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王炳护

半月刊

1673-9523

zgxdywyy@yahoo.com.cn

010-84254812,87081080(主编室)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8号楼南门207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Drug Appli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热祛湿通络方辨证加减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张国平刘媛媛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采用清热祛湿通络方辨证加减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效果。方法 110 例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 55 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清热祛湿通络方辨证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血尿酸水平、中医症状评分、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复发情况。结果 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6。36%,比对照组的 83。64%要高(P<0。05)。治疗 1、2、3 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干预组治疗 3 个月后的血尿酸水平(355。47±42。38)μmol/L低于对照组的(387。24±47。65)μmol/L(P<0。05)。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评分明显降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明显升高(P<0。05);干预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评分(4。65±1。20)分低于对照组的(5。27±1。49)分,ADL评分(80。10±7。55)分高于对照组的(77。26±6。36)分(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 3 个月,干预组复发率为 7。27%,低于对照组的 23。64%(P<0。05)。结论 清热祛湿通络方辨证加减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更好,能显著降低血尿酸水平和复发率,改善中医症状和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清热祛湿通络方中西医结合血尿酸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刘柳芳
    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50 例急性轻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根据不同溶栓方法分为对照组(n=28 例)和观察组(n=22 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与拓展版NIHSS(e-NIHSS)评分、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治疗后 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 1、14 d,两组患者的NIHSS、e-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 14 d,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0。92±0。25)分、e-NIHSS评分(0。98±0。2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3±0。31)、(1。57±0。33)分(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 1 d,两组患者的NIHSS、e-NI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 14 d观察组患者D-二聚体(0。71±0。27)mg/L、APTT(36。23±3。36)s、PT(15。49±1。34)s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17±0。35)mg/L、(22。48±3。27)s、(10。31±1。44)s(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90 d mRS评分(1。12±0。5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1±0。63)分(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 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7。86%(P<0。05)。结论 在急性轻型后循环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中,阿替普酶可从控制病情、提升疗效等方面实现综合效果,且在改善预后、降低复发率方面也有显著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静脉溶栓急性轻型后循环脑梗死神经功能损伤疗效预后

    左氧氟沙星联合氨溴索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林亚端陈莉莉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左氧氟沙星联合氨溴索应用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 106 例老年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53 例。对照组接受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增加氨溴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肺功能指标[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 94。34%高于对照组的 81。13%(P<0。05)。治疗后观察组FEV1(2。70±0。13)L、FVC(3。40±0。39)L高于对照组的(2。63±0。11)、(3。23±0。42)L(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RP(14。20±1。12)mg/L 和PCT(0。86±0。15)ng/ml低于对照组的(15。13±1。57)mg/L、(0。92±0。14)ng/ml(P<0。05)。治疗后,两组SOD均高于治疗前,MDA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SOD(95。86±6。09)U/L高于对照组的(84。91±5。65)U/L,MDA(5。45±1。59)μmol/L低于对照组的(6。29±1。48)μmol/L(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联用左氧氟沙星与氨溴索效果肯定,有助于改善患者肺功能,缓解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同时安全性也值得肯定,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左氧氟沙星氨溴索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临床价值

    经脐单孔腹腔镜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许竞璇陈惠华何锦芬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经脐单孔腹腔镜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8 例接受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按照其接受术式差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49 例。观察组接受经脐单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接受常规多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术后 24、48、72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切口出血、切口感染、粘连型肠梗阻)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9。23±5。16)min长于对照组的(56。05±4。19)min,术后排气时间(19。62±6。35)h、住院时间(4。15±1。21)d短于对照组的(36。51±4。18)h、(5。63±0。89)d,术中出血量(102。13±20。15)ml少于对照组的(135。51±16。98)ml(P<0。05)。术后 3 d,观察组患者IL-6、IL-2 水平分别为(3。26±0。56)pg/ml、(26。53±6。23)ng/ml,低于对照组的(5。13±0。81)pg/ml、(36。59±5。18)ng/ml(P<0。05)。术后 24、48 h,观察组VAS评分分别为(3。51±0。21)、(2。01±0。15)分,低于对照组的(4。36±0。29)、(2。36±0。21)分(P<0。05);术后 72 h,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 2。04%(1/49),与对照组患者的 8。16%(4/4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对子宫肌瘤患者使用经脐单孔腹腔镜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价值值得肯定,有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排气时间,缓解患者术后炎症反应,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度,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经脐单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炎症反应疼痛度

