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夏国良

双月刊

1009-508X

010-62732619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路2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登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农业机械工程、信息与电气工程、水利与土木工程及农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和研究快报等。读者对象为国内外高等院校师生、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及管理干部。欢迎有关单位及有关学科的科研人员、教师及研究生订阅。 本刊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其他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本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在全国农业科技期刊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的“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中位居第三;本刊2006年入选教育部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Meta分析滴灌灌溉量及品种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刘丽平张克寒佟玲王素芬...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我国北方地区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溉量及品种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2000年1月-2022年6月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74篇,提取449组产量数据和453组水分利用效率(WUE)数据,对收集数据进行整合,设置最大灌溉量≤ 50%(W1)、>50%~60%(W2)、>60%~70%(W3)、>70%~80%(W4)、>80%~90%(W5)5 个亏缺灌溉处理组,以最大灌溉量的>90%~100%作为对照(W6),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不同灌溉量(W)和品种对玉米产量和WUE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6相比,W4和W5均可显著提升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提升8。2%~15。2%和11。7%~16。5%;当灌溉量为W3时可维持玉米的产量且极大地提升了 WUE,其效应值(SMD)分别为0。12和0。89(P<0。05);但当灌溉量为W1和W2时,产量的SMD在-0。22~0。83和(P<0。05),WUE的SMD在-0。41~0。04(P<0。05),与W6相比,产量和WUE都出现显著下降。此外,不同灌溉量下不同玉米品种对产量和WUE的影响不同,综合考虑产量和WUE,对于'西蒙6''咸科858'和'先玉1331'等水分较为敏感的品种,建议采用轻度亏缺灌溉W4和W5处理;而对于'农华101''中单909'等具有一定抗旱性的品种可以进行中度亏缺灌溉处理(W3);对于'均隆1217''先玉335'等抗旱性较强的品种,则可以按照W1和W2进行灌溉;最大限度提升WUE。综上,建议北方地区玉米生产采用最大灌溉量>70%~90%的亏缺灌溉模式,能够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Meta分析灌溉量品种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亏缺灌溉

    基于GWAS对348份玉米种质资源的籽粒容重性状的分析

    周洋陈小央李燕张天宇...
    1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挖掘玉米籽粒容重的相关优势基因,以348份包含普通玉米、甜玉米、糯玉米、爆裂玉米等遗传多样性丰富的玉米自交系为关联群体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分别对2022年浙江东阳、2022和2023年海南乐东收获的自交系种子进行容重测定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分析不同品种玉米籽粒容重性状差异,挖掘容重相关位点和控制容重的候选基因。结果表明:浙江东阳和海南乐东的玉米籽粒容重性状指标的频率分布呈单峰型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利用SNP标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阈值P>8。7筛选出与玉米籽粒容重性状显著相关的SNP位点,2022年浙江东阳地区筛选出SNP位点146个,2022年海南乐东地区筛选出261个,2023年海南乐东地区筛选出705个,重叠SNP位点共67个,最终在相关SNP位点附近筛选出候选基因14个。其中,同时在浙江东阳(2022年)、海南乐东(2022和2023年)不同环境下均检测到的SNP S3_219692500位于Zm00001d044129(Shrunken2)基因区域,该基因为玉米甜度控制基因,即该基因突变后产生超甜玉米,籽粒皱缩,玉米容重下降。

    玉米籽粒容重(KTW)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候选基因

    523份玉米自交系对禾谷镰孢穗腐病和灰斑病的抗性鉴定

    陈鸽王敏周德龙刘宏伟...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东北地区抗禾谷镰孢穗腐病和灰斑病的玉米自交系,2021-2023和2022-2023年分别对523份玉米自交系开展了禾谷镰孢穗腐病和灰斑病的田间人工接种抗性鉴定,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吐丝10d后和9-11叶期通过针刺接种法和心叶灌注法分别接种禾谷镰孢穗腐病和灰斑病的病菌,在蜡熟末期采用单株调查法对禾谷镰孢穗腐病病情级别进行调查,在乳熟后期对灰斑病病情发生级别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禾谷镰孢穗腐病的抗性鉴定中,'PHRE 1'3年均稳定表现抗病,'丹598''吉A1473''LN 1'等23份自交系在3年内均达到中抗以上,占总参试自交系的4。2%;在灰斑病的抗性鉴定中,'丹299'在2年中均稳定表现出抗病,'LH217'、'吉1037'和'吉A1001'等67份自交系2年中均达到中抗以上,占总参试自交系的12。6%。综上,'吉A1473'、'A-349'和'M 67'这3个自交系对2种病害均能达到中抗以上,可用于培育抗禾谷镰孢穗腐病和抗灰斑病的春玉米新种质。

