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用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用医药
中国实用医药

杜占明

旬刊

1673-7555

zgsyyy2007@yahoo.com.cn

010-64299142;81674222

100013

北京市和平里七区乙16号楼314室

中国实用医药/Journal China Practical Medical
查看更多>>本刊以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为读者对象,报道医疗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帮助广大临床医师提高学术水平,解决在临床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办刊宗旨:充分利用广泛的专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科学化组织和出版医药卫生知识和相关信息,为医药卫生行业和医药卫生工作者提供交流与探索的园地,成为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的知识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川崎病合并肝功能损害实施血清生化与免疫球蛋白M检测的临床价值研究

    王磊
    8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川崎病(KD)合并肝功能损害实施血清生化和免疫球蛋白(Ig)M检测的价值.方法 选取66例KD患儿,根据肝功能指标是否正常分为观察组(肝功能指标异常,13例)与对照组(肝功能指标正常,53 例).检测并对比两组患儿的血常规和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PMN)、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计数(RBC)]、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γ-谷氨酰转肽酶(GG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心脏功能指标[羟丁酸脱氢酶(HBDH)、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体液免疫指标(IgM、IgG、IgA、IgE).结果 观察组PCT、CRP、PMN水平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PLT、Hb、RBC、WBC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TBIL(16±14)μmol/L、总胆汁酸(76±74)μmol/L、GGT(109±60)U/L、AST(108±77)U/L、ALT(113±70)U/L均高于对照组的(6±3)μmol/L、(19±29)μmol/L、(29±36)U/L、(37±15)U/L、(25±23)U/L,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HBDH(281±83)U/L、LDH(400.0±135.0)U/L、CK-MB(41.0±26.0)U/L、CK(73±60)U/L与对照组的(226±130)、(340.1±118.9)、(34.0±29.1)、(69±42)U/L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IgE(493±54)ng/ml、IgG(9±6)g/L、IgA(1±0)g/L与对照组的(523±62)ng/ml、(10±5)g/L、(1±0)g/L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IgM(0.9±0.3)g/L低于对照组的(1.2±0.2)g/L(P<0.05).结论 KD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的PCT、PMN以及CRP水平均升高,但是血清IgM水平降低,说明KD会导致肝损伤,进而对体液免疫产生影响,在诊断、监测以及选择治疗措施中意义重大.

    免疫球蛋白M川崎病心脏功能肝功能体液免疫

    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布和耐药性检验分析

    张沙
    8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方法 对 1398 株分离菌株进行研究,分析肺炎克雷伯菌的标本种类分布情况、科室分布情况、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情况、肺炎克雷伯菌对常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在获取的 1398 株菌株中,肺炎克雷伯菌共 298 株.标本种类分布中,肺炎克雷伯菌菌株数量最多的是呼吸道标本(126株),其次为痰液标本(70株)、尿液标本(60株),发现肺炎克雷伯菌数量最少的分别为胆汁标本(1 株)、腹水标本(1 注)、排水标本(1 株).科室分布中,肺炎克雷伯菌菌株数量最多的是内科标本(102 株),其次是外科标本(62 株),再其次是其他相关科室标本(48 株),数量最少的是妇产科标本(1 株).在 298 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共检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 6 株,占 2.01%.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呋喃妥因的耐药性均<10%,耐药性根据高低顺序排列依次是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厄他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呋喃妥因.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几乎是所有标本中占比最高的菌种,主要来源于呼吸道、痰液、尿液等,尤其在内科、感染科等分布最多.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常规药物均有耐药性,在临床上应该进一步做好耐药性检测,并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尽量降低耐药性,提升检验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肺炎克雷伯菌标本分布耐药性菌株检验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在血液筛查中的价值分析

    赵睿王一清王玲玲
    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在血液筛查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90 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根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结果不同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阳性标本(>50 U/L)10 份设为观察组,检测阴性标本(≤50 U/L)80 份设为对照组.对两组均进行血液筛查.观察 90 份血液标本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分布水平,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结果 90 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中,HBsAg阳性以及抗丙型肝炎病毒(anti-HCV)阳性情况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多≤20 U/L;病毒核酸检测(NAT)联检阳性,鉴别为阴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多≤50 U/L.观察组HCV、HBsAg阳性率分别为 40.00%、60.00%,高于对照组的 33.75%、53.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面向血站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全面血液筛查期间,在血液筛查重要性不断突出的背景下,血液检测安全性也呈现出一定的提升趋势.但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检测价值比较有限,因此除了要做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检测外,还要做好血液筛查中输血五项指标等的检测,才能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依据,及时筛出异常血液样本.

