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处方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处方药
中国处方药

陶剑虹 

季刊

1671-945X

cpdrug@163.com

020-37886861

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753号天誉商务大厦西塔5楼

中国处方药/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查看更多>>本刊属综合性医药卫生学术期刊。以药学、医学为基础,以新闻形式来深度报道和分析有关医药行业学术及经济活动、学术科研等方面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给业内业外以启发和思考。本刊将突出深刻、生动、全面、兼容的特点。我们希望能向医生和药师传递最新的药物研发动态、权威的药物评价;同时构筑医生和药师相互交流的平台、共同分享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UPLC-Q-TOF-MS和网络药理学的雷公藤-甘草配伍减毒作用机制研究

    王磊孙杨孙悦李嘉晨...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技术分别检测雷公藤单煎液和雷公藤-甘草合煎液中的化学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阐明以甘草配伍降低雷公藤肝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对雷公藤单煎液和雷公藤-甘草合煎液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探究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基于成分分析结果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的数据库(DAVID),DisGeNet等数据库对其化学成分、成分靶点以及肝损伤靶点进行检索和分析并绘制韦恩图。将共有靶点输入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并通过Cytoscape 3。9。1 软件将网络可视化,并筛选出核心治疗靶点。对核心治疗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采用UPLC-Q-TOF-MS技术鉴定,雷公藤-甘草合煎液与雷公藤单煎液相比有 27 种成分减少。雷公藤单煎液、雷公藤-甘草合煎液成分与肝损伤相关靶点取交集,分别得到 146 个和 244 个共有靶点。通过PPI网络分析发现,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酪氨酸激酶(SRC)等靶点可能就是雷公藤造成肝脏损伤的关键靶点,蛋白激酶B1(Akt1)、肿瘤蛋白 53(TP53)等靶点可能是雷公藤-甘草配伍减毒降低肝脏损伤的关键靶点。KEGG结果显示晚期糖基化终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磷脂酰肌醇 3 激酶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的生物过程可能是雷公藤配伍甘草减毒的起效通路。结论 雷公藤-甘草配伍通过多靶点和多通路发挥降低肝毒性的作用。

    雷公藤甘草配伍减毒成分分析网络药理学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与常规容量控制通气对颅脑损伤患者血肿清除术中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对比

    张雅珊许甜甜
    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LPVS)与常规容量控制通气(VCV)对颅脑损伤患者血肿清除术中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效果差异。方法 纳入 2021 年 6 月~2023 年 12 月期间于某院行血肿清除术治疗的 60 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通气方式不同将其分为VCV组与LPVS组,每组 30 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麻醉诱导前(T0)、机械通气开始(T1)、术毕关颅(T2)、术后 24 h(T3)]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pO2)、氧合指数(PaO2/FiO2)],对比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治疗结局(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6 个月生存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①血气分析指标:两组PaCO2、PaO2、SpO2、PaO2/FiO2 符合球形分布(P>0。05);与T0 时刻比较,两组PaCO2 在T1~T3 时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0。05),且LPVS组在T1~T2 时PaCO2 明显低于VCV组(P<0。05);与T0 时刻比较,两组在T1~T3 时PaO2、SpO2 均升高(P<0。05),两组PaO2/FiO2 在T1~T3 时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且LPVS组T1~T2 时的PaO2、PaO2/FiO2 以及T2 时的SpO2 均高于VCV组(P<0。05)。②血流动力学:两组HR、MAP符合球形分布(P>0。05);与T0 时刻比较,两组HR在T1~T3 时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0。05),且LPVS组T2~T3 时的HR明显高于VCV组(P<0。05);与T0 时刻比较,两组MAP在T1~T3 时均降低(P<0。05),且LPVS组在T1~T2 时的MAP明显高于VCV组(P<0。05)。③治疗结局和并发症发生情况:LPVS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VCV组(P<0。05);两组ICU住院时间、6 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VS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VCV组(P<0。05)。结论 LPVS较VCV可显著改善颅脑损伤患者血肿清除围术期的血气状态,调节血流动力学,缩短机械通气时长,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风险。

    颅脑损伤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容量控制通气血肿清除术血气分析指标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治疗失眠中药基础药物组合的作用机制

