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肛肠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黄乃健

月刊

1000-1174

0531-82913309 82950414-6287

250011

济南市文化西路42号

中国肛肠病杂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通过FGFR-1的表达观察生肌玉红膏促进创面愈合机制的研究

    任彦武魏峰明董岩平张文华...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生肌玉红膏促进肛缘局部皮肤及肌层缺损模型大鼠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取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宝湿润烧伤膏组和生肌玉红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均用灭菌手术剪刀建立大鼠肛缘局部皮肤及肌层缺损(直径1 cm)模型。造模成功后,对美宝湿润烧伤膏组(1。00 g/kg)和生肌玉红膏组(2。08 g/kg)大鼠创面涂抹相应药物,对模型组和空白组大鼠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涂抹,连续14 d。给药前后观察大鼠一般状态,记录体质量;计算创面面积和愈合率;HE染色观察大鼠创面皮肤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创面皮肤组织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表达丰度。结果:1)体质量及一般状态:空白组大鼠饮水、摄食量及体质量呈稳定增长。造模后第3天,造模各组大鼠体质量较空白组稍有下降(P<0。05)。给药第7、14天,各组大鼠体质量稳步增长,但各造模组低于空白组(P<0。05)。给药第3、7、14天,各造模组大鼠体质量比较,虽模型组略低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和生肌玉红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创面面积及愈合率:与模型组相比,美宝湿润烧伤膏组、生肌玉红膏组在给药第3、7天时,创面面积明显减小(P<0。05),愈合率明显升高(P<0。05);第14天时,模型组、美宝湿润烧伤膏组和生肌玉红膏组创面基本全部愈合。3)创面皮肤组织病理学观察:空白组皮肤表皮结构完整,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皮肤表皮及真皮浅层可见小灶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表皮增厚,棘细胞增生;真皮可见小面积肉芽组织,结缔组织增生。生肌玉红膏组、美宝湿润烧伤膏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4)创面皮肤组织FGFR-1表达丰度:给药第7天,与空白组相比,各造模组FGFR-1表达丰度显著升高(P<0。05);各造模组间比较,生肌玉红膏组FGFR-1表达丰度最高,美宝湿润烧伤膏组次之,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第14天,模型组和美宝湿润烧伤膏组FGFR-1表达丰度较给药第7天无明显变化(P>0。05),而生肌玉红膏组有所下降(P<0。05)。结论:生肌玉红膏对大鼠皮肤创面有一定促愈合作用,且这一作用可能与FGFR-1蛋白表达丰度有关。

    生肌玉红膏肛缘局部皮肤及肌层全层缺损模型愈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机制

    地榆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朱英杰王庆中肖华甄蓉蓉...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地榆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活性成分及靶基因。方法:通过TCMSP、ETCM数据库筛选地榆的活性成分,通过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STITCH和PubChem等数据库预测地榆靶基因,通过DisGeNET、人类孟德尔遗传综合数据库(OMIM)及GeneCards数据库筛选IBD相关靶基因。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3。6。0软件进行网络分析。应用DAVID 6。8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得到地榆活性成分14个,包括槲皮素、山奈酚、白桦酸、β-谷甾醇、鞣花酸、没食子酸和胡萝卜苷等,靶基因273个;IBD相关靶基因213个;地榆治疗IBD关键靶基因 62 个,包括 IL6、STAT3、VEGFA、TNF、AKT1、JUN、MAPK1、MMP9、CXCL8、INS 和 TP53 等,这些靶标主要存在于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外间隙、胞外区、质膜等区域,可结合蛋白、酶、转录因子活性、细胞因子活性、生长因子活性等,参与转录调控、信号转导、炎症反应、凋亡及免疫应答等生物学过程;与癌通路、PI3K-AKT和MAPK等信号通路相关。结论:地榆的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山奈酚等,可以通过癌通路、PI3K-AKT和MAPK等信号转导,调控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炎症。

