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疾病活动度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与体液免疫、炎症反应的相关性,探讨肠道菌群变化在UC疾病活动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消化科2022年2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78例UC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集所有受试者的粪便样本和外周静脉血样本,检测肠道菌群、血清体液免疫和炎症反应指标.对比观察组不同疾病活动程度患者的肠道菌群、体液免疫指标和炎症反应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UC患者肠道各菌群数量与疾病活动度、血清体液免疫和炎症反应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肠道各菌群数量对UC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t=8.879、15.379、17.181,均P<0.05),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低于对照组(t=20.807、21.656,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随疾病活动度的上升其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增加(F=16.524、77.880、129.410,均P<0.05),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减少(F=179.970、86.859,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均低于对照组(t=19.627、9.435、4.037,均P<0.05),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37.617、25.565、31.246,P<0.05);且观察组患者随疾病活动度的上升其血清HMGB1、IL-6、TNF-α水平上升(F=392.050、236.530、186.030,均P<0.05),IgM、IgG、IgA 水平降低(F=25.340、13.151、59.954,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UC患者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肠杆菌与血清IgG、IgM、IgA水平均呈负相关(r=-0.301、-0.312、-0.314、-0.306、-0.342、-0.355、-0.314、-0.348、-0.337,均P<0.05),与血清 HMGB1、IL-6、TNF-α 和 Mayo 评分呈正相关(r=0.301、0.363、0.326、0.365、0.379、0.471、0.469、0.421、0.402、0.374、0.453、0.389,均P<0.05);乳杆菌、双歧杆菌与血清IgG、IgM、IgA水平均呈正相关(r=0.292、0.375、0.413、0.303、0.348、0.474,均 P<0.05),与血清 HMGB1、IL-6、TNF-α 和 Mayo 评分均呈负相关(r=-0.419、-0.386、-0.425、-0.421、-0.426、-0.473、-0.431、-0.373,均P<0.05).ROC 曲线分析显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肠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和联合检测对UC均有预测效能(Z=2.059、2.258、2.662、2.850、3.722、3.701,均 P<0.05),其中联合检测的效能最高,其 AUC 为 0.742,敏感性为96.15%,特异性为53.33%.结论 UC患者存在显著的肠道菌群紊乱,且疾病活动度越高菌群紊乱越严重.肠道菌群紊乱与患者体液免疫、炎症反应相关,提示临床治疗时需重视肠道菌群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