    血液筛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血站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ECM1、MMP-9和VEGF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郭雅明陈艳哲李艳杰李国超...
    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肝细胞癌患者血清细胞外基质蛋白-1(EC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 60 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主要使用甲磺酸阿帕替尼进行治疗,必要时也可联合GEMOX方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进行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ECM1、VEGF、MMP-9 水平.比较患者治疗前后ECM1、MMP-9 和 VEGF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年龄、性别、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TNM分期、Edmondson分期和肿瘤直径)患者ECM1、MMP-9 和VEGF水平.结果 治疗后,患者ECM1、MMP-9以及VEGF水平分别为(135.23±44.58)pg/ml、(421.25±87.56)μg/L和(657.56±54.56)pg/ml,均低于治疗前的(215.56±30.80)pg/ml、(499.56±30.56)μg/L、(798.02±50.79)pg/ml(P<0.05).不同年龄、性别患者ECM1、MMP-9、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TNM分期、Edmondson分期和肿瘤直径患者ECM1、MMP-9、VEGF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CM1、MMP-9、VEGF三者相互作用可促进肝癌细胞的转移,可根据其水平情况,了解患者肝细胞、肝功能健康状况.

    肝细胞癌细胞外基质蛋白-1基质金属蛋白酶-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血栓的安全性及对凝血功能的改善研究

    张涛
    9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脑血栓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安全性以及对凝血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 100 例脑血栓患者,取随机数字法分成参照组、试验组,每组 50 例.两组均接受对症治疗,参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试验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安全性,凝血功能[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液流变学(低切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治疗效果,预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4.00%,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8.00%,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5.0051,P=0.0253<0.05).两组间的D-D、Fib、PT、APTT在治疗前并不存在差异(P>0.05);但治疗后试验组的D-D(151.26±23.17)ng/ml、Fib(3.02±0.27)g/L低于参照组的(179.02±26.14)ng/ml、(3.95±0.38)g/L,PT(12.29±1.79)s、APTT(35.33±2.16)s长于参照组的(11.68±1.15)、(32.37±2.09)s,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的低切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并不存在差异(P>0.05);但治疗后试验组的低切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分别为(4.51±0.63)、(3.27±0.36)、(1.58±0.38)mPa·s,均低于参照组的(5.83±0.73)、(4.15±0.68)、(2.16±0.52)mPa·s,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 96.00%显著高于参照组的 84.00%,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跟踪随访发现,试验组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6.00%低于参照组的 22.00%,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治疗脑血栓时,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是一种具有价值的方案,可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值得推广.

    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脑血栓安全性凝血功能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于珂
    9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曲美他嗪联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以 76 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法分为甲组及乙组,每组 38 例.甲组给予依那普利+曲美他嗪治疗,乙组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曲美他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 6 min步行试验距离(6MW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乙组治疗总有效率97.37%高于甲组的 81.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294,P=0.0249<0.05).两组治疗前的LVEF、NT-proBNP、6MWD、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治疗后的LVEF(51.27±5.65)%高于甲组的(47.84±5.25)%、NT-proBNP(867.87±66.56)pg/ml低于甲组的(911.26±76.98)pg/ml、6MWD(366.73±55.68)m长于甲组的(314.54±65.65)m、LVEDD(53.12±5.23)mm小于甲组的(56.76±5.78)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住院时间(8.34±2.17)d短于甲组的(12.90±2.8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联用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同时对心脏功能有明显的改善,是一种具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的治疗方案.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沙库巴曲缬沙坦曲美他嗪心功能

    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的疗效及对其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

    张庆华
    10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的疗效及对其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 66 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3 例.对照组采取淀粉安慰剂治疗,观察组采取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凝血功能、血液流学变、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视力模糊、尿量减少、双下肢水肿、蛋白尿积分分别为(3.58±1.78)、(3.25±1.65)、(3.17±1.57)、(3.80±1.27)分,观察组分别为(3.31±1.20)、(3.13±1.57)、(3.26±1.17)、(3.51±1.30)分;治疗后,对照组视力模糊、尿量减少、双下肢水肿、蛋白尿积分分别为(2.77±1.32)、(2.17±0.96)、(1.76±0.20)、(1.96±0.76)分,观察组分别为(1.68±0.65)、(1.09±0.82)、(0.69±0.15)、(0.73±0.22)分.治疗后,两组视力模糊、尿量减少、双下肢水肿、蛋白尿积分较于治疗前均呈下降趋势,且观察组下降趋势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分别为(10.69±1.26)s、(29.14±3.38)s、(5.65±1.77)g/L,观察组分别为(11.09±1.23)s、(28.13±3.96)s、(5.70±1.80)g/L;治疗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分别为(12.28±1.70)s、(32.23±3.07)s、(4.46±1.23)g/L,观察组分别为(13.08±1.51)s、(36.53±3.20)s、(3.43±0.97)g/L.治疗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于治疗前均呈上升趋势,纤维蛋白原较于治疗前均呈下降趋势,且观察组升降趋势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对照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分别为(6.39±0.28)mPa·s、(1.80±0.27)mPa·s、(40.02±4.86)%,观察组分别为(6.51±0.30)mPa·s、(1.86±0.23)mPa·s、(40.09±4.71)%;治疗后,对照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分别为(5.28±0.22)mPa·s、(1.31±0.21)mPa·s、(37.91±3.71)%,观察组分别为(4.08±0.25)mPa·s、(1.09±0.12)mPa·s、(30.86±3.60)%.治疗后,两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较于治疗前均呈下降趋势,且上述指标观察组下降趋势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精神支柱评分较于治疗前均呈上升趋势,且观察组上升趋势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疗效确切,其能够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预后良好.

