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王炳护

半月刊

1673-9523

zgxdywyy@yahoo.com.cn

010-84254812,87081080(主编室)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8号楼南门207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Drug Appli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针灸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庞宁黄红芳张紫君郑祖斌...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 100 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 50 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并依据指南使用氯吡格雷;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障碍程度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7。54±1。3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80±2。17)分(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的FMA评分(89。07±10。3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2±7。44)分(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8。00%,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6。00%,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并未展现出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针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和氯吡格雷干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针灸干预,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肢体运动障碍程度,且不会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具有较好的效果和安全性,值得推广。

    针灸氯吡格雷脑梗死后遗症神经功能运动功能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徐勇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62 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基于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31 例,常规用药治疗)与实验组(31 例,常规用药+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心功能指标、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血浆B型利钠肽、血清学指标、心肌蛋白。结果 两组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均较治疗前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与对照组的(62。55±2。45)mm、(56。51±3。44)mm、(54。31±2。31)%相比,实验组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15±2。42)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48。17±3。48)mm均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64。16±2。35)%提高(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B型利钠肽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的(3354。69±131。49)、(408。18±29。83)ng/L相比,实验组治疗后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2926。51±125。54)ng/L、B型利钠肽(219。54±29。87)ng/L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醛固酮、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的(281。21±10。45)ng/L、(63。79±3。43)μg/L、(58。03±3。48)ng/L相比,实验组治疗后血清醛固酮(248。26±10。41)ng/L、去甲肾上腺素(48。45±3。48)μg/L、血管紧张素Ⅱ(51。36±3。42)ng/L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的(0。41±0。09)、(0。53±0。09)μg/L相比,实验组治疗后肌钙蛋白T(0。28±0。06)μg/L、肌钙蛋白I(0。33±0。07)μg/L均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 100。00%高于对照组的 77。42%(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性小(P>0。05)。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心肌蛋白安全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护理联合穴位按摩的临床效果分析

    廖菊芬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护理联合穴位按摩的临床效果。方法 7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 35 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中医辨证护理联合穴位按摩。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 1 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中医证候积分、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FEV1/FVC(79。54±22。03)%、FEV1(2。32±0。79)L高于对照组的(68。68±22。06)%、(2。01±0。23)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2。01±0。26)分低于对照组的(6。68±0。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非常满意率 68。57%、护理总满意率 97。1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34。29%、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辨证护理联合穴位按摩可明显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肺功能指标和中医证候,值得推广和应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辨证护理穴位按摩肺功能满意度

    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对结肠癌的治疗效果评价

    王志超杨广达陈倩雅王璟...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对结肠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的 30 例结肠癌患者设为研究组,另选取接受传统开腹手术的 30 例结肠癌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疼痛评分、血清炎性因子。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对比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中失血量(43。12±7。08)ml少于对照组的(194。69±45。34)ml(P<0。05)。研究组术后恢复排气、恢复排便、初次离床活动的时间及住院天数分别为(1。63±0。36)、(2。04±0。53)、(4。21±0。79)、(10。30±1。58)d,均 较 对 照 组 的(2。07±0。41)、(2。89±0。66)、(5。30±0。84)、(12。59±1。92)d更短(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0,比对照组的 20。00%更低(P<0。05)。术后第 1、2、3 天,研究组疼痛评分分别为(4。46±1。21)、(3。85±1。16)、(3。37±0。82)分,低于对照组的(6。32±1。47)、(5。74±1。31)、(4。95±1。18)分(P<0。05)。两组术后 1 d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 均比本组术前 1 d增高,但研究组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对于结肠癌患者,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选择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具有更多的优势,如减轻手术创伤、术后炎症反应和疼痛感,减少术后并发症等,有助于加快手术后患者康复进展。

