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特殊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特殊教育
中国特殊教育

陈云英

月刊

1007-3728

zgtsjy@yahoo.com.cn

010-62003367

100088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国特殊教育/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特殊需要人群为服务对象,以展示我国特殊教育研究领域最高水平学术成果为宗旨,保持学术刊物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跨越数字鸿沟:特殊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国际实践与经验

    王琴郭文斌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的逐渐渗透为跨越群体间数字鸿沟提供了重要契机。现阶段特殊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与需求主要包括时代诱因、技术驱动、内生诉求三方面。当前,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针对数字技术如何赋能特殊教育发展所采取的行动举措可归纳为贯彻公平包容的通用学习设计理念、统筹协调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实践驱动、开发运用优质教育资源、健全规范教育评估体系。鉴于此,我国在特殊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应结合通用学习设计理念,推进特殊教育课堂的智能支撑;提升数字素养,观照实践者主体间的纽带关系;关注残疾学生需求,发展适应性数字资源;夯实平台建设,构筑高效特殊教育数字评估体系。

    数字鸿沟特殊教育数字化转型国际实践

    融合教育背景下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支持路径研究

    苗小燕李莉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是融合教育背景下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本研究系统分析了随班就读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包括较低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认同感、孤独感、焦虑和抑郁等,并在此基础上从增强对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构建以学校和家庭为核心节点的层次化支持系统、强化学校在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中的主体作用、提升家庭对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的支持能力四个方面探讨了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的支持路径。

    融合教育随班就读心理健康支持路径

    何为"特殊教育需要":甄别明辨与内涵再认——基于布列钦卡"教育需求"理论的分析

    杨运强王东胡晓玉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社会,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已成为推进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然而,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需要"的认识却隐晦模糊、语焉不详,导致特殊教育服务无处着力。廓清"特殊教育需要"需要厘定"需要"与"需求"的关系,回答谁需要以及为什么需要,可以大胆假设,也要小心求证。只有合理划定"特殊教育需要"的边界,妥善处理好现实与愿景的关系,才能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

    教育需求教育需要特殊教育需要

    融合教育教师付出-回报失衡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

    熊琪李拉李晓娟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融合教育教师付出-回报失衡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以及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对584名融合教育教师展开调查,结果发现:(1)61。6%的融合教育教师存在付出-回报失衡,职业倦怠接近中等水平,未来时间洞察力略高于中等水平,付出-回报失衡在职称和教龄上存在显著差异,职业倦怠在职称、教龄和学段上存在显著差异;(2)付出-回报失衡显著正向预测职业倦怠,未来时间洞察力显著负向预测职业倦怠;(3)未来时间洞察力在融合教育教师付出-回报失衡与职业倦怠间起中介作用。因此,建议从缓解融合教育教师付出-回报失衡感,提高融合教育教师未来时间洞察力水平两个方面来降低其职业倦怠。

    融合教育教师付出-回报失衡职业倦怠未来时间洞察力

    北京市特教学校德育现状调查研究

    陆莎吴扬孙颖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特教学校德育工作是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对北京市19所特教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特教学校德育存在一体化设计不足、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较弱、德育实践活动针对性不足、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据此,提出加强德育一体化设计、增强课程与教学的情感要素、发挥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等对策建议,为加强和改进特教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特教学校德育调查研究

    体育锻炼对残疾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与人生意义的链式中介作用

    吉学松郑帅伟卜宪贵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减少残疾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是降低自杀事件发生率的重要前提。为更加深入了解残疾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探究残疾大学生体育锻炼、核心自我评价和人生意义与自杀意念的关系,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中文人生意义问卷对488名残疾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体育锻炼对残疾大学生自杀意念存在负向预测作用;(2)核心自我评价和人生意义在体育锻炼与残疾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分别起中介作用;(3)核心自我评价和人生意义在体育锻炼与残疾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建议高校及有关部门保障残疾大学生体育锻炼正常开展、强化核心自我评价、重视人生意义获得感,以期降低残疾大学生的自杀意念。

    体育锻炼自杀意念核心自我评价人生意义

    听障高职生自我污名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消极解释偏向的调节作用及性别差异

    郑雨欣杨海宁张小萌徐夫真...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整群抽样法对307名听障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消极解释偏向在自我污名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及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男生的自我污名水平显著高于女生,低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听障高职生的自我污名水平显著高于高主观家庭经济地位者;(2)消极解释偏向、自我污名分别与心理健康显著负相关,消极解释偏向与自我污名之间显著正相关;(3)社交情境消极解释偏向可以调节女生自我污名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非社交情境消极解释偏向可以调节男生自我污名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表明,减少听障高职生自我污名和消极解释偏向、促进自我接纳有助于增进其心理健康,亦有助于其就业和社会融入。同时,对听障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考虑性别和家庭经济背景的差异。

    自我污名消极解释偏向心理健康听障高职生

    编码方式对不同拼音能力聋生双字词音位识别的影响

    陈影贾玲雷江华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音编码缺陷可能是聋生字词阅读困难的关键,视觉语音为聋生词汇解码与识别提供了替代性方案,但视觉语音编码及其加工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利用音位识别任务,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字母编码和指拼编码条件下不同拼音水平聋生双字词识别的加工特点。结果发现:聋生声母识别比韵母识别更好且不受编码方式影响;双字词首字识别优势仅在指拼编码条件下显著,而首字声母优势则在字母编码条件下显著;聋生汉语拼音水平越高,识别词汇语音总体越好,但指拼编码条件下汉语拼音水平的作用存在"平台期"。上述结果反映出聋生双字词识别中编码方式作用的一般性与特异性。研究呼吁继续重视指拼和字母教学,关注指拼和字母的联系与区别,建议加强汉语拼音教学,促进聋生字词语音学习中多种视觉手段的灵活应用。

    聋生双字词语音编码汉字位置拼音能力

    孤独症儿童幼小转衔支持的国际经验及启示——基于英美澳新四国的政策分析

    赵靖曹漱芹金琦钦游艳艳...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幼小转衔是孤独症儿童生涯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孤独症儿童自身存在的社交困难、感觉异常和认知灵活性低等障碍特征,使其在幼小转衔期间面临极大的挑战。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协同性、个性化、高效力的幼小转衔支持服务,促进其成功转衔、平稳过渡,已成为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按照样本筛选、框架构建、比较分析的研究路线,依据程序化扎根理论,运用MAXQDA分析软件对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四国的孤独症儿童幼小转衔支持政策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四国在支持主体上强调建立跨学科支持团队,在支持方法上主张制定个别化转衔计划与多元信息共享机制,在支持内容上涵盖了入学准备支持、入学安置支持和入学适应支持等方面。基于此,应研制孤独症儿童幼小转衔指南,为转衔支持提供行动"范本";开发孤独症儿童幼小转衔课程,提升儿童入学准备能力;赋能关键利益相关群体,提供全程和动态的转衔支持服务。

    孤独症儿童幼小转衔国际比较转衔支持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手势发展研究进展

    侯婷婷邢健美李开云贾凡路...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手势是一种典型的非言语沟通模态,对个体早期语言、认知和社会能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系统梳理相关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的手势在生命早期便显现出与典型发展儿童不同的特征,表现为手势产出与理解发育迟缓、类型与功能不够多样化,以及与言语模态协同困难,但该领域研究成果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基于此,未来应推进孤独症儿童早期手势神经生化机制研究,关注手势在孤独症儿童早期发现和识别中的作用,加强孤独症儿童早期手势干预实践探索,并尝试构建多模态孤独症儿童交际语料库。

    孤独症手势早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