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性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性科学
中国性科学

胡佩诚

月刊

1672-1993

jcs@bjmu.edu.cn,tougao@zgxkx.org

010-82805043

100191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8号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国性科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uman Sexualit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为:发展性科学、普及性教育、提倡性文明、促进性健康。以性医学为基础,以性教育为重点,促进我国性科学领域的学术研讨与交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主要读者对象为医务工作者、高等院校人文社会学科教师学生、各科研单位有关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关注性科学发展,渴望了解性健康知识的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版本演变及临床意义

    董云玲吕雪梅魏斌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液分析是男性生育力评估的基石,《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是公认的精液分析指南,为全世界精液检查程序的标准化和参考值提供了基础。自第1版问世以来已经过去了 40余年,期间用于评价精液质量的实验室方法发生了显著变化,检测的精确度和准确性得到了提高。随着男科学和生殖医学的不断进步及辅助生殖技术的出现和进展,该手册不断更新并引入新的、基于循证医学的检测方法,除了进行精液常规分析,还可以评估精子功能以满足临床需要。2021年第6版发布,提供了满足评估男性生殖功能、生育保健、不育症的诊断与治疗所需实验室程序的最新循证信息。本文对手册的演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强调了更新之处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希望其能够获得广泛接受和应用。

    精液检查世界卫生组织版本演变精液参数男性因素不育精子功能分析

    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精液质量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刘春辉王文第吴瑞鹏陕文生...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瘦素受体(LEPR)基因Gln223Ar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精液质量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进行育前检查的肥胖男性156人作为观察组,另选取非肥胖男性150人作为对照组。检测LEPR基因Gln223Arg基因型,分析LEPR基因Gln223Arg多态性在两组间的分布及差异,分析基因型与精液质量各参数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 G/G型基因携带人群较A/A、A/G型携带人群发生精子密度、活力、畸形率、DFI异常的风险分别提高了 1。21、2。36、1。68、1。85倍。结论 LEPR基因Gln223Arg多态性可能造成男性发生肥胖的风险增加,G型等位基因较A型等位基因可能更容易造成精子质量异常的发生。

    瘦素受体瘦素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肥胖精液质量参数

    双侧精索静脉曲张在门诊局麻下行左侧显微结扎的疗效评价

    潘通廖黎黎黄大雄李杨...
    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双侧精索静脉曲张(VC)患者门诊局麻下单独做左侧精索静脉曲张显微结扎术(MV)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MV治疗的42例双侧V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门诊局麻条件下实施左侧MV。比较患者手术前后B超下VC病情发展情况,比较手术前后精子质量参数变化。结果 患者于手术后1个月复查阴囊B超示:右侧VC消失率为52。4%(22/42)。于手术后3个月复查,精子浓度、精子总数、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精子存活率均显著高于术前,精子DNA碎片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VC患者在门诊局麻下可优先采取单纯行左侧MV手术的策略,如术后复查阴囊B超发现右侧VC消失,可以不需再次手术,以避免过度治疗。

    精索静脉曲张精子双侧显微外科局麻门诊

    中国男性勃起功能障碍患病率的Meta分析

    陈卫宏杨玲陈悦侯黎莉...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患病率。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中国男性ED患病率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使用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8个横断面研究,共77 810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男性ED患病率为 43。4%(95%CI:0。374~0。494)。<40 岁、40~59 岁和≥ 60 岁分别为 22。6%、40。6%和 77。7%。使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中国人勃起功能指数问卷(CIEF)和自我报告评估勃起功能的患病率分别为44。5%、38。1%和42。8%。结论 中国男性ED患病率较高,使用不同ED评估工具和不同年龄段的ED患病率存在一定差异。

    勃起功能障碍中国男性横断面研究Meta分析

    三步尿管拔除模式在前列腺增生症电切术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黄丽芳何昌莹巫冬梅林小珍...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三步尿管拔除模式与传统尿管拔除模式对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电切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200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0)。两组均行电切术治疗,术后均留置三腔尿管(气囊内注入15 mL无菌生理盐水),对照组行传统尿管拔除模式干预,观察组行三步尿管拔除模式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拔尿管后出血、疼痛、感染及有无排尿不尽或尿潴留情况。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最大尿流率(Qmax)、逼尿肌压(Pdet-Qmax)高于对照组,膀胱顺应性(BC)值、残余尿量(PVR)低于对照组(P<0。05);排尿舒适度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时总膀胱性质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传统尿管拔除模式相比,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实施电切术治疗后三步尿管拔除模式干预的临床疗效更优,更能减轻患者痛苦,并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三步尿管拔除模式前列腺增生症电切术传统尿管拔除模式