    结肠癌开腹手术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治疗效果

    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方少霞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腹部手术(AS)后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 临床选取 138 例进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术后临床检查结果,将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划分至发生组(n=35),未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划分至未发生组(n=103)。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等并进行对比,针对存在差异的指标,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观察各因素对患者术后发生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饮酒史、家族疾病史、人均月收入、手术方式、麻醉等级、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肺部感染、既往静脉血栓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发生组患者的年龄>80 岁占比 62。86%、有吸烟史占比 60。00%、术后卧床时间≥72 h占比65。71%、有肢体运动受限占比 68。57%、有术后对运动的恐惧占比 74。29%、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占比 57。14%、手术时间>30 min占比 62。86%均大于未发生组的 33。98%、32。04%、38。83%、37。86%、48。54%、31。07%、35。92%,存在显著差异(P<0。05)。年龄>80 岁、术后卧床时间≥72 h、有肢体运动受限、有术后对运动的恐惧、有吸烟史、BMI≥24 kg/m2、手术时间>30 min均为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发生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OR均>1,P<0。05)。年龄、术后卧床时间、肢体运动受限、术后对运动的恐惧、吸烟史、BMI及手术时间的AUC分别为 0。644、0。634、0。649、0。629、0。640、0。630、0。635,灵敏度分别为 0。629、0。657、0。686、0。743、0。600、0。571、0。629、特异度分别为 0。660、0。612、0。612、0。515、0。680、0。689、0。641,表明以患者年龄>80 岁、术后卧床时间≥72 h、有肢体运动受限、有术后对运动的恐惧、有吸烟史、BMI≥24 kg/m2、手术时间>30 min为依据,分别有 64。4%、63。4%、64。9%、62。9%、64。0%、63。0%、63。5%的几率预测出患者腹部手术后发生静脉血栓。结论 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包含年龄>80 岁、术后卧床时间≥72 h、有肢体运动受限、有术后对运动的恐惧、有吸烟史、BMI≥24 kg/m2、手术时间>30 min,各因素对患者术后发生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较高。

    老年人腹部手术静脉血栓危险因素

    抗VEGF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短期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刘晓婷倪连红陈燕秋王文娟...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中的短期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关护理干预策略。方法 按回顾性方法纳入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 202 例,均接受抗VEGF治疗,通过随访评价其短期效果,按短期效果将患者分成疗效达标组和疗效不佳组,对比两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和临床资料,并进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短期效果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各指标对短期效果的预测价值。结果 202 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接受抗VEGF治疗后疗效不佳 23 例(11。39%)(疗效不佳组),疗效达标 179 例(88。61%)(疗效达标组)。治疗后,疗效达标组BCVA(0。54±0。12)logMAR、CMT(287。23±30。59)µm均低于疗效不佳组的(0。62±0。15)logMAR、(305。46±33。12)µm(P<0。05)。疗效不佳组收缩压≥139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70 mm Hg、糖化血红蛋白≥8%、高密度脂蛋白<1。2 mmol/L的占比分别为 60。87%(14/23)、73。91%(17/23)、65。22%(15/23)、69。57%(16/23),均高于疗效达标组的 38。55%(69/179)、31。28%(56/179)、35。20%(63/179)、41。34%(74/179),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性别、年龄、糖尿病类型、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症、水肿分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病程、疾病分型、疾病分期、眼压情况对比无差异(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存在显著差异的项目发现,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均是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短期效果的影响因素(P<0。05)。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发现,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单一检测预测短期效果的曲线下面积(AUC)均较高,各指标联合检测的AUC最高,达到 0。747。结论 抗VEGF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短期效果较好,但仍有部分患者的疗效未达标,可能和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有关,因此,早期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在提升患者短期效果上意义重大。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短期效果影响因素

    不同浮针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对比

    何洪英刘小银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浮针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颈源性眩晕患者10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 50 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普通浮针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浮针再灌注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疼痛程度,颈动脉多普勒检查结果[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SV)、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86。00%,高于对照组的 60。00%(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Z=4。83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SV、EDV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PSV(96。68±5。07)cm/s、EDV(37。25±6。58)cm/s均高于对照组的(87。25±7。84)、(30。20±7。65)cm/s(P<0。05)。结论 浮针再灌注疗法在治疗颈源性眩晕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且与普通浮针疗法相比,能够更有效地缓解疼痛和改善脑供血不足。因此,浮针再灌注疗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浮针再灌注颈源性眩晕颈动脉

