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城市林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城市林业
中国城市林业

彭镇华

双月刊

1672-4925

zgcsly9704@163.com ,ypt54@sina.com

010-62889704

100091

北京颐和园后中国林科院科信所

中国城市林业/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Urban Forestry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2003年新创刊的一本综合性学术宣传刊物。以"提供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宣传生态城市理念,为中央、省、地(市)决策管理服务"为主要任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居民对城市森林的认知和需求研究——来自中国18个省市的城市居民问卷调查

    张昶金佳莉王成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森林与人密切关联,揭示居民对城市森林的使用和认知,对于城市森林的建设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胡焕庸线东侧 18 个省份为研究地点,开展全国范围内跨城市尺度的城市森林公众使用和认知调查,并基于 7187 个有效样本分析中国居民对城市森林的使用模式、效益认知和景观偏好.结果表明:1)90%的中国居民会使用城市森林,其中近郊城市森林是最常使用的类型,10%居民是由于时间和距离成本放弃对城市森林使用.2)相比于供给服务,中国居民对城市森林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重要性具有更强认知,其中改善空气质量被认为是最重要正效益;同时对城市森林负效益总体认知偏低,中国居民高度认可城市森林建设.3)城市森林正效益的重要性认知存在空间分异,其中供给服务对于华南地区最重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重要性在华东地区,华北和华南地区内部差异明显;城市森林负效益重要性的认知不存在地区间差异.4)中国居民总体上认为偏人工的城市森林景观具有最强吸引力和最大生态效益,但男性、本科及以上学历和高收入群体认为偏自然景观具有更强吸引力和更大效益.据此,提出强化近郊城市森林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和景观质量的对策.

    城市森林使用城市森林服务景观偏好群体差异地区差异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中欧城市森林建设实践对比分析——以中国北京与比利时布鲁塞尔为例

    赵佳佳张新娜徐程扬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NBS和UF-NBS的理论基础,选取中国北京与比利时布鲁塞尔作为案例城市进行比较分析,为更大范围的NBS和UF-NBS本土化应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北京的城市森林建设多以恢复生态系统为目的,实施大规模造林项目;布鲁塞尔UF-NBS项目则侧重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治理方面,北京市采用以政府为主导,各相关部门分散、联动的管理模式;布鲁塞尔则是以城市规划者和公民参与为基础的复杂管理体系,公众参与度相对较高.因此,北京的大规模城市森林建设经验为布鲁塞尔提供了有效参考;布鲁塞尔在公众参与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我国应进一步提高公民对UF-NBS的接受度与认可度,鼓励公民参与和监督UF-NBS规划设计、构建、经营管护到更新的全过程,使城市森林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公共事业.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城市森林建设案例研究对比分析

    中欧城市地区矿山生态修复对比分析——以中国淮北市和德国盖尔森基兴市为例

    孙振凯王成金佳莉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矿山生态修复是重要的治理内容.欧美国家矿山生态修复开始较早,在理论、技术和实践方面都可以提供很好的参考,但是目前我国研究大多是单方面介绍,缺乏对比分析.文章选取矿山生态修复类型相似的中国淮北市和德国盖尔森基兴市(位于鲁尔区)为研究对象,在梳理两个城市采煤塌陷地发展概况,以及各自国家、省、城市等不同尺度在生态修复方面采取的措施和进展基础上,从多方面进行实践与经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和德国建立法律法规、政策机制等方面的生态修复治理体系在时间上较为同步,但是中国实践进度落后;淮北市和鲁尔区均注重通过矿山生态修复恢复完整的生态系统,为居民提供生态休闲空间;淮北市资金投入来源少,管理效率和工程效益有待提升;鲁尔区的近自然生态修复和管护技术值得借鉴;两个城市的生态修复质量均有待提升,需要加强理论和技术研究、工程监督和长期监测.