    炎症性肠病地榆网络药理学活性成分靶基因信号通路

    横行切开回肠预防性造口应用于直肠癌前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刘婷婷张睿邱云婵杨欢...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一种应用于直肠癌前切除术中转流彻底、更加安全、便于施行的回肠造口方式。方法:回顾分析甘肃省肛肠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直肠癌前切除术后预防性回肠造口的143例患者资料,根据造口方法不同分为4组:横切、回肠近端置于头侧法组(34例,下称A组),横切、回肠近端置于尾侧法组(35例,下称B组),纵切、回肠近端置于头侧法组(35例,下称C组),纵切、回肠近端置于尾侧法组(39例,下称D组)。比较各组手术完成情况、造口手术及还纳手术时间、造口后通气或肠液流出时间、还纳术中出血量、转流彻底性及造口相关并发症等。结果:14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预防性造口,并在造口术后3~5个月成功将回肠还纳,期间均未发生吻合口漏。4组在造口手术时间、还纳手术时间、造口后通气或肠液流出时间、还纳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转流彻底患者比例明显高于C+D组,P<0。05;A+C组和B+D组转流彻底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横切、纵切造口术后转流彻底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回肠横切造口转流效果更佳。对于直肠癌前切除术需要回肠造口的患者,回肠横行切开造口是一种转流更为彻底、更加安全、便于施行的造口方式。

    回肠预防性造口直肠癌根治术手术方式临床疗效

    外周血炎症相关指标联合癌胚抗原诊断结直肠癌的价值分析

    张建买春阳闫振宇苏博...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炎症相关指标联合癌胚抗原(CEA)诊断结直肠癌的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4月至2024年2月我院收治的78例结直肠癌患者,以及同期收治的78例结直肠息肉患者进行研究。比较结直肠癌和结直肠息肉患者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和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比值(LCR)及CEA水平;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结直肠癌发生的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外周血各炎症相关指标、CEA及联合诊断结直肠癌的价值;分析结直肠癌外周血炎症相关指标与CEA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组PLR、NLR、MLR及CEA水平均高于结直肠息肉组,LCR水平低于结直肠息肉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R、NLR、MLR、LCR及CEA均是结直肠癌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PLR、NLR、MLR、LCR及CEA诊断结直肠癌的AUC分别为0。746、0。768、0。653、0。750和0。774,均具有一定准确性。外周血炎症相关指标PLR、NLR、MLR、LCR 4项联合,及外周血炎症相关指标+CEA 5项联合诊断结直肠癌的AUC分别为0。900和0。910,敏感度分别为74。4%和73。1%,特异性分别为91。0%和98。7%。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PLR、NLR、MLR与CEA水平呈正相关(P<0。05),LCR与CEA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外周血炎症相关指标联合CEA诊断结直肠癌具有一定价值,且外周血炎症相关指标与CEA相关。

    结直肠癌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比值癌胚抗原诊断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预测结直肠肿瘤良恶性的价值分析

    周娇刘润宇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预测结直肠肿瘤良恶性的价值。方法:选择2023年1~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结直肠腺癌和8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结直肠腺癌组和结直肠腺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和合并症等)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球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NLR、PLR]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结直肠肿瘤良恶性有关的独立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PLR诊断结直肠肿瘤良恶性的效能。结果:结直肠腺癌组和结直肠腺瘤组患者性别、合并症及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结直肠腺癌组患者白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比值均明显低于结直肠腺瘤组,而年龄、PLR、NLR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R、NLR是与结直肠肿瘤良恶性相关的独立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NLR诊断结直肠腺癌和腺瘤的截断值为2。31,曲线下面积(AUC)为0。740,敏感度为65。0%,特异度为88。5%;PLR诊断结直肠腺癌和腺瘤的截断值为175。80,AUC为0。731,敏感度为72。0%,特异度为81。5%。NLR联合PLR诊断结直肠腺癌和腺瘤的AUC为0。765,敏感度为74。6%,特异度为90。4%。结论:NLR、PLR用于预测结直肠肿瘤良恶性均有一定价值,两者联合效果更好。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结直肠肿瘤良恶性预测

    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结直肠癌根治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宋梦营王震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结直肠癌根治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8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术中复合麻醉时,研究组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照组予丙泊酚持续静脉输注。观察2组镇静镇痛效果、麻醉药物使用剂量、术后苏醒情况、麻醉前后应激反应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镇静效果于拔管后10 min采用观察者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评价,镇痛效果于术后3 h、6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结果:2组患者拔管后10 min的OAA/S评分及术后3 h、6 h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均小于对照组,术后呼之睁眼时间及清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2组麻醉后3 h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和皮质醇(Cor)水平均高于麻醉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丙泊酚持续静脉输注相比,结直肠癌根治术中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的镇痛镇静效果未显示出明显优势,但靶控输注有助于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减轻患者应激反应,促进术后早期苏醒,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结直肠癌根治术麻醉效果