    产前腹白线弹性评分与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相关性研究

    胡明茜杨青苑程荔梁锦玲...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孕 28 周、预产期前 1 周腹白线弹性评分与腹直肌分离发生及腹直肌间距的相关性,为临床腹直肌分离的预测及评价提供理论基础,为临床产妇腹直肌分离发生的预警提供新的参考。方法 研究对象拟选取获得随访的孕妇 178 例,分娩后调查产后 2、6 个月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于产后 2、6 个月发生腹直肌分离的随访人群中选取 40 例作为观察组,于未发生腹直肌分离的随访人群中选取 40 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不同位点(剑突与脐中点、脐水平)不同状态(静息、屈曲、呼气末)下腹直肌间距与腹白线弹性评分的差异;分析不同状态(静息、屈曲、呼气末)下腹白线弹性评分与腹直肌间距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静息、屈曲、呼气末状态下脐水平、剑突与脐中点的腹直肌间距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静息、屈曲、呼气末状态下脐水平的腹直肌间距均大于剑突与脐中点,屈曲状态下脐水平、剑突与脐中点的腹直肌间距均小于静息状态下,呼气末状态下脐水平的腹直肌间距均大于静息状态下脐水平的腹直肌间距(P<0。05)。观察组静息、屈曲、呼气末状态下脐水平、剑突与脐中点的腹白线弹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静息、屈曲、呼气末状态下脐水平的腹白线弹性评分均低于剑突与脐中点(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孕 28 周静息、屈曲、呼气末状态下的腹白线弹性评分与腹直肌间距相关性好,呈正相关(r=0。412、0。464、0。436>0。4,P<0。05);预产期前 1 周静息、屈曲、呼气末状态下的腹白线弹性评分与腹直肌间距相关性较好,呈正相关(r=0。336、0。396、0。313>0。3,P<0。05)。结论 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不同状态不同位点腹直肌间距及腹白线均具有不同特征,孕28 周、预产期前 1 周腹白线弹性评分与腹直肌分离发生及腹直肌间距呈正相关性,为临床产妇腹直肌分离发生的预警提供新的参考,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产前腹白线弹性评分产后腹直肌分离腹直肌间距

    甲泼尼龙与孟鲁司特钠联合治疗儿童复发性过敏性紫癜的效果研究

    张颖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复发性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接受甲泼尼龙与孟鲁司特钠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60 例儿童复发性HSP患儿,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 30 例。对照组采用孟鲁司特钠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复发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免疫球蛋白指标[免疫球蛋白(Ig)M、IgA]、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 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相比,研究组(96。67%)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消化道症状缓解时间、关节症状缓解时间、皮肤紫癜消失时间分别为(3。62±0。56)、(3。80±0。70)、(7。22±1。02)d,对照组患儿的消化道症状缓解时间、关节症状缓解时间、皮肤紫癜消失时间分别为(5。02±0。50)、(5。22±0。75)、(9。20±1。56)d。与对照组结果相比,研究组消化道症状缓解时间、关节症状缓解时间、皮肤紫癜消失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IgM、IgA水平分别为(1。55±0。25)、(5。20±0。85)g/L,对照组IgM、IgA水平分别为(2。10±0。34)、(7。35±1。02)g/L。与对照组结果相比,研究组IgM与IgA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IL-6、CRP、PCT、TNF-α水平分别为(4。30±0。40)μg/L、(4。32±1。20)mg/L、(0。32±0。13)ng/ml、(3。23±1。00)ng/L,对照组患儿IL-6、CRP、PCT、TNF-α水平分别为(4。80±0。30)μg/L、(5。75±1。80)mg/L、(0。47±0。15)ng/ml、(5。75±1。20)ng/L。与对照组结果相比,研究组IL-6、CRP、PCT与TNF-α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6个月,与对照组复发率(30。00%)相比,研究组的复发率(6。67%)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泼尼龙与孟鲁司特钠联合治疗儿童复发性HSP效果确切,能够有效促进患儿症状恢复,调节其免疫球蛋白水平,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复发率。

    甲泼尼龙孟鲁司特钠儿童过敏性紫癜复发

    微生物检验在泌尿系统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观察

    王婷任家琦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微生物检验在泌尿系统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 90 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集其尿液实施病原菌分离检验。观察单一病原菌以及混合病原菌感染率、单一泌尿系统感染以及混合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主要的病原菌类型、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度。结果 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单一病原菌感染率为 75。56%,比混合病原菌感染率 24。44%更高。单一病原菌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原菌类型为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占比分别为 41。18%、26。47%、10。29%、4。41%、17。65%;其中大肠埃希菌占比最高,铜绿假单胞菌最低。混合病原菌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原菌类型为念珠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占比分别为72。73%、22。73%、4。55%;其中念珠菌占比最高,变形杆菌最低。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敏感度占比最高的三种药物分别为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屎肠球菌对抗菌药敏感度占比最高的三种药物分别为利奈唑胺、替加环素、万古霉素;粪肠球菌对抗菌药物敏感度占比最高的三种药物分别为青霉素、氨苄西林、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敏感度占比最高的三种药物分别为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敏感度占比最高的三种药物分别为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念珠菌对抗菌药物敏感度占比最高的两种药物分别为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敏感度占比最高的两种药物分别为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变形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度占比最高的两种药物分别为氨苄西林、阿米卡星。结论 对于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单一病原菌常见病原菌类型包括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混合病原菌常见病原菌类型包括念珠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由于不同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度不同,因此,临床需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检测,以帮助临床医生及时掌握细菌感染的状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微生物检验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抗菌药物

