰减与普通高校大学生专业学习内驱力激发

    王蕊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专业学习驱动力直接推动和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普通高校部分大学生专业学习驱动力不足,主要表征为大学生价值观念系统中专业学习意义感的结构性缺失和行为倾向系统中不良专业学习习惯的养成.专业学习目标不清晰等内生变量以及社会功利思潮影响等外在变量共同影响和制约大学生专业学习驱动力的生成.激励大学生专业学习驱动力的主要策略有四,即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引领专业学习驱动力、以科学的考核机制激发专业学习驱动力、以创新的教学方法催生专业学习驱动力、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涵养专业学习驱动力.

    大学生专业学习专业学习驱动力学业激励策略学历红利

    近现代中等师范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演变:历程、特征及启示

    李晓华胡惠贞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清末到民国时期,近现代中等师范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受不同教育思潮影响,经历了从"手工科"到"应用工农艺"再到"劳作科"的演变历程.近现代中等师范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既紧随着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步伐而调整,同时又不断呈现出自身内在独有的特征:课程目标由单向度设定走向多向度发展,课程内容由劳动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转向劳动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课程场域由教室转向实地参观考察.思考和总结近现代中等师范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演变发展的经验教训,当下师范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应确立劳动促使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构建知识、技能与情感相统一的课程内容,建立校内外联结的课程场域.

    劳动教育中等师范教育近现代中国课程设置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中共党史教育"时度效"的要求、问题与路径

    罗俊梅周明星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度效"是检验中共党史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新时代加强大学生中共党史教育"时度效"需要遵循坚持党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思想性与科学性相融合、精准性与有效性相结合等基本要求.从"时度效"视角透视新时代部分大学生中共党史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时"的掌握不准、"度"的把握不足、"效"的实现不佳三个方面,亟需以"育以因时"为基本点、以"育以适度"为关节点、以"育以有效"为落脚点,着力从更新教育理念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升党史育人质量三个层面协同推进、共同发力,以助力于新时代大学生中共党史教育提质增效.

    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共党史教育党史教育"时度效"

    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培育探析

    王勋秦艳芳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培育面临培育主体单一化、内容空泛化、方式模糊化、环境不健全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个人网络责任意识缺乏、家庭培育不重视、高校培育不科学以及网络环境负面影响等.为此,需要通过增强多元主体联合发力的核心作用、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支撑作用、发挥良好网络环境的载体作用、完善相关制度的保障作用等措施,全面加强和落实对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培育,维护网络空间的平稳运行和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网络责任意识培育

    技术垄断与主体危机:人工智能下思政教育范式的变革

    李想
    9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政教育的目标既要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提升他们的批判思维、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引导其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具备良好的道德判断力和行为准则.人工智能推动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新兴教育模式,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资源,然而也给思政教育带来了一些冲击:一方面技术垄断和信息过载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在信息洪流中辨识真伪、培养批判性思维,另一方面信息的碎片化和混乱性使得学生在面对复杂信息时难以建立清晰的思维逻辑,导致他们在把握问题本质和进行系统性思考方面产生困难,从而引发主体危机.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文化意识,树立科技伦理观念,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挑战.

    人工智能思政教育技术垄断主体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