    任学状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治疗失眠中药基础药物组合的分子机制。方法 从中国知网、万方、PubMed 等数据库中,检索从建库至2023年1月的关于中西药联合治疗失眠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统计纳入文献中治疗失眠的所有中药,利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选取支持率与置信度较高的药物组合作为基础中药复方。通过TCMSP数据库查询组合药物各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靶点。在DrugBank、GeneCards、OMIM、DisGeNET、TTD数据库中以"insomnia""sleep disorder"作为检索的关键词进行筛选,获取失眠相关靶点,利用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构建PPI网络并挖掘网络中潜在的蛋白质功能模块。采用Metascape平台上对所有关键靶点进行KEGG信号通路分析和GO功能富集分析,而后采用Cytoscape3。8。2软件构建"组合药物成分-失眠-通路"网络,最后利用RCSB PDB数据库、AutoDock对组合药物治疗失眠的核心作用靶点蛋白和药物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验证活性成分与靶点的结合活性。结果 通过文献和筛选,共获得90篇文献。基于关联规则对中药治疗失眠的药物组合统计,从中选取支持率与置信度较高的中药基础药物组合(甘草、白芍、酸枣仁、远志)。组合药物治疗失眠的核心活性成分为槲皮素、山奈酚、7-甲氧基-2-甲基异黄酮、异紫堇碱等,核心靶点有IL-6、AKT1、TNF、IL-1β等,分子对接结果亦显示83。93%的结合能值小于-5 kcal/mol,即大部分靶点与成分的结合活性较好。组合药物治疗失眠主要作用于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癌症通路、化学致癌-受体活化等生物学通路。结论 本研究初步揭示了中药组合药物治疗失眠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为失眠药物的临床开发利用提供基础。

    失眠网络药理学甘草-白芍-酸枣仁-远志靶点预测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桑白皮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潜在作用机制

    苏宏悦卓铭松向晶许光兰...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桑白皮汤(SBPD)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在TCMSP数据库检索SBPD的主要活性成分,利用PubChem数据库获取成分靶点,SwissTargetPrediction网站进行靶点预测,通过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获取慢性支气管炎的疾病靶点。对获取的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通过微生信在线网站进行GO生物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筛选得到SBPD的 122 个活性成分和 948 个靶点,慢性支气管炎疾病靶点 1 478 个,两者交集后获得药物与疾病共有核心靶点 210 个。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SBPD可涉及 844 条生物学过程、170 项分子功能、98 项细胞组成。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 182 条信号通路,主要包括癌症相关通路、感染相关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 信号通路等。结论 SBPD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网络化互作特点,可为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桑白皮汤中药复方慢性支气管炎作用机制网络药理学

    个体化给药辅助决策系统软件对卡马西平稳态谷浓度的预测能力分析

    张芹霍继浩韩海燕原君丽...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验证群体药代动力学软件JPKD对卡马西平稳态谷浓度的预测能力,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 2017 年 1 月~2022年 12 月使用卡马西平治疗并同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TDM)的患者信息。依据JPKD软件确定卡马西平初始给药方案并预测或调整稳态谷浓度。采用卡马西平预测稳态谷浓度(C预)与实测稳态谷浓度(C实)的权重偏差(WRES)评估JPKD软件对卡马西平稳态谷浓度的预测能力。根据WRES将初始方案TDM数据分为预测准确组(WRES<20%)与预测不准确组(WRES≥20%),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指标以及卡马西平用药及合并用药情况和TDM结果。上述两组变量采用差异性分析方法比较其差异性,而后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JPKD软件预测卡马西平稳态谷浓度的因素变量。结果 共纳入 170 例患者,收集卡马西平的TDM数据 209 例次,其中初始方案 170 例次,调整方案 39 例次。与初始方案相比,根据初始C实调整方案后的WRES显著减小[10。48%(9。01%,15。85%)vs。15。55%(12。15%,20。56%),P<0。001],WRES<20%的比例显著升高[84。62%(33/39)vs。57。65%(98/170),P<0。01],提示JPKD软件预测调整方案卡马西平稳态谷浓度的准确性优于对初始方案稳态谷浓度的预测。预测准确组 98 例次,预测不准确组 72 例次;差异性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使用和未使用氯硝西泮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 12。50%、59。88%,两组预测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值为 0。47,差值95%CI 0。23~0。7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服用氯硝西泮(OR=9。17,95%CI为 1。04~80。78,P=0。046)是JPKD软件预测不准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JPKD软件对卡马西平调整给药方案后的稳态谷浓度的预测准确能力较初始方案更高;JPKD软件对使用氯硝西泮患者的预测能力较差。

    卡马西平癫痫群体药代动力学JPKD预测能力高危因素

    基于数据挖掘的《金匮要略》药物规律研究

    杨冰璇方枫琪蔡梦雅林远茂...
    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金匮要略》中药物的用药特色及配伍规律。方法 将《金匮要略》内含完整药物组成的条文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0 中,建立数据库,用SPSS19。0 运用关联规则方法对常用药物进行分析,并绘制网络图。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 299 首方,药物使用频次多于 10 次的药物共有 23 种,其中桂枝汤组成药物出现频率最多且药物间组合关联强度最大。结论《金匮要略》灵活运用桂枝汤进行加减、妙用甘草与诸药配伍,多用补脾益胃药以护胃气。

