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王炳护

半月刊

1673-9523

zgxdywyy@yahoo.com.cn

010-84254812,87081080(主编室)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8号楼南门207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Drug Appli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应用高频振荡通气与西地那非联合治疗的疗效观察

    宋晓正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应用高频振荡通气与西地那非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 83 例PPHN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高频振荡通气治疗,42 例)和联合组(高频振荡通气+西地那非治疗,41 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肺动脉收缩压(SPAP),体循环收缩压(SBP),血气指标[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 90。24%高于对照组的 71。43%(P<0。05);对照组治疗后体循环SBP(67。54±6。82)mm Hg(1 mm Hg=0。133 kPa),联合组治疗后体循环SBP(66。23±6。41)mm Hg,两组体循环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SPAP(28。95±4。25)mm Hg低于对照组的(37。59±4。36)mm Hg(P<0。05);联合组治疗后SaO2(98。48±10。72)%、PaO2(89。69±9。59)mm Hg高于对照组的(91。39±10。23)%、(82。48±9。76)mm Hg,联合组治疗后PaCO2(34。69±4。69)mm Hg低于对照组的(48。46±5。21)mm Hg(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HN采用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西地那非治疗疗效确切,可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呼吸功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新生儿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高频振荡通气西地那非

    新生儿气胸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治疗对策分析

    郑启华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儿气胸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治疗对策。方法 将 26 例新生儿气胸患儿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 26 例非气胸新生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基础情况及疾病情况,行危险因素分析,观察研究组患儿治疗结果。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剖宫产分娩、湿肺、肺炎、胎粪吸入综合征(MAS)占比分别为 30。77%、53。85%、30。77%、30。77%、34。62%,均高于对照组的 3。85%、26。92%、3。85%、3。85%、7。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出生时间、出生体质量及胎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NRDS、剖宫产分娩、湿肺、肺炎、MAS为新生儿气胸的独立危险因素(OR=6。018、2。029、12。372、4。231、3。584,P<0。05)。研究组26 例患儿中,接受持续吸氧治疗 7 例,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8 例,机械通气 3 例,胸腔引流 8 例。机械通气过程中并发气胸 2 例,预后差 1 例(放弃治疗或转院)。结论 新生儿发生气胸的危险因素为NRDS、剖宫产分娩、湿肺、肺炎、MAS,给予针对性治疗后,可改善患儿预后。

    新生儿气胸危险因素相关治疗对策

    口腔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对牙周病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口腔健康及炎症反应的影响分析

    刘青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口腔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对牙周病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口腔健康及炎症反应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牙周病致前牙扇形移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 60 例牙周病致前牙扇形移位的患者作为观察样本,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 30 例。对照组开展牙周夹板固定联合牙周基础治疗,观察组开展口腔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牙周指标、口腔健康情况、炎性反应指标、牙齿功能。结果 两组治疗前牙周袋深度、牙槽骨高度、牙覆盖距离、龈沟出血指数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牙周袋深度(2。65±0。51)mm、牙覆盖距离(1。78±0。25)mm、龈沟出血指数(1。56±0。4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73±0。62)mm、(3。19±0。35)mm、(3。07±0。30)分,牙槽骨高度(5。71±0。29)mm高于对照组的(5。55±0。20)mm(P<0。05)。两组治疗前独立能力、心理不适、疼痛与不适、功能受限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独立能力评分(1。86±0。31)分、心理不适评分(1。63±0。21)分、疼痛与不适评分(1。86±0。19)分、功能受限评分(1。58±0。20)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6±0。40)、(2。07±0。38)、(2。33±0。30)、(2。17±0。15)分(P<0。05)。两组治疗前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4。32±0。30)mg/L、IL-1β(167。26±19。32)pg/ml、IL-6(8。75±1。80)p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0±0。41)mg/L、(210。38±17。95)pg/ml、(10。34±1。23)pg/ml(P<0。05)。两组治疗前牙齿色泽、牙齿形状、边缘密合度及咬合关系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牙齿色泽、牙齿形状、边缘密合度及咬合关系评分分别为(6。82±0。46)、(7。12±0。50)、(7。81±0。34)、(7。68±0。22)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3±0。37)、(5。69±0。38)、(6。19±0。24)、(6。10±0。33)分(P<0。05)。结论 口腔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牙周基础治疗为牙周病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提供了一种更舒适的牙齿矫正方式,不仅能够减少炎症反应,还有助于更高效、更精确地矫正患者的牙齿,帮助其恢复正常的口腔健康状态。

