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用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用医药
中国实用医药

杜占明

旬刊

1673-7555

zgsyyy2007@yahoo.com.cn

010-64299142;81674222

100013

北京市和平里七区乙16号楼314室

中国实用医药/Journal China Practical Medical
查看更多>>本刊以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为读者对象,报道医疗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帮助广大临床医师提高学术水平,解决在临床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办刊宗旨:充分利用广泛的专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科学化组织和出版医药卫生知识和相关信息,为医药卫生行业和医药卫生工作者提供交流与探索的园地,成为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的知识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节镜辅助下自体半腱肌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Elmslie-Trillat技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分析

    梁永新单金平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关节镜辅助下自体半腱肌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联合胫骨结节内移截骨(Elmslie-Trillat技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RPD)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1 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辅助下自体半腱肌双束解剖重建MPFL联合Elmslie-Trillat技术治疗.分析患者随访情况,比较患者手术前后Tegner、Kujala、Lysholm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5年,术后2个月患者均能正常活动,活动无恐惧感.术后1个月,患者Tegner、Kujala、Lysholm评分分别为(5.45±1.24)、(92.71±3.51)、(91.62±2.77)分,均较术前的(3.06±0.91)、(50.23±3.84)、(54.12±2.90)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自体半腱肌双束解剖重建MPFL联合Elmslie-Trillat技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可有效恢复膝关节解剖结构,改善膝关节功能.

    胫骨结节内移截骨半腱肌内侧髌股韧带复发性髌骨脱位

    女性甲状腺疾病患者骨密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陈伟银黄汉超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女性甲状腺疾病患者骨密度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 112 例女性甲状腺疾病患者,检测患者骨密度情况并依据相关标准分为减少组(68例)与正常组(44例).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导致女性甲状腺疾病患者骨密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112例女性甲状腺疾病患者中发生骨量减少 56 例,发生骨质疏松 12 例,骨密度减少总计 68 例(减少组),占比为 60.71%(68/112);骨量正常 44 例(正常组),占比为 39.29%(44/112).减少组合并糖尿病占比 38.24%、绝经占比 51.47%、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5.36±0.52)mIU/L、血清碱性磷酸酶(ALP)(149.27±13.81)U/L、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23(FGF23)(103.84±9.58)ng/L高于正常组的 18.18%、27.27%、(4.95±0.51)mIU/L、(133.75±12.32)U/L、(97.67±7.6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文化程度、居住地、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高脂血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绝经、血清TSH水平高、血清ALP水平高、血清FGF23 水平高均是女性甲状腺疾病患者骨密度减少的危险因素(OR=2.786、2.828、4.570、1.093、1.083).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绝经、血清TSH水平高、血清ALP水平高、血清FGF23 水平高均是女性甲状腺疾病患者骨密度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OR=4.463、4.145、4.255、1.100、1.109).结论 女性甲状腺疾病患者骨密度减少的影响因素可能与合并糖尿病,绝经,血清TSH、ALP、FGF23 水平高等因素有关.

    甲状腺疾病骨密度糖尿病促甲状腺激素

    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黄建国张智渊王自耿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 45 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 15 例.A组运用手法复位三点外固定架固定治疗,B组运用手法复位四点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组运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对比三组治疗后 1 个月数字X线摄影术(DR)影像学各参数、临床疗效;A组和B组耗材费用、手术时间.结果 治疗后 1 个月,A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分别为(9.5±0.6)°、(21.2±0.4)°、(9.5±0.7)mm,B组患者分别为(9.8±0.4)°、(21.5±0.6)°、(9.6±0.5)mm,C组患者分别为(8.3±0.6)°、(19.1±0.6)°、(9.0±0.6)mm.A组和B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大于C组,桡骨高度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1 个月,A组、B组患者优良率分别为 93.3%、86.7%,高于C组的 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者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耗材费用(11360±1649)元少于B组的(19600±1573)元,手术时间(41±8)min短于B组的(52±10)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法复位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且三点外固定架费用更低,手术时间相应缩短,其外科快速康复和骨折的微创治疗理念切合目前背景下的骨折处理方式,提高了社会效益.