    小剂量阿司匹林妊娠期高血压血液高凝状态

    慢阻肺患者应用双支扩剂加ICS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桑艳平
    10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实施双支气管扩张剂(双支扩剂)加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有效性.方法 200 例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借助双色球抽取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 100 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双支扩剂加ICS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肺功能指标[呼气流量峰值(PEF)、用力肺活量(FVC)、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为(15.55±2.12)d,咳嗽天数为(4.25±3.22)d,肺部哮鸣音天数为(3.50±1.08)d;对照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为(25.40±2.65)d,咳嗽天数为(6.75±1.06)d,肺部哮鸣音天数为(6.00±1.00)d.研究组的住院天数、咳嗽天数、肺部哮鸣音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PEF、FVC、FEV1 显著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CRP为(9.12±0.43)mg/L、PCT为(0.18±0.04)ng/ml,对照组的CRP为(15.80±2.08)mg/L、PCT为(1.23±0.11)ng/ml,研究组CRP、PCT更低,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98.00%(98/10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73.00%(73/100),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0.20%(2/100),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1.00%(11/10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实施双支扩剂加ICS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慢阻肺患者的病情,降低了患者的炎症反应,延缓了病情进展,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双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

    兰索拉唑、阿莫西林二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分析

    周静怡
    11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对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给予兰索拉唑、阿莫西林二联疗法治疗后获得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 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以投掷硬币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 60 例.参照组患者施以兰索拉唑治疗,研究组患者施以兰索拉唑、阿莫西林二联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Hp清除率、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口苦、胃肠道反应、皮肤反应以及头晕)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IL-8、IL-6、TNF-α水平分别为(7.63±1.32)ng/L、(16.39±3.22)ng/L、(1.21±0.42)μg/ml,显著低于参照组的(9.39±1.55)ng/L、(34.52±13.49)ng/L、(1.85±0.53)μg/ml(P<0.05).研究组患者Hp清除率98.33%(59/60)高于参照组的 81.67%(49/60),复发率 1.67%(1/60)低于参照组的 13.33%(8/60)(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5.00%与参照组的 3.33%比较,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临床对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在治疗期间应用兰索拉唑+阿莫西林二联疗法,可将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改善,同时将Hp清除率提高,将复发率降低,并且不会导致口苦、胃肠道反应、皮肤反应以及头晕等不良反应增加,疗效显著.

    兰索拉唑阿莫西林二联疗法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应用效果

    胆石片联合头孢唑林钠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梁昌富魏小天王蓓蓓
    11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胆石片联合头孢唑林钠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90 例慢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主体,按患者入院时间不同将其分成常规组(2020 年 1 月~2021 年 6 月入院)、实验组(2021 年 7 月~2022 年 12 月入院),每组 45 例.常规组接受头孢唑林钠单一静脉滴注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胆石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恶心呕吐、厌油腻、胆区疼痛、纳呆腹胀)、MC Gill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分级指数(PRI)、疼痛强度(PPI)]、炎性反应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肝胆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常规组恶心呕吐(2.40±0.15)分、厌油腻(1.45±0.13)分、胆区疼痛(2.77±0.18)分、纳呆腹胀(1.94±0.07)分;实验组恶心呕吐(1.20±0.07)分、厌油腻(0.52±0.10)分、胆区疼痛(1.13±0.11)分、纳呆腹胀(0.63±0.04)分.实验组恶心呕吐、厌油腻、胆区疼痛、纳呆腹胀的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常规组VAS评分(3.30±0.40)分、PRI评分(1.14±0.10)分、PPI评分(2.66±0.14)分;实验组VAS评分(1.12±0.30)分、PRI评分(0.43±0.07)分、PPI评分(1.15±0.08)分.实验组VAS评分、PRI评分、PPI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常规组IL-6(65.45±4.85)ng/L、TNF-α(42.25±1.60)ng/L、hs-CRP(24.18±3.39)mg/L;实验组IL-6(36.77±3.06)ng/L、TNF-α(31.07±0.40)ng/L、hs-CRP(12.00±1.60)mg/L.治疗后实验组炎性反应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常规组ALT(60.26±8.02)U/L、AST(65.25±7.36)U/L、TBIL(32.43±6.07)μmol/L;实验组ALT(31.97±4.85)U/L、AST(46.78±5.96)U/L、TBIL(22.01±4.38)μmol/L.治疗后实验组肝胆功能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 97.78%高于对照组的 86.67%(P<0.05).结论 慢性胆囊炎患者经胆石片联合头孢唑林钠治疗效果良好,可改善临床症状,建议普及应用.

    慢性胆囊炎头孢唑林钠胆石片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