    丹栀逍遥散加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卢秀娥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丹栀逍遥散加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失眠患者的效果。方法 纳入 100 例失眠患者,以密闭信封法将纳入对象分为对照组(n=50)、研究组(n=50)。对照组采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睡眠质量、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的86。00%(P<0。05)。治疗前,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中睡眠效率、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催眠药物、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 1 个月后,研究组PSQI中睡眠效率、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催眠药物、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分别为(1。56±0。32)、(1。37±0。54)、(1。46±0。41)、(1。02±0。34)、(1。31±0。27)、(1。22±0。43)、(1。46±0。2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93±0。45)、(1。84±0。36)、(1。83±0。37)、(1。67±0。53)、(1。86±0。42)、(1。73±0。58)、(1。93±0。37)分(P<0。05)。治疗前,两组失眠噩梦、头目昏沉、易惊易醒、烦闷急躁、胸胁胀痛积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 1 个月后,研究组失眠噩梦、头目昏沉、易惊易醒、烦闷急躁、胸胁胀痛积分分别为(0。82±0。23)、(0。73±0。38)、(0。93±0。39)、(0。77±0。19)、(0。52±0。5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82±0。51)、(1。79±0。14)、(1。95±0。47)、(1。63±0。26)、(1。86±0。42)分(P<0。05)。治疗前,两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中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精神/宗教信仰、环境、独立性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 1 个月后,研究组中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精神/宗教信仰、环境、独立性评分分别为(96。71±3。69)、(94。47±3。58)、(92。38±3。47)、(95。29±3。71)、(95。49±3。28)、(96。28±3。5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93。82±3。81)、(91。83±4。72)、(89。62±3。57)、(91。37±3。67)、(92。83±4。67)、(93。82±3。67)分(P<0。05)。结论 丹栀逍遥散加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失眠疗效显著,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从而提高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

    丹栀逍遥散六味地黄丸中医证候积分睡眠质量镇惊安神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联合介入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俞庆春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介入术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 160 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介入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 80 例。两组均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检查。药物治疗组给予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组给予介入术治疗。对比两组造影检查结果、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两组数字减影检查造影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 95。00%高于药物治疗组的 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介入治疗组NIHSS评分为(12。56±3。25)分,低于对照组的(18。65±3。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联合介入术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具有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和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应用效果

    常规血液透析联合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的效果观察

    雷永启温嘉莉汪洋畅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常规血液透析联合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 60 例纳入研究,依据患者接受透析方式的不同分成常规透析组和高通量透析组,每组 30 例。其中以常规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作为常规透析组,以常规血液透析联合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作为高通量透析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高通量透析组尿素氮(13。98±2。30)mmol/L、肌酐(657。48±71。09)μmol/L、β2-微球蛋白(24。36±4。06)mg/L、磷(2。07±0。53)mmol/L、甲状旁腺激素(PTH)(442。47±80。53)pg/ml、C反应蛋白(16。98±2。30)mg/L均低于常规透析组的(16。51±2。28)mmol/L、(716。93±71。21)μmol/L、(30。16±4。33)mg/L、(2。42±0。79)mmol/L、(502。49±77。79)pg/ml、(27。51±2。28)mg/L,血红蛋白(118。75±4。21)g/L、总钙(2。69±0。11)mmol/L、血浆白蛋白(47。71±3。86)g/L均高于常规透析组的(113。15±4。32)g/L、(2。59±0。25)mmol/L、(42。97±3。3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通量透析组并发症发生率 6。67%低于常规透析组的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透析治疗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在常规血液透析基础上联合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透析质量、营养指标及微炎症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理想。

    常规血液透析高通量血液透析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