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煤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煤炭
中国煤炭

黄盛初

月刊

1006-530X

mt@zgmt.com.cn

010-84657853 84657804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35号

中国煤炭/Journal China Coal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煤炭行业专业期刊。宣传国家工业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报道煤炭工业科技成果,以及世界煤炭工业与煤炭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霍尔辛赫煤矿3502工作面切顶卸压与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郝瑞云
    9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霍尔辛赫煤矿采用传统留设煤柱的开采工艺,回采过程中巷道围岩变形严重、难以维护,且掘进巷道工程量大,采掘接续紧张.以3502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对工作面应用切顶卸压无煤柱留巷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切顶关键参数条件下巷道围岩的应力分布与岩层移动规律.结果表明,切顶高度为14 m、切顶角度为15°时对巷道围岩的控制最为有利.结合现场切顶与弱化爆破试验,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得出,现场切顶留巷段巷道顶底板和两帮平均移近量分别为312 mm和128 mm,与未切顶段相比下降了15%,表明切顶留巷对控制巷道围岩具有显著作用.

    切顶卸压围岩控制沿空留巷无煤柱开采切顶参数

    露天煤矿高陡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隐患治理研究

    刘柳江城龙张竣
    108-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露天煤矿为例,从定性和定量2个方面对高陡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得出该矿西北帮边坡存在失稳、垮塌等隐患,提出了调整矿山边坡走向、削坡减载等一系列治理措施,并通过稳定性校核验证了治理措施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通过对露天煤矿高陡边坡稳定性进行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分析与治理操作流程,保证了露天煤矿的安全生产.

    露天煤矿边坡稳定性圆弧滑移型顺层滑移型边坡走向削坡减载

    煤炭企业数字化转型基本框架与实施路径研究

    王海军覃杰
    11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煤炭企业数字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正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从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要素价值、管理体系、标准体系4个方面分析了煤炭企业数字化建设现状与需求,并结合数字化转型业务场景,从数据要素、知识模型、工具软件、人才技能、资金保障5个方面分析了支撑煤炭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源要素.基于煤炭工业互联网构建了由基础层、支撑层、应用层、用户层组成的煤炭企业数字化转型应用架构,提出了强化组织管理体系、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加强煤矿智能化建设、规范数据标准、实施数据治理的五大数字化转型实施路径,最后基于DTMM国家标准分析了煤炭企业数字化转型成熟度的评估模型和方法.

    数字化建设数字化转型数字基础设施数据治理数据标准

    煤炭科技"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和科技创新展望

    滕博邱吕宝杨振兴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持续推动煤炭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系统总结了"十四五"中期煤炭科技在地质勘探、灾害防治、绿色安全智能开采、清洁高效转化等方面的发展成效.面对煤炭高质量发展及绿色低碳转型压力,煤炭科技依然在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水平、重大课题研究深度、产业技术瓶颈等方面存在问题.基于此,提出煤炭行业科技创新要做好"政策+体系+资金+平台+人才+技术""六位一体"建设,即加大政策支持、加强体系建设、提高科研资金投入、创建科研创新平台、强化煤炭高精尖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持续关键技术创新.尤其要持续推动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以及煤炭与新能源耦合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

    煤炭产业科技创新绿色开采低碳转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炭与新能源耦合发展

    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阻力精准采集及分析技术研究

    杨柯熊祖强王春付斌...
    13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液压支架阻力采集仪采用等时间间隔的单一采样模式,由于液压支架在移架过程中耗时短,导致难以获取完整的支架阻力数据,会出现循环初撑力和循环末阻力等关键采样点漏采、基础分析数据不准确,冗余数据过多、采集设备功耗高等问题,进而影响矿压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动态高速与静态低速相结合的多模态支架阻力精准采集方法及采集仪设计,详细阐述了液压支架阻力多态分析方法及软件设计.试验及工程应用表明,采用新型多态采集及分析方法的监测系统能够提高支架阻力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降低采集仪功耗,减少冗余数据,从而使支架阻力分析结果更加精确.

