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李兰娟

月刊

1005-376X

wstzz@126.com

0411-84787163

116044

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9号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ec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国内外人体微生态学、动植物微生态学及分子水平的微生态学等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动态、成果和技术方法,包括生态制品(人用、兽用、水产、环境等)的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环境的平衡关系以及微生态失调造成疾病的防治研究、实验室技术等,以及促进微生态学与生命科学各学科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益生菌联合乌司他丁对脓毒症休克患者肠道菌群和胃肠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吴小娟周芳鸣朱斌
    808-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益生菌联合乌司他丁应用于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效果,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划分组别。入选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其中单一组(38例)患者采用乌司他丁治疗,联合组(42例)患者采用益生菌联合乌司他丁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及各指标水平。结果 联合组患者治疗后SOFA、APACHEⅡ评分[(5。08±1。07)分、(12。75±2。48)分]均低于单一组[(7。16±1。54)分、(15。66±3。23)分](t=7。707、4。544,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肠道乳杆菌与双歧杆菌数量[(5。91±1。02)lg CFU/g、(6。72±1。23)lg CFU/g]高于单一组[(5。24±0。85)lg CFU/g、(5。82±1。06)lg CFU/g],葡萄球菌数量[(3。77±0。32)lg CFU/g]低于单一组[(4。28±0。43)lg CFU/g](t=3。173、6。055、3。488,均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 GAS、MOT、IgA、IgG、IgM水平[(67。56±24。82)pg/mL、(408。52±118。47)pg/mL、(2。61±0。43)g/L、(12。24±1。36)g/L、(1。52±0。25)g/L]均优于单一组[(94。30±30。88)pg/mL、(326。39±107。76)pg/mL、(2。18±0。37)g/L、(10。45±1。13)g/L、(1。14±0。22)g/L](t=4。287、3。232、4。770、6。365、7。184,均P<0。05)。结论 益生菌联合乌司他丁对于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良好,可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提升胃肠功能与免疫功能,促进预后改善。

    乌司他丁益生菌脓毒症休克肠道菌群

    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在大连地区发现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病例

    栾明春王越郎兴莹薄志坚...
    813-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直接检测疑似感染患者标本中的未知病原体,为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警提供依据。方法 对大连地区疑似感染的一名患者的标本进行RNA提取,直接用于RNA文库构建和测序,对测序获得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微生物数据库进行比对。为验证可疑病原体,对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特异性PCR扩增。结果 经分析,该患者标本有2 216条序列reads与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同源,验证结果显示从标本中分离到鼻疽/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并从标本中特异扩增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序列而未扩增出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序列,提示患者体内存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结论 首次在大连地区检出类鼻疽病例。转录组测序技术可直接检测疑似感染患者体内未知病原体,可为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监测和处置提供有力手段。

    转录组测序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未知病原体

    酪酸梭菌辅助治疗对癫痫患者肠道菌群分布及肠道黏膜通透性的影响

    吴岳彪蔡露良林鲁飞
    817-820,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酪酸梭菌辅助治疗对癫痫的治疗作用,分析其对患者肠道菌群分布及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110例癫痫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抗癫痫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酪酸梭菌治疗,均持续治疗6个月。评估两组患者癫痫治疗效果,并比较其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和肠黏膜通透性变化,同时观察用药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患者癫痫发作情况和脑电图颠痫样放电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数量减少,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数量增加(均P<0。05);同时L/M值、D-乳酸及内毒素水平降低(均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水平无显著变化(均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P>0。05)。结论 酪酸梭菌辅助治疗癫痫的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分布,降低肠道黏膜通透性,安全性高。