    罗库溴铵对结直肠癌根治术中肌松效果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陈沛赵君王存斌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罗库溴铵对结直肠癌根治术中肌肉松弛(肌松)效果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023年1~12月于我院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麻醉时分别采用罗库溴铵和苯磺顺阿曲库铵作为肌松药物。比较2组患者肌松效果指标(肌松药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术中肌松药追加次数、术后拔管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肌松时效指标[四个成串刺激(TOF)起效时间、TOF恢复25%及75%时间]、用药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应激反应指标(术中不同时刻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1)肌松效果:试验组肌松药起效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肌松药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肌松药追加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2)肌松时效:试验组TOF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而TOF恢复25%时间和TOF恢复75%时间2组无明显差异,P>0。05。3)血流动力学指标:与用药前相比,2组用药后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升高,P<0。05;但试验组波动幅度小,用药后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4)应激反应:用药前(T0),2组患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后,手术开始时(T1)、手术1 h时(T2)、术毕时(T3),试验组患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5)不良反应: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苯磺顺阿曲库铵相比,罗库溴铵用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肌松效果更好,起效更快,而且对患者血流动力和应激反应影响更小,不增加不良反应。

    结直肠癌罗库溴铵肌松效果应激反应

    CT纹理参数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赵瑞琛潘媛媛熊慧勤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CT纹理参数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接受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且术前行增强CT检查的70例结直肠癌患者资料,将增强CT图像(动脉期和静脉期)进行纹理分析,并提取相关纹理参数。根据术后1年随访结果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2组患者纹理参数,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CT纹理参数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70例患者中,术后1年复发16例(22。86%),未复发54例(77。14%)。复发组动脉期熵值、静脉期不均匀度、静脉期熵值均高于未复发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动脉期熵值(OR=5。109,95%CI 1。354~8。864)、静脉期不均匀度(OR=4。943,95%CI 1。235~8。661)、静脉期熵值(OR=5。171,95%CI 1。554~8。987)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动脉期熵值(AUC=0。768)、静脉期不均匀度(AUC=0。702)、静脉期熵值(AUC=0。873)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均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三者联合对术后复发的预测效能更高,敏感度、特异度、AUC分别为80。25%、98。20%和0。921。结论:CT纹理参数动脉期熵值、静脉期不均匀度及熵值联合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结直肠癌CT纹理复发动脉期熵值静脉期不均匀度静脉期熵值预测

    内痔证候与用药规律文献研究

    潘世聪李冰冰王孟欣张一辉...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内痔的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及用药规律。方法:以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6。0软件分析内痔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内痔的组方规律进行描述性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60篇,证候类23篇,用药类58篇。湿热下注、脾虚气陷、风伤肠络为高频证候。内痔病位在脾、大肠,常见病性类证素依次为热、湿、气陷、风、瘀血。涉及药物124味,基于支持度为10%、15%、20%和置信度为70%的筛选标准下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分别得到药物间关联规则846、72、28条,核心用药分别为22、19、10个。结论:内痔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脾气虚、气血虚,标实主要是湿热下注、肠风热毒、血瘀,病位在脾与大肠,与肝、肾密切相关,热、湿、气陷、风、毒、气虚为其关键病理因素,重视其核心用药,针对症状灵活加减运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建议。

    内痔文献研究数据挖掘证候证素用药规律

    痔上黏膜次环切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研究

    朱电如徐大洲
    3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痔上黏膜次环切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效果。方法:将2023年7~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接受痔上黏膜次环切术治疗,对照组接受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对比2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外痔切除数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切除痔上黏膜的质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排便时,2组患者肛门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和第14天,试验组患者肛门疼痛VAS评分、肛门坠胀及急便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2组患者肛门坠胀及急便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继发性出血1例,吻合口狭窄1例;试验组未发生继发性出血和吻合口狭窄。结论:与PPH相比,痔上黏膜次环切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在术后疼痛、肛门坠胀、急便感方面更具优势。

    环状混合痔痔上黏膜次环切术痔上黏膜环切术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