    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阻力动静多模态精准采集阻力分析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沿空掘巷煤柱宽度留设研究

    赵文卓郤保平韩福芝樊强...
    140-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沿空掘巷煤柱宽度对围岩变形、巷道挤压变形、煤壁片帮等带来的影响,以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同忻煤矿山西有限公司8202综放工作面回风巷为研究背景,根据煤矿实际地质条件,结合极限平衡理论公式计算得出合理的煤柱宽度.通过采用FLAC3D6.0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三维计算模型,模拟煤层开挖以及沿空掘巷不同煤柱宽度下垂直应力分布和位移场变化,得出最佳煤柱宽度为10 m.通过相似模拟实验得出10 m煤柱宽度下巷道顶板下沉约261 mm,煤柱变形量约211 mm,变形均在允许范围内,验证了10 m煤柱宽度的合理性.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沿空掘巷围岩变形数值模拟相似模拟

    煤炭企业智能化数据治理体系研究与应用

    庞伟
    148-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煤矿智能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煤炭企业在生产、管理和运营等领域的数据量不断增加.然而,受限于煤炭企业数据多源、异构、分散的特点,当前数据治理存在较多问题,数据的有效利用程度较低.为了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和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分析了煤炭企业数据治理现状,构建了煤炭企业智能化数据治理体系,同时探讨了4种治理体系的建设内容,形成了一套可实施的数据治理体系框架,并对数据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进行了分析.该治理体系已在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展开了建设和应用,数据治理范围涵盖公司15个领域,标准数据元达到1 500个,各矿井、各系统之间数据一致性提升了15%;已接入各类元数据13 845条,数据检索时间平均缩短40%,建立了150余项数据质量管理规则,脱敏2 431条数据,建设成果良好,提升了企业数据治理的效率,拓宽了数据的应用程度和范围,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煤矿智能化建设数据治理体系数据安全数据应用

    综采工作面末采收煤机器人研究与应用

    杨文明黄莹王龙黄圣英...
    15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高产高效综采工作面末采期间清煤用人多、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通过对综采工作面末采作业过程进行深入调研,研究了一种综采工作面末采收煤机器人,介绍了末采清煤工况及常用方法,梳理了末采收煤机器人的功能需求,详细阐述了末采收煤机器人结构设计和创新设计.通过在陕西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实际应用表明,末采收煤机器人可以提高井下清煤作业效率,减少了人工劳动强度,减人、增安、提效效益显著.

    综采工作面末采收煤机器人清煤作业星轮机构

    孟村煤矿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建设及应用研究

    贾龙朱浩刘斌田诚...
    160-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煤矿各子系统的现有功能基础上,为了最大化地实现各自动化系统、信息化系统中的数据价值,以陕西彬长孟村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孟村煤矿")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孟村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孟村煤矿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的建设目标,详细阐述了该平台的架构设计和功能设计.通过在孟村煤矿现场应用表明,该平台在安全监测与预警、智能化管理与决策支持、虚拟仿真培训与技能提升、优化生产与资源利用等生产应用,以及水灾、火灾、瓦斯、坍塌等生产事故应用成效显著,可为煤矿智能化综合管控提供参考和借鉴.

    孟村煤矿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煤矿智能化建设数据价值

    神东低阶烟煤煤岩组分强化重力分选研究

    叶璀玲李翊飞张学彬韩宁...
    16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加有效地分离和富集煤岩组分,基于煤样的工业及元素分析以及煤样表面形貌分析,通过棒磨试验以及强化重力分选试验,研究了棒磨时间对于煤岩组分解离及富集的影响以及强化重力分选中各影响因素的效果,并对强化重力分选中的因素进行了正交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棒磨时间的延长,0.500~0.250 mm粒级逐渐减少,当研磨时间增至30 min时,0.500~0.250 mm粒级逐渐减少至不再出现,同时棒磨产品中随着粒度减小而呈现出灰分降低的趋势,特别是低于0.045 mm粒级的灰分从14.81%减至8.62%;当棒磨过程进行到10 min时,密度级分别为低于1.35 g/cm3和高于1.40 g/cm3在产率和灰分中显示出较明显的变化,更有利于后续煤岩成分的有效分离和富集,且当研磨时间为10 min时,低于1.35 g/cm3密度级中镜质组含量最高;旋转频率对Rv和Ev的影响更为显著,经效应面法(Box-behnken)正交试验对因素水平优化后,镜质组回收率和富集比分别可达71.61%和1.15,低阶煤煤岩组分强化重力分选效果显著.

    低阶烟煤煤岩组分解离特性离心分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