    酪酸梭菌癫痫肠道菌群肠黏膜通透性安全性

    不同疾病活动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体液免疫和炎症反应的相关性

    纪海静刘海燕潘颖王昆仑...
    82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疾病活动度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与体液免疫、炎症反应的相关性,探讨肠道菌群变化在UC疾病活动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消化科2022年2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78例UC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集所有受试者的粪便样本和外周静脉血样本,检测肠道菌群、血清体液免疫和炎症反应指标。对比观察组不同疾病活动程度患者的肠道菌群、体液免疫指标和炎症反应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UC患者肠道各菌群数量与疾病活动度、血清体液免疫和炎症反应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肠道各菌群数量对UC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t=8。879、15。379、17。181,均P<0。05),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低于对照组(t=20。807、21。656,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随疾病活动度的上升其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增加(F=16。524、77。880、129。410,均P<0。05),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减少(F=179。970、86。859,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均低于对照组(t=19。627、9。435、4。037,均P<0。05),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37。617、25。565、31。246,P<0。05);且观察组患者随疾病活动度的上升其血清HMGB1、IL-6、TNF-α水平上升(F=392。050、236。530、186。030,均P<0。05),IgM、IgG、IgA 水平降低(F=25。340、13。151、59。954,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UC患者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肠杆菌与血清IgG、IgM、IgA水平均呈负相关(r=-0。301、-0。312、-0。314、-0。306、-0。342、-0。355、-0。314、-0。348、-0。337,均P<0。05),与血清 HMGB1、IL-6、TNF-α 和 Mayo 评分呈正相关(r=0。301、0。363、0。326、0。365、0。379、0。471、0。469、0。421、0。402、0。374、0。453、0。389,均P<0。05);乳杆菌、双歧杆菌与血清IgG、IgM、IgA水平均呈正相关(r=0。292、0。375、0。413、0。303、0。348、0。474,均 P<0。05),与血清 HMGB1、IL-6、TNF-α 和 Mayo 评分均呈负相关(r=-0。419、-0。386、-0。425、-0。421、-0。426、-0。473、-0。431、-0。373,均P<0。05)。ROC 曲线分析显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肠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和联合检测对UC均有预测效能(Z=2。059、2。258、2。662、2。850、3。722、3。701,均 P<0。05),其中联合检测的效能最高,其 AUC 为 0。742,敏感性为96。15%,特异性为53。33%。结论 UC患者存在显著的肠道菌群紊乱,且疾病活动度越高菌群紊乱越严重。肠道菌群紊乱与患者体液免疫、炎症反应相关,提示临床治疗时需重视肠道菌群的调节。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活动度肠道菌群体液免疫炎症反应

    先兆流产患者血清HSP70和PD-L1水平及其与阴道微生态指标的相关性

    李松丽邢燕平徐晓英张梅...
    828-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先兆流产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l(PD-L1)水平及其与阴道微生态指标的相关性,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98例先兆流产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妊娠期妇女100例为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SP70、PD-L1水平;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妊娠期妇女阴道菌群物种分布和丰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HSP70、PD-L1水平及其与阴道微生态指标和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患者血清HSP70、PD-L1水平显著低于健康组(均P<0。05)。病例组患者肠道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梭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健康组(均P<0。05)。病例组患者肠道加德纳菌属和普氏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而两组妊娠期妇女肠道链球菌属、梭杆菌属相对丰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与健康组对象阴道pH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TNF-α、IFN-γ、IL-2、IL-6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而IL-4水平低于健康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血清HSP70与PD-L1水平呈正相关(r=0。409,P<0。001),血清HSP70、PD-L1水平与肠道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加德纳菌属、普氏菌属、TNF-α、IFN-γ、IL-2、IL-6水平均呈负相关,与梭杆菌门、IL-4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先兆流产患者血清HSP70、PD-L1水平降低,与阴道微生态指标密切相关。