    玉米自交系抗性鉴定禾谷镰孢穗腐病灰斑病

    基于转录组分析玉米幼苗对盐胁迫的响应

    李涛屈小玉马小英刘威帆...
    3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玉米耐盐基因及相关代谢途径,选用玉米品种'禾育157'(HY157)和'先玉335'(XY335),设置0(CK)、120(S1)、240 mmol/L NaCl(S2)3种处理的盆栽试验,测定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玉米幼苗的生长指标和转录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CK相比,'HY 157'在S1和 S2处理下分别产生3 305和4 314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别鉴定出1 900和2457个上调、1 405和1 857个下调DEGs;'XY 335'在S1和S2处理下分别产生729和5 037个DEGs。其中,293和2 500个上调、436和2 537个下调DEGs。通过对DEGs进行GO富集分析,2个玉米品种共同的上调DEGs显著富集在过氧化氢、盐胁迫的应答及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等GO条目。KEGG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参与淀粉和蔗糖代谢、苯丙烷类生物合成、磷酸戊糖途径、苯并恶唑类生物合成、MAPK通路(植物)以及植物激素信号传导等代谢途径。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途径中,有3个基因在'XY 335'中特异性地上调表达,'HY 157'则有5个基因特异性地下调表达。此外,上调的转录因子主要集中在MYB、C2H2、AP2、NAC、bHLH、bZIP、WRKY等基因家族。综上,120和240 mmol/L NaCl胁迫下,'HY157'的DEGs以及显著上调表达的转录因子,主要参与调控渗透调节、离子平衡、抗氧化防御等多种适应性反应,从而增强玉米幼苗对盐胁迫的耐受性。

    玉米盐胁迫高通量测序转录组转录因子

    蒙古冰草XTH基因生物信息学及干旱胁迫下表达分析

    陈艺豪房永雨范菠菠张学峰...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抗旱相关的XTH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保守基序、进化关系及二、三级结构进行分析,并对4个抗旱相关的XTH基因进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7个蒙古冰草XTH基因,蛋白大小位于70~357 aa,分子质量为7。67~39。46 ku,理论等电点(PI)在4。67~9。81,均为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表明AmXTH-1定位在细胞壁和细胞质,其余6个定位于细胞壁。XTH基因的二、三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推测motif1、motif2和motif3为保守基序。进化关系比对发现A mXTH30、AmXTH28-1、AmXTH-1和A mXTH8-1与已知具有抗旱功能的基因具有较高相似性。qRT-PCR分析表明,4个与蒙古冰草抗旱相关的XTH基因均呈下调表达。推测蒙古冰草中差异表达的4个XTH基因在响应干旱胁迫中起负调控作用。

    蒙古冰草XTH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表达

    不同营养液温度对植物工厂生菜品质及干烧心的影响

    谢沛宁武占会王宝驹刘宁...
    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人工光植物工厂中生菜(Lactuca sativa L。)的生长,降低生菜干烧心的发生率,以'意大利''绿雅'生菜为试材,采用营养液培养法,设置3个不同营养液的温度:T1(16℃)、T2(21℃)、T3(26℃),分析不同的营养液温度对生菜品质以及干烧心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液温的升高,生菜的各项品质逐渐升高,在26 ℃时达到最大。与16 ℃相比,营养液温度在26 ℃时,'意大利''绿雅'生菜可溶性糖含量增加66。79%和66。98%,根系活力增加105。83%和107。15%,总酚含量增加21。86%和18。75%,类黄酮含量增加33。17%和35。35%。2种生菜在液温26 ℃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达到最大值,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P<0。05)。液温的升高降低了干烧心的发生率以及烧心的严重程度。综上,当营养液温度为26 ℃时生菜的品质提升最大,本研究对设施蔬菜高品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生菜植物工厂根区温度干烧心营养品质