    HP+CVVH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急性肾损伤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肾小管功能的影响

    温福铭王曼李乐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HP)+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急性肾损伤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肾小管功能的影响。方法 118 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并急性肾损伤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应用HP治疗,观察组应用HP+CVVH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情况、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相关抗原(vWF:Ag)]、肾小管功能指标[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 观察组病死率 1。47%(1/68)低于对照组的 8。00%(4/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痛消失时间(2。67±0。51)d、腹膜刺激征消失时间(3。14±0。65)d、住院时间(15。41±2。16)d短于对照组的(3。91±0。68)、(4。82±0。71)、(20。82±3。59)d(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T-1、vWF:Ag、VEGF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ET-1(32。10±3。08)pg/ml、vWF:Ag(121。42±18。75)%、VEGF(134。68±28。79)pg/ml低于对照组的(40。78±3。18)pg/ml、(146。68±20。74)%、(162。47±41。25)pg/ml(P<0。05)。治疗后,两组尿RBP、UNAG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尿RBP(0。71±0。46)μg/ml、尿UNAG(1。01±0。52)U/g·Cr低于对照组的(1。62±0。51)μg/ml、(1。46±0。55)U/g·Cr(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TNF-α、IL-2 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血清CRP(8。51±1。23)mg/L、TNF-α(2。18±0。45)pg/ml、IL-2(6。53±1。08)pg/ml低于对照组的(13。48±2。58)mg/L、(3。06±0。52)pg/ml、(10。74±1。16)pg/ml(P<0。05)。结论 HP+CVVH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急性肾损伤患者取得较好效果,可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肾小管功能,降低机体炎症反应,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值得应用。

    急性胰腺炎急性肾损伤血液灌流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有创机械通气治疗ICU重症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

    陈丽容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有创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 68 例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 34 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高流量经鼻导管吸氧,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比较两组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与心功能指数(CFI)]、心肌损伤标志物[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心肌肌钙蛋白 T(cTnT)]及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基线PaO2、SpO2 与PaCO2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48 h,研究组PaO2、SpO2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PaCO2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基线EVLWI、GEDVI与CFI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 48 h,两组EVLWI、GEDVI与CFI较基线差异显著,且研究组EVLWI低于对照组,GEDVI、CFI则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基线血清NT-proBNP与cTn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48 h,研究组NT-proBNP(1521。6±851。4)pg/ml与cTnT(0。9±0。4)μ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41。2±912。9)pg/ml、(1。8±0。7)μg/L(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 9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6。5%(P<0。05)。结论 有创机械通气治疗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可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血气、血流动力学改善,降低心肌损伤情况。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心力衰竭有创机械通气

    血栓弹力图指导的输血应用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效果观察

    李传在陈宏伟黄东娇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析血栓弹力图指导的输血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 65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对照的方式分为对照组(33 例)及研究组(32 例)。对照组参照凝血指标行输血指导,研究组参照血栓弹力图行输血指导。比较两组输血情况(血小板、自体血液、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输入量)、输血效果[手术完成时、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转出时的血红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临床结局(气管插管时间、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死亡情况)。结果 两组红细胞、自体血液输入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输入量分别为(523。32±152。39)、(321。41±65。33)ml,比对照组的(655。11±187。48)、(375。52±71。74)ml少(P<0。05)。两组手术完成时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ICU转出时的血红蛋白(118。41±10。41)g/L、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13。90±2。01)%比对照组的(105。41±9。19)g/L、(10。41±2。33)%高(P<0。05)。研究组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死亡 1 例,死亡率为 3。03%,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气管插管时间(19。12±5。49)h、ICU停留时间(21。06±4。55)h、住院时间(16。42±4。35)d比对照组的(21。81±5。11)h、(23。96±5。02)h、(19。33±5。06)d短(P<0。05)。结论 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手术期输血中实行血栓弹力图指导,可减少输血量,提高输血效果;同时也能缩短气管插管时间,改善临床预后,值得应用和推广。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血栓弹力图输血围手术期临床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