    中德城市对比矿山废弃地棕地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

    基于多源数据的北京通州区园林绿色废弃物处理站点最优配置

    张澜卿冯飞江思敏张新娜...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框架下,聚焦北京绿色生态大都市中园林绿色废弃物的综合管理体系构建,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其收集、高效处理、循环回收与资源化利用流程,实现园林废弃物处理站点设置科学化,促进城市绿色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使用CASA模型得到通州区2022年的NPP分布,并换算成生物量和园林废弃物量;基于机器学习算法识别通州区5类植被分布;运用优化算法耦合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得到较优的三级园林废弃物处理点.结果表明:1)通州区的NPP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而通州区的东南部和东北部NPP呈现中低值;2)通州区落叶乔木产生的园林废弃物量最大,主要分布在通州西南部;3)科学设置的三级处理点可以最大化降低成本,提高园林废弃物处理效率.

    园林绿色废弃物CASA模型机器学习算法优化算法GIS空间分析

    夏季城市公园人工声时空变化特征与景观格局的关系

    郑若娴傅伟聪黎桐妍高晨菲...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声能反映公园游客的活动模式和规律,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夏季人工声具有丰富度高、发声集中等特点.文章选择福州不同城市化水平的3个城市公园,采集夏季声学数据并使用声学指数进行量化,探讨人工声时空变化特征与公园景观格局的关系,旨在为城市声环境管理和公园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福州夏季城市公园的人工声主要分为城市背景声、管护声和游憩声,分别源于公园外部、内部和游人活动.2)人工声的时间异质性主要由城市居民的活动所驱动,呈现夜晚低、白天高的趋势;空间异质性受公园区位、园内设施、节点分布、斑块性质影响.3)公园景观格局对人工声的频次与时长有显著影响,管护声和交通声随着灰色空间的增加而增加,而林地面积的增加能够提高游憩声的频次和时长;NDSI指数与林地的景观格局指数呈负相关,与灰色空间的景观格局指数呈正相关.研究结果说明公园内的林地对于减少人工声干扰具有积极作用,据此提出未来城市公园人工声景优化策略,即增加公园边界的缓冲区面积和种植垂直层次的植物、合理规划公园内部分区和道路系统、在人工声干扰高的区域设置一定的声景干预等.

    人工声城市公园声景声学指标景观格局

    深圳建成区城市绿地乔木层碳密度估算及分布特征

    陈永翀史正军曾伟袁峰均...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深圳建成区城市绿地乔木层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树木异速生长模型对深圳各行政区不同城市绿地类型及不同龄林碳密度进行估算与分析.结果表明:1)深圳城市绿地乔木层平均碳密度为(4.494±0.345)kg·m-2;不同乔木林龄组碳密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成熟林碳密度最高,近熟林、中龄林次之,幼龄林最低.2)不同类型的绿地乔木层碳密度差异较大,公园绿地乔木层平均碳密度最高(5.436±0.498 kg·m-2),附属绿地次之(2.866±0.323 kg·m-2),广场绿地最低(2.230±0.405 kg·m-2).3)不同行政区绿地乔木层碳密度也存在较大差异,福田区、宝安区、罗湖区城市绿地乔木层的平均碳密度较高,光明区、龙岗区及龙华区相对较低.4)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林分密度、郁闭度和平均冠幅对城市绿地的乔木层碳密度影响显著(P<0.01),而材积密度与乔木层碳密度之间影响较弱.因此,通过在碳密度较低的绿地内适度增加乔木种植密度和大冠幅乔木,将会有效促进深圳市城市绿地固碳能力的提升.

