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技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技论坛
中国科技论坛

王元

月刊

1002-6711

zgkjlt@china.com

010-58884590/91/93

100038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北京3814信箱)

中国科技论坛/Journal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科技部主管,科技部研究中心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政策理论刊物,以政府部门、科技政策研究者、科技管理者、科技型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读者为对象。多年来杂志认真组织科技热点研讨,始终站在科技体制改革前沿,大力宣传技术创新,对国家重大软课题进行跟踪报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

    古晨光李蕾田宇
    60-6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5-2019年的区域创新面板数据,运用DEA模型和区域熵方法分别测度区域创新效率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值,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视角对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看,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高技术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效率存在非线性倒U形关系.从区域层面看,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显著强于中西部地区.

    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域创新效率空间杜宾模型

    地方政府参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证分析

    杨一帆潘君豪
    7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持续双向互动,是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迄今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合肥为例,借助合成控制法,基于1999-2020年中国160个地级市数据,构造与合肥尽可能相似的"合成合肥",并比较"真实合肥"与"合成合肥"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的差距和差异.研究发现:政府参与科技创新的政策干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不显著,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随着政策推行呈N形曲线变化;政策实施前期,政策效应快速释放,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显著提升,随着时间推移,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逐渐回落,但快速反弹再次跃升,实现对同期同类城市的加速超越.将实证检验结果与合肥案例的质化提炼相结合,全景阐释政府参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机理,为制定实施新一轮的科技创新支持引导政策提供参考.

    科创政策有为政府产业结构合成控制

    中国数字经济政策的焦点变迁与演进规律

    秦海波李文翰孙卢玲李莉莉...
    8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为发展数字经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目前已形成较完备的数字经济政策体系,规范与引导数字经济有序健康发展.为了揭示不同时期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变迁的演进路径、内在逻辑与基本规律,本文在构建中国数字经济政策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对1977-2023年国家层面颁布的数字经济政策展开文本挖掘与政策梳理分析.研究发现:①中国数字经济政策历经萌芽、信息化、"互联网+"、数字经济四个演进阶段;②政策发布数量阶段性差异明显,总体呈现波动性增长,政策发布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③政策焦点具有阶段演化性,随着国内外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以及国家对于数字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在关键历史事件推动下,数字经济政策重点从基础生产制造逐渐转向研发与应用.

    数字经济政策政策变迁政策文献量化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发文主体及其合作网络变迁研究

    许文文石煊关炳倩
    95-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30余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推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借助词频分析等文献计量方法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1991-2022年发布的231份全国性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大多由多元主体共同发布,且政策发文主体形成了动态变迁的合作网络;②随时间推移,网络规模逐渐扩张,网络内部主体性质愈发多元,从政府内部的职能部门拓展到政府外部的社会组织;网络结构愈发复杂,逐渐从"双圈层形态"演变为"一极多层形态";③伴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及复杂性的增强,网络由"密集—均衡型"向"松散—集中型"转变.主体间互动关系的紧密程度降低,政策发文主体角色的差异增大,工信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特别是工信部,在合作网络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角色,而新进入的行业协会类社会组织处于合作网络的边缘.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政策发文主体合作网络社会网络分析

    基于多元融合的企业技术创新合作预测方法研究

    琚春华诸惠曹倩雯
    108-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理的技术创新合作预测方法是企业寻找合适的技术创新合作伙伴以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手段.论文基于企业专利数据,构建专利所有权人共现网络,应用Katz指标计算企业之间的路径相似性,应用TF-IDF算法构建企业关键词向量,结合余弦相似性计算企业之间的内容相似性,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中心性指标计算企业的位置相似性,将三者进一步融合得到企业之间合作的潜在可能性.通过对石墨烯领域企业专利数据分析预测企业间合作的可能性,证实该方法有效,AUC指标值为0.7242,优于单一指标相似性推荐方法,能够提升合作推荐中合适匹配的精确度.

    路径相似性内容相似性位置相似性技术创新合作

    中国企业科技向善水平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阮荣彬朱祖平陈莞
    120-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科技向善作为引导企业与社会共生共益,增进用户价值与社会福祉的商业准则,受到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已有研究尚未系统性构建评价中国企业科技向善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基于此,本研究从理念文化、行动实践与治理制度三重维度建立评价体系,同时运用熵值法测算中国企业科技向善水平指数.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企业科技向善水平指数整体呈现攀升态势,其演进历程可分为初始萌芽阶段、形成共识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这主要得益于三重维度的协同作用;中国企业科技向善水平指数呈现企业异质性、行业异质性特点,这与企业间资源禀赋差异性,行业间在环境、社会与治理领域管理强度不同存在潜在关联.

    企业科技向善评价体系有效性检验熵值法

    同行"双碳"政策感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张雪峰王星袁贵博玄兆辉...
    132-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如何充分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则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文本计量方法测算上市公司的同行"双碳"政策感知,定量分析同行"双碳"政策感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对这种溢出效应机制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同行的"双碳"政策感知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研发强度、专利申请量和专利获取量;该创新促进效应的重要渠道是"双碳"政策感知在行业与企业间的传递;外部环境、企业性质和行业特征是该创新促进效应的重要调节变量.本文研究结果验证了凝聚绿色低碳转型的行业共识,可以充分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并指出激励政策和给予特殊行业补贴的策略至关重要.

    碳排放"双碳"政策感知同行效应企业创新

    战略科学家研究述评及未来研究议题展望

    张丹丹王小理
    14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战略科学家是新时代国家科技创新工作和人才工作的重大议题,战略科学家概念和政策是新兴学术课题.本研究围绕"什么是战略科学家""为什么需要战略科学家"和"战略科学家从哪里来"这三大核心议题和相关概念进行多层次学理和政策比较辨析,提出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和十个延展子议题,为拓展战略科学家深层次学术探讨、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和政策转化等提供参考和启发.

    战略科学家人才成长规律大科学时代新型举国体制

    平台数据垄断的规制纾困——基于三权分置的视角分析

    韩世鹏
    150-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具有非竞争性、非消耗性等特点,不仅对传统产权认定与流通造成挑战,还能促使平台将数据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进而提高市场进入壁垒,引发包括算法共谋、算法价格歧视、平台扼杀式并购以及平台封禁等在内的数据垄断.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为了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发挥市场在数据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亟待明确数据产权的基本内涵与边界."三权分置"的数据产权定位可以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更能明确数据权属,维护数字市场的竞争秩序,是当前破解数据垄断的有效思路.在具体路径方面,应厘清反垄断语境下的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的权利内涵,同时细化平台互联互通义务的边界,并完善数据垄断下的用户隐私保护规则.

    数据垄断三权分置数据流通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信息披露机制构建研究

    陈俊凯
    160-16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信息内容治理构成严重挑战.现行以显著标识附随为核心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信息披露模式信息承载能力有限,忽略服务提供者以外的其他主体信息披露义务,不利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可控发展.基于对"模型训练—内容生成—信息传播"各阶段信息披露目的与 目标受众的考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信息披露要素应包括技术性信息、权利描述信息、人工智能贡献度信息以及警示性信息.在信息披露的程序设定与配套举措上,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信息披露应根据不同场景需求设置查询式与类权利管理信息式披露模式,明确使用者承担未准确披露的瑕疵责任以及传播平台负有主动标识义务,并加强参与主体间技术互操作性建设,实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披露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目标.

    生成式人工智能信息内容治理权利管理信息信息披露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