    口腔无托槽隐形矫治牙周基础治疗牙周病前牙扇形移位口腔健康炎症反应

    牙髓切断术与牙髓摘除术治疗深龋露髓乳磨牙的临床效果分析

    赵颖姜群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深龋露髓乳磨牙患儿采取牙髓切断术、牙髓摘除术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单颗牙深龋露髓乳磨牙患儿 78 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39 例。研究组使用牙髓切断术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牙髓摘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 3、6 个月牙本质桥成形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研究组患儿牙本质桥成形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 7。69%低于对照组的 25。64%,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龋露髓乳磨牙患儿采取牙髓切断术、牙髓摘除术治疗均有较好的效果,但牙髓切断术能减少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帮助患儿更好地恢复口腔健康。

    牙髓切断术牙髓摘除术深龋露髓乳磨牙临床效果

    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与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效能分析

    赵梅
    5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冠心病诊断中应用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与动态心电图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 50 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均实施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与动态心电图诊断,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50 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 40 例,占比 80。00%。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检查的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 96。00%(48/50)、90。00%(9/10)、97。50%(39/40),高于动态心电图的 64。00%(32/50)、20。00%(2/10)、75。00%(30/40),有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检查的阳性预测值 97。50%(39/40)、阴性预测值 90。00%(9/10)高于动态心电图的 78。95%(30/38)、16。67%(2/12),有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检查的冠心病病变检出率 97。50%高于动态心电图的 75。00%,有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检查的误诊率 10。00%(1/10)、漏诊率 2。50%(1/40)低于动态心电图的 80。00%(8/10)、25。00%(10/40),有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结论 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在临床冠心病诊断中应用价值显著,可实现病变分型准确鉴别。

    动态心电图冠心病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诊断

    血清CRP、PCT、IL-6在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蒋三艳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在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早期诊断中实施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检测的价值及效能。方法 选取 40 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 45 非细菌性肺炎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均行血清CRP、PCT、IL-6 检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CRP、PCT、IL-6 水平,以病理检验为金标准,分析血清CRP、PCT、IL-6 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对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早期诊断的效能(灵敏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符合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CRP(29。61±7。82)mg/L、PCT(0。72±0。10)ng/ml、IL-6(26。42±3。01)pg/ml均高于对照组的(9。75±1。36)mg/L、PCT(0。18±0。05)ng/ml、IL-6(6。21±1。57)pg/ml(P<0。05)。血清CRP单一检测显示阳性 44 例,阴性 41 例;血清PCT单一检测显示阳性 40 例,阴性 45 例;血清IL-6 单一检测显示阳性 44 例,阴性 41 例;血清CRP、PCT、IL-6 联合检测显示阳性 40 例,阴性 45 例。血清CRP单一检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早期诊断灵敏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符合率分别为 65。00%、40。00%、35。00%、63。25%;血清PCT单一检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早期诊断灵敏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符合率分别为 67。50%、28。89%、32。50%、69。41%;血清IL-6 单一检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早期诊断灵敏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符合率分别为 57。50%、46。67%、42。50%、55。29%;血清CRP、PCT、IL-6 联合检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早期诊断灵敏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符合率分别为 87。50%、11。11%、12。50%、88。24%。血清CRP、PCT、IL-6 联合检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早期诊断灵敏度、符合率均高于血清CRP、PCT、IL-6单一检测,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均低于血清CRP、PCT、IL-6 单一检测(P<0。05)。结论 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血清CRP、PCT、IL-6 呈高表达状态,三者联合检测可用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早期辅助诊断,有效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可进一步大力的推行。

    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医院获得性肺炎临床诊断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应用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验中的效果分析