    桡骨远端骨折三点外固定架四点外固定架

    三种不同腹股沟疝手术修补方案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王凡
    5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Rutkow)、腹膜前修补术(Kugel)三种修补方案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 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根据修补方案的不同分为Lichtenstein组、Rutkow组、Kugel组,各 20 例.比较三组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疼痛程度及随访 2 年的术后复发率、异物感.结果 Lichtenstein组、Rutkow组、Kugel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5.2±10.3)、(58.6±9.5)、(72.1±11.2)min,术后下床时间分别为(12.8±3.1)、(10.4±2.6)、(14.2±3.5)h,住院时间分别为(5.6±1.2)、(4.9±1.0)、(6.2±1.4)d,三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Kugel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 5.00%略低于Lichtenstein组的 10.00%和Rutkow组的 10.00%,但并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 1 d,Lichtenstein组、Rutkow组、Kugel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为(4.13±1.02)、(4.22±1.33)、(3.91±1.40)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 1 个月,Lichtenstein组、Kugel组VAS评分分别为(2.31±0.41)、(2.26±0.57)分,均低于Rutkow组的(3.16±0.92)分;术后 6 个月,Lichtenstein组、Kugel组VAS评分分别为(1.02±0.97)、(0.97±0.82)分,均低于Rutkow组的(1.91±1.55)分,有显著差异(P<0.05).在术后 2 年的随访中,三组复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Rutkow组的异物感占比 60.00%明显高于Lichtenstein组的 5.0%和Kugel组的 10.0%,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Lichtenstein、Rutkow、Kugel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及并发症几乎接近,宜根据不同病例采用不同方案.

    腹股沟疝手术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腹膜前修补术临床有效性安全性

    下睑缩肌移位术联合眼睑轮匝肌折叠缩短术治疗睑内翻的疗效探讨

    崔迎欣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下睑缩肌移位术联合眼睑轮匝肌折叠缩短术治疗睑内翻的疗效.方法 将眼科 100 例老年单眼睑内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50 例)、试验组(50 例).对照组给予下睑缩肌移位术治疗,试验组给予下睑缩肌移位术联合眼睑轮匝肌折叠缩短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手术指标(切除皮肤宽度、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症状和体征(流泪、异物感、畏光)评分,眼部指标(睑裂宽度、泪阜显露率、睫毛朝向)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切除皮肤宽度(1.51±0.23)cm小于对照组的(1.65±0.29)cm、手术出血量(38.76±6.76)ml多于对照组的(28.34±5.43)ml、手术时间(31.34±6.34)min长于对照组的(24.65±5.33)min(P<0.05).治疗后,试验组流泪、异物感、畏光评分分别为(1.12±0.34)、(1.06±0.35)、(1.06±0.4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42±0.76)、(1.72±0.73)、(1.77±0.29)分(P<0.05).治疗后,试验组睑裂宽度(28.21±3.77)mm、泪阜显露率(0.86±0.17)%、睫毛朝向(96.12±10.14)°均大于对照组的(25.23±2.89)mm、(0.63±0.14)%、(82.67±8.65)°(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4.00%,较对照组的 16.00%更低(P<0.05).结论 睑内翻使用下睑缩肌移位术联合眼睑轮匝肌折叠缩短术进行治疗可将手术质量进行提升,有效改善流泪、异物感等临床症状,并调整睑裂宽度、泪阜显露等指标,控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普及.

    下睑缩肌移位术眼睑轮匝肌折叠缩短术睑内翻疗效

    全瓷体与复合树脂体修复上颌前牙牙体缺损的临床效果对比

    郭莉
    6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全瓷体与复合树脂体修复上颌前牙牙体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上颌前牙牙体缺损患者 200 例(268 颗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100 例,135 颗牙)与实验组(100 例,133 颗牙).对照组采用复合树脂体修复,实验组采用全瓷体修复.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牙齿外观修复效果评分,牙齿功能修复效果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躯体疼痛、生理功能、生活能力、社会功能、心理健康、健康状况评分分别为(51.20±4.22)、(52.28±4.36)、(49.84±4.65)、(50.38±4.68)、(49.69±5.03)、(52.28±4.8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0.23±5.58)、(41.87±5.98)、(39.96±5.06)、(40.44±5.54)、(40.37±5.33)、(41.26±5.7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牙的外形、边缘适合、质地光滑、颜色适中、边缘无染色、总体效果评分分别为(88.54±10.62)、(87.23±10.36)、(89.93±10.84)、(88.24±11.01)、(89.58±10.70)、(88.85±10.96)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5.59±10.87)、(76.52±11.24)、(75.69±12.30)、(74.53±12.08)、(76.58±12.74)、(75.55±12.2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牙的固定位置、牙龈状况、未继发疾病、咀嚼功能、残渣无残留、总体效果评分分别为(87.69±10.32)、(89.64±10.77)、(88.65±10.52)、(86.61±10.03)、(86.20±10.69)、(87.75±10.5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4.06±12.22)、(72.65±12.08)、(73.62±11.41)、(74.67±11.78)、(75.55±12.43)、(74.13±11.8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4%低于对照组的 3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 98.00%高于对照组的 7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前牙牙体缺损的修复过程中采用全瓷体修复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牙齿功能,同时提高其生活质量,是有效的修复方式.