    贺兰山东麓不同酿酒葡萄品种根际土壤AMF群落多样性和组成

    张强强李玲王若彤顾沛雯...
    7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酿酒葡萄共生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定殖情况和群落多样性,采集来自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3个主栽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美乐''霞多丽')不同土壤深度(0~20、20~40和40~60 cm)的根段和根际土壤样品,利用醋酸-墨水染色法观察酿酒葡萄根系的AMF侵染状况,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全面分析酿酒葡萄根际AMF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结果表明:AMF可与酿酒葡萄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定殖于酿酒葡萄根系并形成Arum-type结构。所有土壤样品注释到的AMF共有64个OTUs,分属于1门、3纲、5目、7科、7属和32种。'赤霞珠'根际土壤AMF的丰富度最高,'美乐'的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最高,'霞多丽'的谱系多样性最高。0~20 cm根际土壤AMF的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最高,20~40 cm的谱系多样性最高。球囊霉属(Glomus)是3个品种和3个土壤深度间的优势属。'霞多丽'品种在不同的土壤深度下识别出AMF生物标记物。品种是解释酿酒葡萄根际土壤AMF群落变异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为未来探索AMF在提高酿酒葡萄产量、品质和可持续性方面的有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丛枝菌根真菌高通量测序酿酒葡萄品种土壤深度共生球囊霉属

    210份板栗种质资源坚果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张馨方郭燕张树航李颖...
    9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析中国板栗种质资源坚果表型性状多样性,对11个省市210份中国板栗资源的19个表型性状(2个假性质量性状、5个质量性状和12个数量性状)进行测定,利用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评价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综合运用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坚果表型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10份资源的19个坚果表型性状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水平,变异系数介于4。38%~47。98%,遗传多样性指数介于0。45~1。96,其中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质量性状;坚果表型性状群体间变异约占总变异的1/4,群体内约占3/4,群体内变异是坚果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出仁率与单粒质量、种仁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果形指数只与坚果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性状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将12个数量性状转换为3个独立的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达87。334%,最能反应坚果表型特征的3个性状是坚果长、种仁质量和单粒质量;基于遗传距离聚类,供试资源划分为4大类群,各类群间表型性状差异明显,第Ⅲ-1亚类资源普遍单粒质量较大、出仁率相对较高,可作为大粒加工型良种培育优良亲本。本研究从多角度系统分析了 210份板栗资源坚果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可为优异种质的挖掘及创新利用提供参考。

    板栗坚果表型多样性综合评价

    云南安宁食用玫瑰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姜丽
    10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和推动我国食用玫瑰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综合整理相关调研数据及文献资料,概述了我国目前该产业的主要产区、品种和加工产品,并以云南安宁为例,从优势、劣势、风险和机遇4个方面对产业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同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结果表明:安宁食用玫瑰产业主要聚集于安宁八街,种植的品种主要为滇红玫瑰;发展优势主要在于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品种特性、良好的产业基础与发展模式以及先进的生产管理水平;劣势主要包括滇红玫瑰未录入国家食药物质目录、深加工产品单一、加工型玫瑰品种不足、企业创新能力薄弱以及产业文化赋能不足等方面。同时本研究从滇红玫瑰申报录入国家食药物质目录、优化产业规划、丰富加工产品以及资源整合等方面给出了发展建议。总体来说安宁食用玫瑰产业发展前景良好,但需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进行逐步完善,探索出一条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八街食用玫瑰滇红玫瑰食药物质目录深加工品种

    猪CRTC2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功能预测分析

    王冰洁韩娜韦怡林齐昆龙...
    119-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猪CRTC2基因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功能,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猪CRTC2(CREB regulated transcription coactivator 2)基因进行功能预测,并对CRTC2基因的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Non-synonymou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sSNPs)位点进行分析,同时采用 qRT-PCR 方法检测其在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猪CRTC2基因转录本CRTC2-202(ENSSSCT00000007195)对应的基因座上存在190个SNPs,在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存在10个错义突变(nsSNPs),其中rs709245010位点导致第148位的脯氨酸(P)被亮氨酸(L)替代(P148L),该突变位点会降低蛋白质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其结构和功能。2)CRTC2的CDS区的m6A修饰位点预测结果显示,其不存在m6A修饰。3)CRTC2基因的序列保守性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稳定性预测结果显示,P148L突变对CRTC2编码蛋白质的α螺旋、β转角等二级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分析其可能是影响猪脂肪沉积和代谢的重要潜在功能性位点。4)对与CRTC2互作的基因和蛋白质分别进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富集到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和Wnt信号通路等多条与脂肪沉积和代谢相关的通路。5)qRT-PCR结果表明,CRTC2在长白猪的肝脏、腹脂和背脂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综上,本研究表明猪CRTC2基因上的rs709245010错义突变(P148L)可能会影响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且该基因可能在猪脂肪沉积和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探究猪CRTC2基因功能提供参考依据,为进一步解析脂肪沉积和脂质代谢机制提供研究思路。

    CRTC2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脂质代谢功能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