    金士萍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验过程中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的效果。方法 90 例乙型肝炎患者,分别以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进行病毒血清学检验。对比两种诊断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阳性检出率以及不同浓度下两种检验方法HBsAg重复性。结果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对HBcAb、HBsAb、HBeAg、HBsAg、HBeAb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85。56%、33。33%、48。89%、31。11%、64。44%;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HBcAb、HBsAb、HBeAg、HBsAg、HBeAb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83。33%、32。22%、45。56%、27。78%、44。44%。两种检验方法对HBcAb、HBsAb、HBeAg、HBsAg的阳性检出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对HBeAb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P<0。05)。两种检验方法在高浓度HBsAg批次间重复性相近,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在高浓度HBsAg批次内及中、低浓度HBsAg批次间、批次内重复性均明显低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接受病毒血清学检验可首选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其具有检出率高、结果准确等优点,值得临床运用并推广。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验效果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

    江小梅
    6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患者接受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乙型肝炎患者 30 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 30 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对比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结果 研究组血清IgA、IgG以及IgM水平分别为(2。24±0。75)、(14。18±3。97)、(2。16±0。57)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5±0。49)、(10。40±3。25)、(1。38±0。32)g/L,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和健康体检人群对比显著升高,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乙型肝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检验效果

    尿转铁蛋白、尿β2-微球蛋白联合尿微量白蛋白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价值分析

    张洁琳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糖尿病肾病(DN)采用尿转铁蛋白(TRF)、尿β2-微球蛋白(β2-MG)联合尿微量白蛋白(UAlb)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2 例 2 型糖尿病患者资料,根据诊断结果将其分为两组,其中 35 例早期DN患者为研究组,另 67 例单纯 2 型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尿TRF、尿β2-MG、UAlb检验。对比两组尿TRF、尿β2-MG、UAlb水平,对比尿TRF、尿β2-MG、UAlb单独检验与联合检验早期DN的诊断效能(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准确率)。结果 与对照组[(1。20±0。75)、(0。12±0。08)、(15。02±3。00)mg/L]相比,研究组尿TRF、尿β2-MG、UAlb水平[(3。56±0。60)、(0。75±0。18)、(56。52±4。62)mg/L]更高(P<0。05)。尿TRF、尿β2-MG、UAlb联合检验早期DN阳性 36 例,尿TRF单独检验阳性 39 例,尿β2-MG单独检验阳性 38 例,UAlb单独检验阳性 37 例。尿TRF、尿β2-MG、UAlb联合检验对于早期DN的诊断敏感度 97。14%、特异度97。01%、阴性预测值 98。48%、阳性预测值 94。44%与准确率 97。06%均高于单独尿TRF检验的 71。43%、79。10%、84。13%、64。10%、76。47%,单独尿β2-MG检验的 77。14%、83。58%、87。50%、71。05%、81。37%,单独UAlb检验的 77。14%、85。07%、87。69%、72。97%、82。35%(P<0。05)。结论 早期DN患者尿TRF、尿β2-MG、UAlb水平可见明显上升,联合检验的诊断价值更高。

    尿转铁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早期糖尿病肾病

    血清CA125、CEA与CA199检验在早期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梁才
    7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糖类抗原 125(CA125)、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 199(CA199)检验在早期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47 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 47 例宫颈良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均接受血清CA125、CEA、CA199检验。对比两组患者血清CA125、CEA、CA199 水平以及血清CA125、CEA、CA199 单独检验与联合检验对于早期宫颈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患者CA125 为(40。55±7。65)U/ml,CEA为(8。20±1。85)ng/ml,CA199 为(38。56±7。70)U/ml;对照组患者CA125 为(20。56±5。89)U/ml,CEA为(3。02±1。50)ng/ml,CA199为(25。00±5。05)U/ml。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CA125、CEA、CA199 水平更高(P<0。05)。血清CA125、CEA、CA199 联合检验早期宫颈癌的灵敏度 95。74%、特异度 93。62%、符合率 94。68%均高于单独CA125 检验的 72。34%、70。21%、71。28%,单独CEA检验的 76。60%、74。45%、75。53%,单独CA199检验的 76。60%、65。96%、71。28%(P<0。05)。结论 血清CA125、CEA与CA199 在早期宫颈癌中的表达明显上升,联合检验能够提高诊断效能,为后续诊疗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糖类抗原125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早期宫颈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