    城市绿地乔木层碳密度生物量模型深圳市

    珠三角森林公园林冠色彩特征

    韩文静张昶周海琪刘婷...
    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色彩作为第一视觉要义,在森林景观质量提升、彰显地域特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研究多集中于色彩变化剧烈的地区,对于珠三角等以渐变性森林色彩景观为主地区的研究较少.为明确渐变性森林色彩构成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以珠三角地区林冠色彩景观为研究对象,于 7 个森林公园选取 74 个样区,利用无人机进行全年定期监测,共获取 1 378 张图像;采用K-Means聚类法提取图像色彩信息,耦合人眼敏感度,构建珠三角森林公园色谱,并以此为依据,从色彩构成和空间分布格局两方面量化珠三角森林色彩特征.结果表明:1)珠三角森林色彩划分为橙、黄、黄绿、浅绿、绿、深绿、蓝绿、蓝、紫、红10 个色相,90 种颜色;2)色彩构成方面,整体上以绿色(面积占比 63.34%)为主色,浅绿色(面积占比 14.01%)和黄绿色(面积占比 10.16%)为辅助色,橙色(面积占比 6.22%)和黄色(面积占比6.28%)为点缀色,且以低饱和度(面积占比 68.48%)和中等明度(面积占比 54.00%)为主;3)色彩景观格局方面,橙色和黄色之间、黄绿色和浅绿色之间的斑块指数月变化趋势一致,整体上 1、2 和 5 月森林色彩破碎化程度较高,11 月斑块形状最复杂.总之,珠三角森林色彩变化集中于橙、黄、黄绿、浅绿、绿 5 种色相,并在色彩构成、面积占比及空间分布上呈现渐变性特征,该结果为绿美广东、美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营造"多层次、多树种、多色彩"的珠三角森林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森林公园色谱色彩构成色彩景观格局珠三角地区

    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模拟——基于PLUS-InVEST模型分析

    唐娇华李智琦潘勇军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极大影响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碳固存能力,基于此背景,文章以广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 2000-2020 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耦合PLUS-InVEST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和碳储量的时空变化,探究不同城乡梯度下碳储量的影响因素;设定 3 种不同的发展情景模拟预测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碳储量空间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2000-2010 年广州市碳储量流失较为严重,2010-2020 年下降速度有所减缓,林地和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是碳储量下降的关键原因;2)在城区、市郊、市域3 种城乡梯度下,NDVI、DEM、坡度、年均蒸发量、年均降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均与碳储量正相关,年均气温、夜间灯光指数、GDP和路网密度均与碳储量负相关;3)2030 年,3 种情景下碳储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综合发展情景下碳储量下降程度最小,在空间上 3 种情景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有助于优化土地资源紧张的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碳储量土地利用城市化多场景模拟

    基于"城市针灸"理念的老城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整合与创新——以波兰梅斯沃维采市老城区改造为例

    彭惠王琳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城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空间载体,面临整体空间碎片化、交通空间混乱、活动功能空间利用率低、文化空间缺乏等多重矛盾与挑战,而"城市针灸"的改造模式能够以更灵活、更有针对性的方式保留老城区的传统结构和城市特色,实现老城区公共空间的复兴与活力.文章基于"城市针灸"理念,选取波兰梅斯沃维采市老城区进行景观设计实践研究,提出功能重塑、文化再生、生态恢复的"针灸穴位"激活策略,并通过"城市经络"的传导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激活,最终提升老城区的整体活力,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进行老城区公共空间景观更新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城市针灸老城区公共空间城市更新波兰梅斯沃维采市

    广州市森林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及时空格局

    潘勇军李智琦代色平乔煜...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其生态产品价值巨大.参照国家标准(GB/T 38582-2020),对广州市 2009、2014 和 2019 年 3 个核算基准年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从物质量和价值量两个方面进行核算,并分析生态产品价值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2009、2014、2019 年广州市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分别为 295.92、324.28、370.04 亿元,年增长率约为 2.5%.2)各区生态产品价值大小依次为:从化>增城>花都>黄埔>白云>番禺>天河>荔湾>海珠>南沙>越秀,其中从化、增城、花都呈现高值聚集现象,天河、海珠、番禺、荔湾、越秀呈现低值聚集现象;增城和从化人均生态产品价值较高而人均GDP 较低,黄埔区和越秀区人均GDP较高而人均生态产品价值较低;生态产品价值与区域人口、经济不匹配.因此,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探索有助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区域经济的良性耦合协调发展.

    森林生态系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时空格局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