    上颌前牙牙体缺损全瓷体修复牙齿功能生活质量评分

    纳米碳示踪剂下全甲状腺切除术在甲状腺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马留学陈治川李鑫安宁...
    6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纳米碳示踪剂下全甲状腺切除术在甲状腺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0 例甲状腺癌接受全甲状腺切除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5 例.对照组行常规开放全甲状腺切除术,观察组行纳米碳示踪剂下全甲状腺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耗时、淋巴结清扫个数、术中出血量、围术期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情况、手术并发症(低钙血症、喉返神经损伤、术后声嘶、术后血肿)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耗时为(56.8±12.2)min,短于对照组的(69.7±16.9)min;淋巴结清扫个数为(18.6±5.8)个,多于对照组的(12.6±3.2)个;术中出血量为(65.8±11.7)ml,少于对照组的(92.6±17.8)ml(P<0.05).术后 24 h及术后 1 周,观察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分别为(8.7±4.2)、(5.6±1.0)pmol/L,恢复正常水平,且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的(12.1±2.7)、(14.6±1.8)pmol/L(P<0.05).观察组暂时性和(或)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 4.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31.1%(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2.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24.4%(P<0.05).结论 纳米碳示踪剂下全甲状腺切除术可显著提高手术效率,减少对甲状旁腺影响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

    纳米碳示踪剂全甲状腺切除术甲状腺癌甲状旁腺低钙血症

    PGⅠ、PGⅡ、G-17联合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检验在胃癌中的诊断价值

    孟红兵黄丽宇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幽门螺杆菌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联合检验在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 76 例胃癌患者作为胃癌组,选取同一时间段健康志愿者 114 例作为对照组.对纳入本研究的所有研究对象进行PGⅠ、PGⅡ、G-17、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检验.分析比较两组PGⅠ、PGⅡ、G-17 水平及幽门螺杆菌IgG抗体阳性率(幽门螺杆菌Ⅰ型、Ⅱ型).结果 胃癌组患者PGⅠ(61.73±2.47)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6.75±3.46)μg/L,PGⅡ(16.57±0.46)μg/L、G-17(23.66±1.47)pmol/L均高于对照组的(12.89±1.74)μg/L、(11.13±1.74)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幽门螺杆菌抗体Ⅰ型阳性率 50.0%高于对照组的 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幽门螺杆菌抗体Ⅱ型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胃癌患者用PGⅠ、PGⅡ、G-17 联合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检验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可为胃癌疾病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对胃癌早期防治意义重大,值得推广应用.

    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胃泌素-17幽门螺杆菌IgG抗体胃癌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免疫分子sB7-H3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分析

    张春艳
    7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血清可溶性B7-H3(sB7-H3)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78 例RA患者作为RA组,选择同期体检的 50 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sB7-H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RA组与对照组血清sB7-H3、TNF-α、IL-6 水平;比较RA组中不同Steinbrocker影像学分级及不同RA活动度患者血清sB7-H3、TNF-α、IL-6水平,分析RA患者血清sB7-H3与TNF-α、IL-6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RA组患者血清sB7-H3、TNF-α、IL-6 水平分别为(23.76±3.65)ng/ml、(41.86±11.74)pg/ml、(19.68±10.55)n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47±2.04)ng/ml、(19.72±6.61)pg/ml、(3.65±1.82)ng/ml(P<0.05).随着Steinbrocker影像学分级的升高,RA患者血清sB7-H3、TNF-α、IL-6 水平逐渐升高,不同Steinbrocker影像学分级患者血清sB7-H3、TNF-α、IL-6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疾病活动程度的升高,RA患者血清sB7-H3、TNF-α、IL-6 水平逐渐升高,RA组中不同疾病活动程度患者血清sB7-H3、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RA患者血清sB7-H3水平与血清TNF-α、IL-6 水平呈正相关性(r=0.658、0.517,P=0.000、0.000<0.05).结论 RA患者存在血清sB7-H3 表达明显升高,并与疾病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RA治疗的预后评估的标志物及潜在靶点.

    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分子可溶性B7-H3靶点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耐受共刺激分子

    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观察

    宁方波赵大鹏王琳黄化云...
    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8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合理且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40 例.对照组采取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清学相关指标(神经生长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脑钠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1 d、7 d、2 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生长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脑钠肽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神经生长因子(95.31±9.65)ng/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0.26±1.37)μg/L、脑钠肽(157.43±13.25)ng/L均低于对照组的(116.38±10.46)ng/ml、(15.86±1.86)μg/L、(189.46±17.78)ng/L(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5.43±2.21)s、凝血酶原时间(13.26±1.53)s、凝血酶时间(17.46±2.24)s比对照组的(30.48±2.15)、(10.93±1.29)、(15.55±1.87)s更长,纤维蛋白原(2.44±0.43)g/L比对照组的(4.21±0.64)g/L更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 5.00%比对照组的 25.00%更低(P<0.05).结论 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学状况,且可以有效改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相关临床指标,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该治疗方案临床应用效果理想,预后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静脉溶栓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