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文化遗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

双月刊

1672-7819

中国文化遗产/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红色文化遗产研究进展、热点与趋势分析

    段亚鹏张雪欧阳璐徐苏斌...
    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遗产是我国特殊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特殊遗产.本文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和文本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红色文化遗产概念及类型、研究的发展阶段、研究的学科领域、研究方法等对我国红色文化遗产研究概况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对红色文化遗产的研究视角和热点进行述评.根据近30年的研究热点演进可知,红色文化遗产的研究由注重物质载体研究转向注重精神价值的挖掘;研究的学科领域涵盖较广;研究方法由传统定性逐步结合数字化技术进行量化;研究视角多集中于思政教育、红色旅游与保护开发、景观规划设计、数字化及立法保护研究;研究热点主要针对红色旅游、传播策略、红色遗产价值等方面.

    红色文化遗产知识图谱可视化研究趋势热点演进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我国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政策分析

    高威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新质生产力为视角考察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政策,围绕政策的发展历程、实施措施、核心内容等,利用内容分析及量化分析方法,建构"政策过程—政策工具—政策内容"三维分析框架,对2005-2023年间189份红色文化遗产相关政策进行剖析,结果显示:1)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政策经历了探索发展、稳步提升、调整深化等三个重要发展阶段,推动红色文化遗产逐渐成为培育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有效动能之一;2)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政策工具的类别主要分为供给型、需求型、环境型,三类工具使用频率具有一定均衡性,但对于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塑造具有异质性影响和规制;3)革命、文化、文物、保护等是政策文本的关键词,显示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着力点,反映了红色文化遗产在培育塑造新质生产力上的侧重点.

    新质生产力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政策分析

    革命文物主题游径系统性建设研究——以"我要去延安"游径为例

    管兰娟吴铮争
    2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物主题游径通过文化主题有机串联各类文物资源的遗产旅游线路,为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基于对游径概念和国家政策文件的解读,阐释了革命文物主题游径的内涵及建设的必要性.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游径实践的比较分析,明确其共性特点.在此基础上,从主题凝练、空间组织、价值阐释、管理机制等方面探讨了革命文物主题游径的建设思路.以"我要去延安"游径的构建为例,提出革命文物主题游径的建设应遵循主题性、多元性、标识性、体验性、融合性原则,通过凝练区域文化主题,搭建并强化革命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统筹区域内的历史古迹、自然景观、特色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自然人文资源,依托道路交通载体将其串珠成链,构成线性主题游径,利用展陈展览、业态创新、特色活动等多元手段,激发革命文物的内生动力,促进革命精神传承弘扬,赋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文物主题游径革命文物遗产旅游红色旅游

    抗美援朝文物调查与保护利用研究

    李向东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立威之战,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和平的环境.抗美援朝文物承载着抗美援朝精神,本文在抗美援朝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物分布、保存与展示现状,以及文物价值、类型、真实性与稳定性的梳理分析,指出抗美援朝文物保护单位命名、文物级别低、展示不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挖掘价值、微展示、突出主题融合利用等文物保护利用方面的思考,为抗美援朝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提供参考.

    抗美援朝文物革命文物类型保护利用微展示

    江西红色建筑遗产的历史逻辑和价值研究

    李岳川王耀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西现存的红色建筑遗产包括红色工业遗产、红色历史城镇、红色文化线路、红色乡村遗产等类型,这些遗产形式先后承继,构成有机的整体,反映了中国革命从"城市中心论"到"农村包围城市"的历史逻辑.从遗产价值看,红色建筑遗产的内在价值包括基于红色记忆载体和中华民族认同的情感价值,基于实物记录和近代社会景观呈现的历史价值,以及基于各类近代建筑和乡土建筑演进的科学价值等;而外在价值则表现为基于革命场景沉浸式体验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以及基于城市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经济发展价值.

    红色建筑遗产遗产类型遗产价值红色文化线路乡村振兴

    山西红色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及分异格局形成机制

    王雪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西作为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积淀,然而红色文化遗产相关研究与实践较为滞后.从宏观尺度对山西红色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定量研究有助于提升其整体层面的价值认知,并明晰其保护与再利用的现状、优势和短板.本研究采用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山西红色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历史文化禀赋、社会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分析其空间分布差异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红色文化遗产在长治、太原、阳泉的部分区域分布最为密集,在山西省西部与北部分布稀疏;历史事件发生地、地区经济水平和山川地形能够对红色文化遗产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其他文化和旅游资源与红色文化遗产的空间联动性较弱.据此对山西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力提升提出建议.

    红色文化遗产空间分布GIS空间分析影响因素

    抗日地道战遗址保护现状略论

    张琪张清文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道战作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创举,凝结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地道战遗址是中国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见证.本文基于对现阶段地道战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整体情况的梳理,总结了地道战遗址的分布范围、地域特色及保护利用情况,分析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从地道战遗址调查研究、遗址及周边环境的保护、突出地道战遗址展示利用的特殊性、妥善处理遗址与村民的关系、开展馆际交流等方面提出建议.

    抗日战争地道战遗址抗战遗址

    可识别原则的历史真迹保护作用:一种认识

    陆地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识别是历史真迹保护与干预公认的基本要求之一,但常常令从业者感到只是为了防止所谓的认知误导,从而只是一种道德洁癖,甚至只是一种特定的西方文化现象.本文认为可识别原则饱受质疑,实施不畅的核心原因是,从业者普遍没有意识到该原则的历史真迹的保护作用:既保护历史真迹应得的真迹身份、地位与显现,又是确保未来的遗产干预科学合理的预防性保护措施.本文不仅论证了可识别是必要的历史真迹保护措施,甚至是历史真迹保护的根基所在,而且从历史溯源与理论两方面的角度,扩展了对该原则多样化实施方式的认识.

    历史真迹保护可识别传统卖者尽责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谈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刘托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多元性、多样性、共享性,使非遗的保护传承获得广泛的响应.非遗保护的核心任务是对人而非物的保护,传承人是非遗的载体,负有非遗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本文对非遗传承人制度、传承机制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了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的重要性,通过提高传承人地位、加强教育培训、促进跨界合作等措施,破解当前非遗传承所面临的瓶颈,确保其可持续性发展.同时还讨论了培育传承环境和鼓励社会参与非遗保护的重要性.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法律法规建设是非遗保护的重要环节,需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保障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行稳致远.

    非遗保护非遗工作方针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制度传承机制

    亲自然设计在筒仓更新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李勤都晗张家伟武仲豪...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城市正经历由增量扩张到存量更新的转型期,筒仓类工业遗产作为承载工业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同时也承担着探索工业遗存再生利用路径的使命.工业筒仓结构稳定、空间独特、标志性强,其再生利用实践较多.本文基于亲自然理念导向,通过案例研究、使用者调研,分析利用的需求来源与作用机制,以直接自然要素引入、间接自然形态模拟和场所自然模式营造三个阶段提出具体再生利用策略.并通过深圳大成面粉厂筒仓类建筑亲自然设计案例,探索更加人文、生态的筒仓再生利用模式.

    工业遗产筒仓再生利用亲自然设计城市更新大成面粉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