    数据挖掘《金匮要略》关联规则用药规律

    D-二聚体与凝血指标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预测价值

    刘金国丘文干刘伟龙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D-二聚体与凝血指标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21 年 1 月 1 日~2023 年 12 月 31 日期间接受治疗的 53 例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 47例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分析这些指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间的关联。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D-二聚体与凝血指标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PT、TT、APTT、FIB水平[(0。77±0。24)μg/ml、(13。79±3。31)s、(18。76±4。12)s、(42。15±3。85)s、(2。48±0。93)g/L]明显高于对照组[(0。41±0。11)μg/ml、(12。87±4。02)s、(16。32±7。29)s、(37。48±9。78)s、(1。84±0。47)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D-二聚体、PT、TT、APTT、FIB水平的过表达可能是诱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因素(OR>1,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D-二聚体联合PT、TT、APTT、FIB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最高。结论 D-二聚体与PT、TT、APTT、FIB的联合检测,在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价值。

    D-二聚体凝血指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ROC曲线预测价值

    基于VGGNet、EfficientNet以及CaiT深度学习模型建立中药饮片快速识别方法研究

    冯敬文叶永浓杨梓玥林宇建...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自主采集中药饮片图像数据集,比较三种不同深度学习模型,建立一套中药饮片快速识别方法。方法 在市面上采集 10 个厂家共 402 批次 248 个不同品种中药饮片,通过数码相机获得图像,建立中药图像数据集。对数据集进行分类汇总以及数据扩增后分成训练集、验证集及测试集。分别选用VGG19,EfficientNetV2-B与CaiT作为骨架模型,基于ImageNet进行迁移学习。进行 20 轮训练测试其拟合度,并进行十折交叉验证,选取合适的模型建立识别系统。结果 VGG19 与CaiT表现出很好的拟合性。EfficientNetV2-B3存在收敛不佳的情况。优选VGG19 与CaiT作为骨架网络,采用验证集数据进行十折交叉验证,VGG19 准确率为 81。6%,CaiT准确率为77。06%。结论 本研究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在选择合适的骨干模型下,能有效构建出准确率较高的常见中药饮片的识别系统。

    中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神经网络

    卡泊三醇治疗白癜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及其机理探讨

    丁雪玲鄢勇勇雷鸣白文娟...
    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卡泊三醇治疗白癜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其机理。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比较卡泊三醇治疗白癜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并应用Rev 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7项RCT,合计90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卡泊三醇配合光疗及外用药物治疗可有效治疗白癜风,总有效率[OR=4。80,95%CI 3。41~6。77,Z=8。96,P<0。000 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不良反应[OR=0。22,95%CI 0。05~0。94,Z=2。05,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卡泊三醇治疗白癜风可能是通过逆转调节性T细胞的缺乏,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应答而起到治疗作用。

    白癜风卡泊三醇Meta分析机理

    核受体Nurr1对胃癌细胞5-氟尿嘧啶耐药性的影响和机制研究

    曾珊周捷黄红兵刘韬...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核受体Nurr1对胃癌细胞5-氟尿嘧啶(5-FU)耐药性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应用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胃癌细胞SGC-7901 和 5-FU 耐药胃癌细胞SGC-7901/5-FU,构建过表达和低表达Nurr1 的稳定细胞系,按不同实验细胞设 6 个组别进行研究:对照组、Nurr1过表达组、Nurr1低表达组、耐药对照组、耐药Nurr1过表达组、耐药Nurr1低表达组,各组均加入终浓度为5 μg/ml的5-FU处理24 h,以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印迹法(WB)检测Nurr1、Bax、Bcl-2、p53的表达量。结果 在5 μg/ml 5-FU的作用下,细胞凋亡率依次为Nurr1过表达组<对照组<Nurr1低表达组,耐药Nurr1过表达组<耐药对照组<耐药Nurr1低表达组;Nurr1、Bcl-2 表达量依次为Nurr1 过表达组>对照组>Nurr1 低表达组,耐药Nurr1 过表达组>耐药对照组>耐药Nurr1 低表达组;Bax、p53表达量均依次为Nurr1过表达组<对照组<Nurr1低表达组,耐药Nurr1过表达组<耐药对照组<耐药Nurr1低表达组。结论Nurr1的表达量与胃癌细胞对5-FU的耐药性密切相关,Nurr1可能通过调控Bax、Bcl-2、p53的表达水平影响胃癌细胞对5-FU的敏感性。

    核受体Nurr1胃癌5-氟尿嘧啶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