    先兆流产热休克蛋白70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阴道微生态指标相关性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林倩如张颂婕张莉莉崔彬彬...
    833-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EMS患者400例作为EMS组以及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肠道菌群数量。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EMS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肠道菌群关系。结果 EMS组患者血清IL-1β、IL-17、TGF-β1、IL-22水平分别为(1 1。67±1。24)ng/L、(78。16±7。13)ng/L、(1。93±0。42)μg/L、(359。48±56。39)ng/L,均高于对照组的(4。05±0。98)ng/L、(52。02±6。58)ng/L、(1。51±0。34)μg/L、(203。54±57。11)ng/L(t=57。137、34。933、9。267、24。671,均P<0。05)。EMS组患者肠道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分别为(8。34±1。47)lg CFU/g、(8。69±1。32)lg CFU/g,均高于对照组的(5。36±1。18)lg CFU/g、(6。13±1。27)lg CFU/g(t=18。809、17。476,均P<0。05);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分别为(4。12±0。86)lg CFU/g、(7。11±1。32)lg CFU/g,均低于对照组的(7。41±1。05)lg CFU/g、(9。59±1。07)lg CFU/g(t=32。661、17。408,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EMS患者IL-1β、IL-17、TGF-β1、IL-22水平与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均呈正相关(各血清炎症因子与肠杆菌 r=0。621、0。675、0。589、0。637,各血清炎症因子与产气荚膜梭菌 r=0。543、0。612、0。572、0。511;均P<0。05),而IL-1β、IL-17、TGF-β1、IL-22水平与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呈负相关(各血清炎症因子与乳杆菌r=-0。578、-0。509、-0。624、-0。582,各血清炎症因子与双歧杆菌r=-0。529、-0。517、-0。538、-0。546;均P<0。05)。结论 EMS患者出现血清IL-1β、IL-17、TGF-β1、IL-22水平升高和肠道菌群紊乱情况,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肠道菌群存在一定关系,临床可考虑从改善机体炎症水平及肠道菌群来进行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炎性细胞因子肠道菌群

    中药益生元的研究进展

    邵匡振丁向萍张子恒傅思武...
    838-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临床应用基础。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药在预防和治疗肠道疾病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但其作用机制尚待阐明。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中药中的有些成分具有益生元的作用,且与传统的益生元相比,具有特殊的药理活性和天然来源的优势。因此,本文就党参、黄芪、人参和枸杞等单体中药以及复方制剂的益生元作用作一综述,以期为中药益生元的研究和临床开发提供参考。

    中药益生元肠道菌群

    肠道微生物与银屑病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朱智佳马淑霞张昆
    843-846,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银屑病是一种以红斑、丘疹、脱屑且伴有不同程度瘙痒为临床特征的全身炎症性皮肤病。由于患者皮损处与肠道的微生物丰度发生变化,进而出现微生态失调、代谢物失衡和免疫调节紊乱等。上述变化可加重皮肤微环境炎症,促进肠道炎症,导致角质细胞的增殖和斑块的形成。本文以皮-肠轴为切入点,探讨银屑病患者皮肤和肠道的菌群特征,以及如何促进银屑病的发生发展,旨在揭示肠道菌群在影响远端皮肤中可能的作用和机制,以期为临床上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银屑病发病机制的阐明和干预策略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银屑病肠道菌群细菌移位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葛根芩连汤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

    程瑞李力冯志海董贤慧...
    847-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葛根芩连汤由葛根、黄芩、黄连和甘草四味药物组成,具有解表清里的功效,是治疗肠道湿热型下痢的经典名方,目前临床上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和肥胖等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相关的代谢性疾病,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现代研究证明,葛根芩连汤能够增加肠道内短链脂肪酸产生菌等益生菌,减少致病菌,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丰度和代谢产物,修复受损的肠黏膜,保护肠道屏障功能,从而减少脂多糖进入血液循环,抑制其引发的炎症级联反应,起到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IR,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本文就肠道菌群与IR的关系、葛根芩连汤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IR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葛根芩连汤肠道菌群胰岛素抵抗代谢性疾病

    抗生素对肠道菌群及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苏继烽石斌
    855-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生素的应用是作为治疗肠道和全身感染性疾病的支柱,而肠道菌群参与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会改变菌群的组成,影响菌群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和脂多糖等,从而改变神经传导和肝脏生理功能。抗生素作用下肠道菌群的变化对血糖、血脂及机体免疫功能等产生影响,参与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脑-肠轴系统中,抗生素引起的菌群代谢产物的改变影响神经递质的表达,从而对宿主的神经精神状态产生影响。本文综述了抗生素作用下菌群组成的变化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来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

    抗生素代谢产物营养代谢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