    1 695例不同程度少精子症、无精子症患者的染色体遗传学差异分析

    杨洋吴建淮吴意光白万凯...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程度少精子症、无精子症患者的染色体遗传学特征,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及Y染色体微缺失检查与少精子症、无精子症严重程度及男性不育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1 695例少精子症、无精子症男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外周血进行高分辨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590例中度、重度、极度少精子症及无精子症患者同时筛查Y染色体微缺失。结果 1 695例筛查染色体核型异常355例,占22。36%;其中染色体结构异常44例,数目异常22例,多态性289例。590例中度、重度、极度少精子症及无精子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17例(2。88%)。138例无精子症中克氏征11例(7。97%),Y染色体微缺失17例(12。32%)。结论 少精子症、无精子症患者出现染色体异常比例高于一般人群。少精子症、无精子症的发生可能与某些常见的染色体核型多态性相关;随着测序技术的展开,基因病可能是少精子症、无精子症的第一遗传因素。

    生殖遗传筛查染色体异常少精子症无精子症

    男性不育与前列腺癌发病风险相关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李恪丞孙龙吉孙松王继升...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探究男性不育与前列腺癌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 基于男性不育与前列腺癌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资料,通过逆方差加权法(IVW)、加权中位数法(WM)、MR-Egger回归进行MR分析,并通过MR-Egger回归截距项检验、Cochran's Q检验及留一法评估结果的异质性及水平多效性。结果 IVW模型显示男性不育与前列腺癌发病风险无因果关联,MR-Egger回归截距项检验、Cochran'sQ检验及留一法未检测到异质性及水平多效性。结论 本研究未能发现明确的证据支持男性不育和前列腺癌发病风险的因果关联,但仍应警惕男性不育对高级别前列腺癌的影响,需要对男性不育与前列腺癌的关系进行更多的研究,尤其是开展针对高级别前列腺癌的研究。

    男性不育前列腺癌孟德尔随机化

    血清PGC-1α水平与PCOS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关系

    兰婧蒋丽吕榜权彭晓竹...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析血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 α(PGC-1α)水平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接受IVF-ET治疗的99例PCO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n=49)和未妊娠组(n=50)。收集并比较所有患者基线资料以及性激素、血清PGC-1α水平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COS患者IVF-ET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PGC-1α水平对PCOS患者IVF-ET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 99例PCOS患者中有49例妊娠成功,妊娠成功率为49。49%。未妊娠组血清甘油三酯(TG)、睾酮(T)水平均高于妊娠组,且血清PGC-1α水平低于妊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TG水平高是PCOS患者IVF-ET治疗后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OR>1,P<0。05),PGC-1α水平高是PCOS患者IVF-ET治疗后妊娠结局的保护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显示,血清PGC-1α水平预测PCOS患者IVF-ET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2(95%CI:0。654~0。850,P<0。05),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当血清PGC-1α的Cut-off值为0。485 ng/mL时,预测PCOS患者IVF-ET妊娠结局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67%。结论 血清PGC-1α水平与PCOS患者IVF-ET妊娠结局有关,且当其水平达0。485 ng/mL时,妊娠失败风险明显增加,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未来或可将其作为预测IVF-ET妊娠结局的辅助指标。

    多囊卵巢综合征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王聪周建政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影响许多年轻女性的生活质量和生育能力。临床上常用的激素替代治疗只能暂缓POI患者的症状,无法修复受损的卵巢组织。最近的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治疗POI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总结了人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治疗POI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未来在POI诊疗中应用外泌体提供实验基础和相关理论依据。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干细胞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研究进展

    高鑫郑晶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子宫容受性的一个公认标志是子宫内膜的厚度,过薄的子宫内膜不仅会造成女性月经不规律,还会降低育龄期女性的胚胎着床率和活产率,也是导致辅助生殖周期取消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有许多方法可用于治疗薄型子宫内膜,但尚未有明确的共识或指南。近些年来,干细胞因其具有无限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热点。利用干细胞修复受损的子宫内膜成为一种新的选择。移植经血、骨髓、脐带、胎盘及脂肪等不同来源的干细胞可以有效促进子宫内膜再生和恢复,改善子宫内膜的功能。本文对近年来干细胞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应用进展以及干细胞临床治疗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未来的临床治疗及科研创新提供思路。

    薄型子宫内膜干细胞治疗